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情和行业发展的翻译证书考试体系构建

2019-12-30赵田园穆雷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笔译证书考试

赵田园 穆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20)

1.0 引言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互联网 +”战略等的深入推进,为语言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契机和全新的挑战(仲伟合、许勉君,2016:4)。翻译行业作为语言服务业的独立和核心组分(袁军,2014:20),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表现出愈发明显的产业化、职业化态势(滕梅,张馨元,2013:99)。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大量具有资质的高层次、职业化、应用型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翻译证书考试作为翻译人才认证和选拔的关键环节和翻译人才进入职业化翻译市场的重要门槛,对于语言服务行业的规范发展和翻译教学的职业化导向具有重要的反哺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黄敏、刘军平,2017:49;段兆会、张允,2018:95等),国内现存的各种翻译证书考试中的大部分认证质量参差不齐,测试标准化程度低,测试命题的职业化和市场化导向尚不清晰,不能回应国家和行业发展提出的诸多诉求。在此大背景下,构建基于国情和行业发展的翻译证书考试体系,指导翻译人才培养和选拔,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笔者将首先列举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翻译证书考试,然后在相关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尝试构建基于中国国情和现代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翻译证书考试体系,以促进翻译教学的职业化发展,加快翻译行业准入的规范化进程。

2.0 国内外主要翻译证书考试及相关研究通览

国内的翻译证书考试始于 1995 年上海市率先试行的“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截至 2019 年底,翻译领域已陆续出现十余种考试、培训和评估体系,如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 考试、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考试、国际人才英语考试、中国翻译协会语言服务能力评估与培训体系、商务英语翻译师职业资格认证、厦门大学口译资格证书考试、福建省英语翻译资格证书考试、上海市商务口译专业技术水平认证考试、上海市联络陪同口译水平认证考试、江苏省外语口语/口译等级证书考试等。回顾国内翻译证书考试20余年的发展历程,查看各考试机构公布的考试信息,可以看出部分考试已初步实现与市场及教学的对接。如为适应机器翻译、机辅翻译及相关技术手段在教学和市场中的应用,2019年下半年起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在部分考点实行机考。但同时仍有部分考试推广乏力,市场认可度较低。总体来说,国内翻译证书考试呈现出种类繁多、机构庞杂、内容重叠、运作标准化程度不高等特点。

国外翻译证书考试始于1975年加拿大口译和笔译工作者委员会举行的笔译考试。此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英语国家为提高译员素质、规范翻译市场准入,相继推行了一系列翻译资格考试。目前,国外具有较高社会和国际影响力的考试包括澳大利亚国家翻译人员认证考试(National Accreditation Authority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加拿大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认证考试(Certified Examination of Canadian Translators, Terminologists and Interpreters Council)、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协会翻译资格证书考试(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Education Trust Qualifications)、美国联邦法庭口译人员资格考试(The Federal Court Interpreter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欧盟口译认证考试(European Commission Joint Interpreting and Conference Service)等,基本都呈现出国家主导、行业主体、语种多样、领域细化、职业化和标准化程度较高等特点。

已有研究参考国外较成熟的翻译证书考试(任文,2005;牛宁,2011;肖维青,2012)以及国内其他行业资格认证考试(许多、屈文生,2014)的运作体系,对国内翻译证书考试提出了完善意见,包括但不限于革新考试形式、细化考核领域、建立独立的口笔译资格认证机构、丰富资格互认途径、注重职业素养、考察翻译软件的上机实操等。遗憾的是,部分提议较难在短期内适应考生众多、考试资源紧张、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等国情,如全面实行无纸化考试,一对一考试,增加考试次数,将翻译水平考试与MTI毕业挂钩,将职业道德纳入考试体系等;部分提议尚未充分考虑行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现状,如采用单向译入机制命题,参照法律资格考试提高报考门槛等。

基于上述情况,综合考虑国情、行情、成熟考试运行机制带来的启示以及相关学科理论,笔者认为构建和完善我国翻译证书考试体系应主要从调整考试机构、优化考试内容体系两个方面进行。

