APP下载

浅谈中国画创作的意境表达

2019-12-30魏佳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

魏佳

【摘 要】 本文围绕中国画作品的意境范畴,阐述了中国画意境概念的提出和意境的表達,并结合实例,深入分析了中国画意境的深湛内涵:即既包含精湛的笔墨技法,又包含画家的哲学思想、人文观念及其自身独特个性、生活阅历、学识涵养等,是画家艺术素质的综合体现。

【关键词】 中国画;创作;意境表达

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艺术辩证法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意境的定义为:“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而中国画创作中的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境界或情调可谓“意”,是情与理的统一;而形象可谓“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并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就形成了意境。

一、意境概念的提出

“意境”这一概念,至少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作中就已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中“意象”与“境界”之说历历可见。随着意境概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意境这一美学思想逐渐移植于包括绘画在内的其它艺术形式。在中国美术史上,意境这一美学思想在绘画艺术中得到了蓬勃发展。

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文人画家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的“逸气”说的提出,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深化和升华。

中国画意境的表达与选择需要画家立足于客观物象,并且通过画家对客观物象内在意趣的洞悉,结合画家的主观精神,而发掘并表现客观事物内含的意蕴,简言之就是基于客观世界之上的主观思想意识的审美体现。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把握、思考,再到理解、升华与经营,从而形成绘画艺术中意境的表达,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自然之美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并能取得高度统一和谐。如从选题开始经历画面构图、技法表现、水墨关系、整体把控、作品思想表达、最终成稿,这些都能体现出作画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客观景物与自身主观愿望的相互沟通。为了能表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又能表现出客观事物的典型性,又能将画面传递表达出的情景与观赏者产生共鸣,在这些过程中意境将创作者与观赏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意境的创造则成为中国画在表达艺术上所追求的目标。

二、意境的表达

中国画在意境的表达上,首先需要以笔墨为基础,如果不是建立在作者对笔墨技法的纯熟运用,或是对构图形式的胸有成竹,都只能作为一个美好的愿景,或者是作画者所表达呈现出的作品与自己设定的情景相距甚远。即使想要切合意境与心灵的表达,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笔墨技法是中国画独有的,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完美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通过笔墨技法,如墨之浓淡干湿,枯润轻重,再如“积墨”、“泼墨”、“破墨”等技法的运用,更有利于深远意境的表现。画家黄宾虹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在意境的表达过程中,作者丰富的经验、纯熟的技法、精准的笔墨和巧妙的构图形式都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些因素不仅可以传递绘画作品艺术形式所表达出的美感,令人赏心悦目,令观赏者欣赏作品时看到画面精妙的绘画技法,同时也能细细品味画面所表达的故事情节和表达的绘画思想。

当然,精妙的构图形式也是意境表达不可或缺的因素。如山水画构图中意境的表达也体现在物象的虚实、远近中,山水画中平远法、高远法、深远法等以及近景、中景、远景等能将国画意境更好地表现出来。精妙的构图,也更能进一步释放笔墨的表现,且能形成画面中的虚实,而虚实互用为中国画意境表现的重要手段。缥缈空灵,深远一体,一直是历代山水大家所追求和推崇的意境。

其次,色彩对于意境的表达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传统绘画中墨色的运用,如墨分五色等理论,将墨与色紧密结合,表现着中国绘画独特的意味。水墨在中国绘画中蕴含着空灵、虚渺的意蕴,而中国画特有的着色方式,如随类赋彩,将水、墨、色结合,则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使古老的中国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艺林焕发出充满东方诗意的独特魅力。

三、意境表达是作者综合素质的体现

一幅好的作品在画面中的美感与内涵,是物与境的完美契合,意境跃然于画面的同时,也是作者超越具象和打破客观事物局限的一种升华,也就是说能够从画面中引人深思的作品,才称得上是一幅有意境的好作品。但是,中国画作品的意境表达,既包含精湛的笔墨技法,又包含传统的哲学思想、人文观念与作者自身独特个性、学识涵养等等,是一个人艺术素质的综合体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中国画要有好的意境表达,必须提高作者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修养。从前人的画论中不难看出,古时文人画对作者“才情、思想、学问、人品”四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这是由笔墨的表达性情、传递情感的特征所决定的。作者自身的综合修养会毫无遮掩地反映在画面上,画面是作者在对表现物象的观察与认知,以及具体描绘的过程中渐渐总结与沉淀下来的思想和灵感。意境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作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中国的古典文化不断钻研,以涵养自身的气质。

其二,作者前期必须学习审美哲学,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尽可能学习古今中外的绘画方法,鉴赏各国优秀艺术作品,兼收并蓄,在总结和对比中分析其中关系。尤其要多学习大师的作品,从各个方面去了解一幅作品能够形成的原因,更多地去体会绘画者当时的心境与时代的影响,这些都能影响绘画者心理活动和对景物的选取与理解,只有在绘画者内心感悟与描绘的事物产生共鸣时,艺术创作才能迸发灵感的火花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创作出意境深远内涵丰富的艺术作品。

其三,意境是借景抒情类作品中呈现的那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而又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要提高意境表达的水平,需要对艺术思想的深入浸淫,对创作情感的把控和输出,才可以意换意,以情动情。顾恺之云“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就是在利用好笔墨工具的同时,要有感情和思想的高度投入。换句话说,意境表达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长时间酝酿积蓄的结果,绝非一蹴而就,轻易可得。

中国画的意境是画中的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就是在反映对象“境” 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意的形成包括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由作者和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审美评价水平决定,都是一种情感活动。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的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即具备这样的特点。

其四,还须向生活学习,这是一个艺术家形成独特个性必不可少的成长过程。以著名画家徐希的作品《江南水乡》为例,他的作品比较充分地体现出中国画意境之美,在水墨交融中表现出了自己的想法,但须知一件优秀的绘画作品的形成与画者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作者从小生长于中国南方地区,身边的环境,如小桥流水烟雨朦胧的自然景观,水乡田园牧歌一般的诗情画意,以及当地浓厚的人文思想传统文化,这些不时地影响着徐希,这是外部环境对一个画家绘画形态的影响。早年间的徐希是浙江美术学院附中的学生,学习与绘画功底都相当扎实,他的第一专业是版画,无论是木板刻,还是钢板、石板等都能很好地掌握,但他不仅仅满足于版画艺术,同时又在学习和钻研中国画与水彩画的技法,掌握其表现语言,也向前人学习,力图用自己的方法与理解去表现,再加上他与西方艺术的接触时唤起了他全新的绘画风格,将当代绘画与传统绘画结合,技法与笔墨结合,具象与抽象结合,综合这些才使得他的作品能表现出绘画的意境之美。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黄土画派画家刘文西的《四世同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等等,都与艺术家本人的成长经历和学识涵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和主观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因此,中国画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据此,本人认为,提高意境表达水平就要在构思上下功夫,就是要在生活中去体验,去发现,先感动自己,再求达到与观者的思想共鸣。优秀的中国画作品所表达的深远的意境,可以超越时空的表现物象,也可以充分揭示作画者的内心世界,使绘画既能客观真实地表达物象,又能使观赏者产生共鸣与联想,以最大程度地体现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萍.新农村电影的新意境[j].艺术品鉴,2019.02.

[2] 谈迪(导师:杨雁行).储望华钢琴《前奏曲六首》美学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4.05.

【作者简介】

魏 佳(1990.11—)女,陕西人,西安美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中国画创作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书画名人汇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