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两方篆文铭端砚

2019-12-30瑞霖

东方收藏 2019年12期
关键词:端砚小篆吴昌硕

瑞霖

所谓篆文,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以及秦统一前的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本文将要展示的两方端砚上的铭文属于小篆。小篆也称“秦篆”,是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令秦相李斯在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篆书的基础上,统一六国文字,整理制定的秦代标准的书体,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由于是官书,小篆运用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小篆的体式排列整齐,行笔圆转流畅,线条匀称修长,呈现出庄严端正的风格,给人以精妙圆润的美感。小篆也是大篆到隶书、楷书之间的过渡。现代汉字就是小篆演变而来,它已有近2200年的历史,依然出现在我们今天的许多场合,尤其是书法作品和艺术设计中。

本文把这两方端砚相提并赏,是因为它俩有许多共同之处。一是材质都属上乘端石,二是铭文都用小篆书体,三是铭文作者都是苏南人,一在武进,一在常熟,可谓邻里乡亲,四是勒铭者均为当代文化名人,且都工于篆书。第一方为孙星衍铭长方端砚(图1),清代,长18.5、宽11、厚3厘米。砚制规整,四圆角,面有门字边,内起棱线。边框上部刻两夔龙,头向中间圆球。砚堂平展,砚池稍宽,背平。砚色紫红,石质极为细润。雕工讲究,线条挺拔,纹饰古雅。四边墙直下,均阴刻有铭文。前、左、右三边为小篆:前边“文章夕研”,右边“朝磨兮字焕露光”,左边“为发兮方质端秉”。后边侧楷书“乾隆甲寅秋月星衍”,下钤方章内阴文“孙”。所刻铭文字体韵致与孙星衍留世书法相同,圆润匀称,端正秀美,显现刀功。按孙星衍生平推算,此处“甲寅”应为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孙星衍41岁。铭文把研读、作文、磨墨、写字相连相承,说良砚磨墨,运笔书写,字焕霞光,华彩俊美;下笔成文,方正质朴,端秉圆政。

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又字伯渊、伯如,季述等,江苏阳湖(今常州武进区)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藏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幼有异禀,过目成诵。少年时与杨芳灿、洪亮吉、黄景仁以文学见长,袁枚称其为奇才。乾隆五十二年(1787)孙星衍34岁时,殿试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充三通馆校理、刑部主事。乾隆五十九年(1794)升刑部郎中,乾隆六十年授山东兖沂曹济道,次年补山东督粮道。嘉庆十二年(1807)任山东布政使。孙为官清廉,有政声。嘉庆十六年(1811)在任山东布政使时称病请假回乡,三年后客居扬州,参与校刊《全唐文》。嘉庆二十一年(1816)主持南京钟山书院。先后主讲泰州安定书院、绍兴书院,杭州诂经精舍书院,乐育英才。嘉庆二十三年(1818)病逝,享年66岁。据有关史书记载,孙星衍博极群书,勤于著述。性嗜聚书,闻人藏有善本、秘本,借抄无虚日。金石文字拓本,古鼎彝书画,无不考其源委。家有藏书楼“平津馆”“问字堂”“孙氏祠堂”“廉石居”等,贮书极富,以校勘精审见称,编撰有《孙氏家藏书目》,分外编3卷,內编4卷。《廉石居藏书记》1卷,《平津馆鉴藏书籍记》3卷,续编1卷,补遗1卷。刊行《孙氏祠堂书目》7卷。金石学代表作《寰宇访碑录》12卷,全书依时代著录,周秦至元代石刻8000余种,每件石刻均注明撰人、书人、书体。还刻有《岱南阁丛书》16种128卷,主要收集自著文集和校订的《古文尚书》《孙子》和地理、刑律方面的古籍。《平津馆丛书》10集32种,主要为辑校的诸子、医学、历史等方面的古籍,选择精严,校勘精审。著述宏富,有《尚书近古文注疏》39卷、《周易集解》10卷、《考注春秋别典》15卷、《尔雅广雅训诂韵编》5卷、《孔子集语》17卷、《晏子春秋音义》2卷、《金石萃编》20卷、《史记天官书考证》10卷、《明堂考》3卷、《续古文苑》20卷、《诗文集》25卷、《平津馆文稿》《芳茂山人诗录》《仓颉篇》等。孙星衍还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以篆、隶最工,直追秦汉。尤其篆书精妙圆润、工稳遒劲,所举砚上铭文可见一斑。据说其书篆时毛笔剪去笔尖,以达到万毫平铺的效果,故篆书字体显得更加瘦硬工整。其书法作品颇多,传世墨迹有《七言联》《八音联》等。孙亦工篆刻。

第二方为赵古泥铭随形端砚(图2),清代,长15.5、宽11.5、厚2厘米。砚随形,近椭圆。砚额中间下挖两个虫蛀样砚池。池左下边浮雕一蜘蛛,向右下方爬动,黄色石眼为蛛体,显得十分醒目。再看上面砚池,仿如一只大蜘蛛,两只并排,一虚一实,一大一小,一凹一凸,相映成趣。边侧留黄褐色石皮,高低不平,自然随意。背平,阴刻篆书“含豪构思,如蚕吐丝”,落款阴文楷书“甲辰冬古泥铭”。此处甲辰为1904年,光绪三十年,赵古泥30岁。铭文虽然只有短短八字小篆和6字小楷落款,却布局有度,排列整齐,字体秀雅,意蕴丰富。古字豪通毫。大意是说,面对良砚,手握毛笔,运思构想,灵感涌现,下笔犹如春蚕吐丝,精品迭出。

赵古泥(1834-1933),江苏常熟人,初名鸿,字石农,号慧僧。后因喜爱封泥古朴趣味,改号“古泥”。晚年号石道人。因为对吴昌硕(别号缶庐)的崇拜,室名“拜缶庐”。古泥幼年失母,只读三年私塾,就到药店学徒。他曾奔姑苏寒山寺,要求削发为僧,未被接纳,只得返回其父药肆工作。古泥业余时间奋发习书练刻,每天半夜即起临池苦练,并奉同乡、吴昌硕弟子李钟为师,得其指引,乃窥门径。吴昌硕观其作品,十分赞许,遂授以刻印要诀,并劝其辞去药店工作,介绍到吴在常熟朋友、收藏家沈石友家中学艺。在沈家三年中,古泥专心读书诵诗,学书习画,鉴别古物,大补印外之功。古泥善刻砚铭,据说石友每得好砚,即制诗画,由吴昌硕题写,古泥镌刻砚上,金石之气浩荡。古泥为沈石友所藏一百多方端砚刻铭,拓成《沈氏砚林》四卷,被艺林视为珍品。古泥一生治印万钮以上。他讲究篆刻章法,一印在手,反复起稿,直至舒适妥贴。他的作品,大气磅礴,有的气度雍容,有的雄浑奔放,能够师法吴昌硕而别出心裁,自成面目,成为吴昌硕最杰出的弟子之一。古泥还善刻碑,有过人的臂力腕力,所刻牙、铜、金、玉,同样有石章意趣,铜印、玉印尤佳。从其学者有邓散木、周梅谷、汪大铁等,养子邓散木尤得其真传,成为清末民初著名篆刻家、书法家。古泥书法以颜体见长,苍老朴厚,与同里翁同龢晚年所书如出一手。古泥也偶作画。其著作有《赵古泥印存》《泥道人印存》《拜缶庐印存》《泥道人诗草》等。

猜你喜欢

端砚小篆吴昌硕
端砚:润色先生 文房珍宝
端砚,古老产业的传承与重生
传承端砚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用劲刻
小篆香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