3.0 调整考试机构

我们首先可以借鉴英国职业资格认证管理中的分权思路、经济学中资源配置效率理论(何问陶等,2014:52)和测试学中关于标准化考试的相关理论(李忠,2010:5),设置我国翻译证书考试体系中的各类机构(如图1)。其设置思路和特点具体阐述如下:

图1 基于国情和行业发展的中国翻译证书考试机构框架图

3.1 政府主导、行业主体

构建符合国情和行业发展的翻译证书考试体系,其核心在于保证政府主导,同时在顶层设计的政策指导下承认行业为主体,授权行业协会根据发展需求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保证翻译人才技能鉴定和培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提高考试的社会化程度。

中英两国的翻译证书考试在机构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官网的介绍,目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简称“人社部”)负责国家翻译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的总体部署及考纲制定工作,中国外文局负责各级别考试的实施和管理,人社部考试中心负责笔译考试的考务工作,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负责口译考试的考务工作。在政府多次压缩或取消部分社会化考试的背景下,翻译证书考试被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①,可见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对于考试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推广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缺少行业参与决策的翻译证书考试在人才选拔方面与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协会翻译证书考试采用政府主导、行业主体的模式,如在政府统一监管下,根据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与伦敦警察局及其他公共事务机构合作,开展警局、法庭、医疗等领域的翻译认证,既保证了职业资格认证管理的统一性,又能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认证对于行业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反哺作用。此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2 资源整合,有效利用

在资源配置效率理论中(何问陶等,2014:52),市场需求是资源配置最重要的依据。为提高考试资源利用率,可在国家相关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对已经存在的翻译证书考试进行统筹管理。目前国内存在若干种翻译证书考试,其组织机构包括国家部委、高校以及地方译协等。笔者建议外文局考评中心在人社部的指导下整合众多考试资源,授权不同考试中心负责专门类型的考试,如某中心负责通用性口译证书考试,某中心负责通用型笔译考试,某中心负责法律翻译考试,某中心负责医疗翻译考试等。

在此基础上,应授权在专业领域具有丰富考试资源的单位(包括与相关专业的教指委合作)成为该领域翻译认证的考试中心,以实现优势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教学型医院或开设翻译专业的医科院校可以承担医学翻译的考评工作,政法类院校可以承担法律翻译的考评工作,农林类院校可以承担农林类翻译的考评工作等。在政府调控下,重新整合并利用考试资源,不仅可以减少市场上各类翻译证书考试同质竞争的现象,也有利于定向培养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各领域专业口笔译员,推动语言服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考培分离,确保公正

培训和考试是翻译证书考试体系中两个重要的环节。英国职业资格认证在管理中将考试的构念与大纲制定、试题开发及考试培训等环节和负责部门严格分离,压缩了权力寻租空间,通过权力制衡保证职业资格考试的公正和权威,避免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带来的舞弊问题(毕秀玲、侯庆旭,2017:32)。

具体来说,考培分离模式下,独立的考试中心应结合国家及行业发展下译者能力的构成要素,确定翻译证书考试的构念,制定考试大纲,并据此开发试题;同时,考试中心还需保障考试实施全过程的严谨性,严格遵照既定的评分标准科学评分,并对考生的分数设置常模参照和学科解释,以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相对的,独立的培训中心应负责辅导教材的编写,同时根据考试构念和大纲内容范围开展翻译研究、翻译技术、职业道德、行业标准、法律翻译、医疗翻译等多样化技能培训,供相关人员自由报名参加,以帮助提升考试通过率。

3.4 考试标准化,确保信度和效度

标准化考试是指为了严格控制误差而在命题、实施、评分以及分数解释等环节规定了统一程序的考试,其特点是命题标准化、答案标准化、记分标准化及考务标准化(李忠,2010:5)。测试应该客观、公正、公平,翻译测试也不应该例外(席仲恩,2017)。鉴于此,翻译证书考试机构应下设独立的考试中心和鉴定中心(见图1)。考试中心主要负责确定构念、制定大纲、研发试题、评分和报道分数等。此外还可以参照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教育部考试中心,2018)对口笔译能力的描述,开展相关研究,以研究成果反哺考试的开展。鉴定中心则由内部鉴定站和外部鉴定站组成。内部鉴定站由考试中心委派研究人员,运用测试学中的经典真分数信度理论和概化理论,科学、全面、客观地评估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外部鉴定站由语言服务企业人员组成,从用人单位角度预测评估考试的效度。内外结合的鉴定机制可在保证考试信度和效度的同时,实现考试与语言服务行业及市场的深度对接。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验证和调整之后,翻译证书考试可以结合翻译能力等级量表(教育部考试中心,2018)的表述,不仅仅给出考生的分数报道,同时给出其能力的具体描述,例如该生在语言服务行业适合哪类工作岗位等。如此,考生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份是否通过考试的成绩单,更是一份了解自身翻译能力、预测自身从业路径等的报告单。用人单位也可以据此决定用人安排和人事管理工作,节约单位自行组织考试的成本。此外,各考试中心还应及时公开考试相关数据,以便学者和专家开展研究,推动我国翻译证书考试健康发展。

4.0 优化考试内容体系

翻译证书考试的核心任务是为国家和行业发展选拔翻译人才,为翻译教学提供导向。因此,考试的内容和层级构建需满足以下三条标准:1)基于国情;2)适应行业发展需求;3)产生良好的教学反哺效应。

人社部2017年发布的第68号文件《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旨在解决市场职业资格认证过多过滥、创业就业门槛低下、培训发证不规范以及人才负担严重等问题。根据《通知》,国家推行的140项职业资格认证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占59项,后者进一步被细分为36项准入类职业资格和23项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其中,准入类涉及教师、医生、律师等关系到公共利益、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的职业,均有法律法规作为考试依据。水平评价类涉及翻译、银行业从业人员、社会工作者等职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社会通用性,对技术技能的要求较高,需符合行业的确实需要,并有相关行业标准作为考试指导。

传统的翻译活动主要有口译和笔译两种形式。现代语言服务业中,翻译活动的对象涉及语言、图形、符号、手势以及各种代码,翻译类别包括一般性翻译和专业性翻译(法律、医学、金融、生物等),译员能力由语言能力、转换能力、职业素养等多方面要素构成。同时,满足行业发展要求的译员具有多重身份,如术语专家、本地化专家、纯译者、校对人员、译后编辑人员、排版员、翻译质量监控员、翻译项目协调者等(葛岱克,2011)。考虑到国内翻译行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现状,笔者建议将我国翻译证书考试的内容体系做一些调整(图2)。

图2 基于国情和行业发展的中国翻译证书考试内容体系框架图

4.1 细分语种及门类

国内已有学者在对翻译证书考试未来发展的展望中提出应细分考试类型(如吴萍、崔启亮,2018;黄敏、刘军平,2017)。同时,翻译市场的不断细化也倒逼翻译考试进行相关改革。诚然,设立专门类型的考试有利于各行业对翻译人才的垂直选拔,但是鲜有学者就如何细化进行充分论证。就行业发展需求而言,穆雷等(2017:10)在全球语言服务供应商100 强的调研分析中指出,医疗、科技、法庭、金融翻译在企业的语言服务需求中占比较大。人社部《通知》明确指出司法、医疗等行业关系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此外,“一带一路”倡议中沿线国家达64个,实际使用语言达56种,面对这种巨大的需求,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和储备严重短缺的困境愈加明显(仲伟合、王巍巍,2018:46)。

据此,笔者建议:1)翻译证书考试考虑增加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的内容,在非通用语种的标准化考试研发中借鉴英汉翻译测试研究的成果。2)各语种考试可细分为通用翻译类和专业翻译类。通用类考试考察经济、文化、旅游、信息、新闻、环保等不涉及人民生命安全的领域,对于行业需求较大的信息和金融领域,可在命题比重上适当倾斜;专业类考试在法律、医疗等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的子领域分别单独命题。以上对于翻译资格考试类型细分的构想既符合语言服务业的发展需求,也能够顺应国家的政策。其目的在于缓解“专业人员不懂外语,外语人员不懂专业”的两难局面(杜碧玉,2003:110),同时实现翻译证书考试的市场和社会效应。

4.2 完善译者能力考察

翻译资格考试作为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选拔的重要环节,其构念需与时俱进,反映行业对于现代译者能力的要求。为使人才选拔标准和考试内容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国内外多位研究者通过梳理译者能力模型,尝试将译者能力总结为语言能力、翻译能力、知识能力、工具能力、职业能力五大维度。语言能力即译者的双语语法知识、篇章分析和写作能力(EMT,2017);翻译能力指将源语文本转化为目标语文本的能力(平洪,2014);知识能力包括百科知识、主题知识和文化知识能力(杨冬敏,2015);工具能力分为传统工具使用能力和现代化工具及技术使用能力(同上);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行业知识、翻译学科知识掌握能力等(陶友兰、刘敬国,2015;杨冬敏,2015)。国内现有的考试多局限于对语言能力、翻译能力和传统工具使用能力的考察,而往往忽视知识能力、现代工具使用能力和职业能力。这种构念并不能全面考察现代职业译者应有的能力素养。

笔者建议的翻译证书考试内容体系设置如图2所示。初级通用型考试设置语言、翻译、职业、百科四个模块,考察考生的双语能力、初级翻译能力、基本职业能力以及知识能力;中高级通用型考试设置翻译、职业两个模块,考察考生在处理难度较大文本时需具备的翻译能力和在参与大型翻译项目时需具备的职业能力。中级专业型考试设置翻译、专业、职业三个模块,考察考生的专业翻译能力、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基本职业素养;在高级专业型考试中,设置翻译、职业两个模块,进一步考察考生的专业翻译能力和处理复杂专门案例的职业能力。参照澳大利亚翻译资格证书考试对于译者职业素养考察的成功经验,考虑到国内考生众多的国情以及标准化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国内翻译证书考试可在初级和中级阶段采用纸质模式,综合考察考生的基础能力;同时在高级阶段考试中采用一对一的无纸化模式,结合市场翻译实践经验,考察考生在拟真情景下的翻译能力、职业素养以及现代工具使用能力。

4.3 调整考试层次

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层次结构合理的翻译证书考试,有利于提高用人单位翻译人才的选拔效率和指向性。《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发展蓝皮书》显示,企业开始拓展境外业务大多从笔译开始,当通过笔译获取充分的信息之后,企业最迫切的需求就是现场口译(王立非等,2016)。故而,口笔译复合型翻译人才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主要需求之一。葛岱克(2011)曾指出,由从事通用型口笔译工作到从事小众市场的翻译工作(法庭、医疗等)是译员职业发展的理想通道。目前,国内现有的翻译证书考试基本分为口译、笔译两个类别,每个类别分别设置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但各级别考试结果的关联性较弱(即通过低级别考试不是报名高级别考试的必要条件),故难以指导考生的职业规划。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对于翻译证书考试的等级层次设置提出如下建议:初级通用型考试不区分类别,综合考察所有考生的基本口笔译能力;中高级通用型考试和专业型考试将口译和笔译分别进行考察。这样的级别构建有助于行业高效甄选出满足其发展需求的多层级复合型口笔译人才和“一专多能”的翻译人才,同时也可增加各级别考试结果的关联性,指导考生及早规划职业发展道路。

4.4 实现行业准入功能

尽管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影响逐年扩大,但尚未成为翻译行业准入的必要条件(滕梅、张馨元,2013:99)。鉴于翻译行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对国家和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译者和翻译行业协会纷纷呼吁实行翻译立法,确立行业准入制度。中国翻译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五年(2015—2019)工作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翻译立法调研,相关项目于2016年顺利结项②。虽然翻译立法工作已取得初步进展,但真正实现立法尚需克服许多困难。规范市场的急切需求和翻译立法的漫长历程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矛盾。

目前法学体系形成了“软法”和“硬法”互补的格局,其中软法是原则上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有实际效力的行为准则(姜明安,2006:26),硬法指正式的法律规范体系,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自治条例等(程信和,2007:219)。

笔者认为翻译行业也可参照法学体系中软硬法并存的格局,按照行业发展需要建立准入制度:事关人民生命安全领域的翻译活动必须持证上岗,并予以立法保障;其他领域的翻译活动可适当放宽要求,出台相关的行为规范并加强译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以上构念可通过翻译证书考试的证书效用予以体现(见图2):专业翻译考试属于翻译行业的准入考试,想要从事法律或医疗等领域翻译工作的译员必须持证上岗,持有专业领域准入证书的译员亦可从事其他通用类型的翻译活动;通用型翻译考试属于水平评价类考试,证书可作为用人单位人才选拔的重要参考,但不作为行业准入的硬性条件,持通用型翻译证书的译员不能够从事法律和医疗翻译活动。无论哪个级别的考试,证书都可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仅仅显示考生的分数(或是否通过考试),另一部分则说明以目前成绩状况,该考生可以从事何种类型的口笔译工作,在哪些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等。

总体来说,现代翻译市场需要的服务种类多样,而翻译立法涉及的部门众多、周期较长,故在短期内通过立法渠道对所有的翻译活动进行规范困难重重。因此,对专业型翻译进行准入管理,对通用型翻译设立标准规范,不失为改善目前翻译市场混乱现状的一种可行方案,同时也可提高翻译证书的市场效用。

考试的研发、命题、实施和试后研究均需专业人员参与,然而现有的各种翻译证书考试的管理机构中鲜见严格的聘用程序及明确的成员分工。因此笔者建议,考试管理机构中各类人员的招聘应面向社会公开进行,明确岗位资格与要求,签订责任明确的工作合同。(而非挂名众多职责不明的“专家”,使考试机构的权威度和社会对其的信任度降低。)

上文借鉴国外翻译证书考试的成功经验和相关学科的理论框架,在国情和行业发展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翻译证书考试的内容体系,该体系的实施或可带来如下积极影响:

(1) 推进翻译职业化发展进程。得益于计算机、互联网、通讯设备的飞速发展,翻译成为了受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职业。翻译的职业化发展更新了人们对于译员能力的认知,使翻译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有了新的标准。众多学者对翻译的职业化内涵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中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翻译职业技能、翻译职业意识和翻译职业道德(黄德先、杜小军,2010)。本文构建的翻译证书考试框架在考试内容方面突出了对考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意识的考察,专业型考试的设置也有助于推进翻译职业市场的分流。

(2) 提高翻译证书的国际影响力。目前在国际范围内影响力较大的翻译证书考试,如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学会翻译资格证书考试、澳大利亚国家翻译人员认证考试等均在海外设有众多考点,涵盖的语种丰富且注重与其他翻译证书的互认。反观国内,众多翻译证书考试囿于考试标准化程度低且推广乏力的现状,尚未在海外设立考点。目前,翻译证书考试的海外影响力逐渐得到考试组织机构的关注,例如全国翻译资格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中心正在为此开展调研,并逐渐尝试开始设置海外考点。构建符合国情和行业发展需求的翻译证书考试体系,加强相关调研的科学性,提高考试的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有益于海外考点的建立,以及与国外翻译证书的互认,提高国内翻译证书考试的国际影响力。

(3) 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以经济发展带动世界各国繁荣和谐的新愿景和行动纲领。“一带一路”倡议下,许多民企和华商走出国门,给语言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语言服务是企业“走出去”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为此,企业需要建立相关的语言资产系统,包括语料库、术语库、写作风格指南、翻译风格指南等。同时,在国家和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对于翻译人才的能力要求有所扩展,如需译员具备排版能力、技术写作能力、术语管理能力等。构念清晰且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翻译证书考试可迅速回应这些新需求,确立翻译人才选拔新标准,为人才培养和考生备考指明方向。

5.0 结语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一直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中国企业也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语言服务行业作为国家和企业“走出去”的开路先锋,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翻译证书考试和翻译人才选拔、翻译教学、考生就业、行业准入以及行业管理等重大问题密切相关。笔者在本文中借鉴国外成熟考试的运行体系、相关学科理论、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报告,尝试从宏观层面为我国翻译证书考试的机构调整和内容优化给出建议;未来还将从具体的考试内容设置、语种设置等微观层面对展开进一步研究,以期为翻译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为回应国家和行业的发展需求、推进翻译职业化进程、扩大我国翻译证书的国际影响力作出努力。

注释:

① 详见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官网《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基本情况介绍》http://www.catticenter.com/cattiksjj/1394

② 详见中国译协官网 http://www.tac-online.org.cn/

猜你喜欢

笔译证书考试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收录证书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