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
——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

2019-12-30王海滨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

王海滨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一个国家高等院校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1]而做好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则是打造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高校作为我国打造人才强国的强劲引擎,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师范院校在“课程思政”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因为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示范性、政治性、先进性和辐射性,“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显得更加重要。实践证明,加强高等院校 “课程思政”工作,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活力和效果的有效途径。绵阳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立足师范教育,对“课程思政”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思路

(一)“课程思政”改革的总体目标

高校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它担负着对大学生传播先进思想观念的职能。“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最能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和鲜明底色。”[2]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的精髓就是要让各学科老师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让各门课程都能给学生以感染和教育。“课程思政”的改革和探索实践表明,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立体化,使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各高校要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必须建立和健全一套立体的课程体系,不断探索“课程思政”的育人职能,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师范教育的育人使命

习近平同志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3]师范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未来的教育质量,师范院校必须注重培养师范生的优良品质,坚定师范生的理想和信念,为他们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师范生,不仅要努力掌握和钻研专业知识和学科教育教学规律,更重要的是必须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师范院校要培养出具有崇高使命感的师范生,则必须在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等方面对师范生严格要求。“课程思政”能够“引导教师转换教学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行动”,从而为师范院校培养优秀的师范生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4]。在对师范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课程思政”能够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染师范生,不断增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为师范生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奠定坚实的基础。立足于未来让他们成为优秀的“教书匠”,更要成为顶天立地的“大先生”。

二、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四个关键环节

(一) 确保“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首要是要保证“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本质有较高契合度。“课程思政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5]在充分挖掘各门学科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的过程中,能否保障该学科正常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使各门课程在讲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达到育人的效果,是当前进行“课程思政”探索和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课程思政”要求各门学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充分挖掘本学科中蕴含着的丰富育人资源,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然而,在“课程思政”的改革和探索实践中,部分教师不能有效地挖掘本学科中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不能很好地把专业知识讲授与立德树人有效地结合起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大原因就在于“部分高校在教学环节上选择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相互割裂开来”[6]。总之,如何把思政课与各门专业课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构筑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育人体系,使育人效果达到最大,是“课程思政”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议题之一。

(二) 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标准科学合理

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主动地进行着“课程思政”改革和探索,在鼓励各门学科教师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同时,也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对“课程思政”提供了大量的支持。然而,“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其自身的发展和运行规律,如果忽视这些规律,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和评判标准,盲目地进行“课程思政”的试点和改革,结果只会是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与试点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课程思政”内在的运行和发展规律,并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之上制定一套科学且合理的“课程思政”建设和评判标准。否则,“课程思政”就会陷入困境,而难以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因此,必须加快制定一套科学、可操作的建设标准,把握好基本原则,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规范化推进[7]。

(三)确保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合理规范

“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引导教学活动趋向理想的目标。”[8]310在“课程思政”的改革和探索实践中,必须建立和实施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思政”有序规范地进行,取得预期的效果。对“课程思政”实施教学评价,最主要的就是看“课程思政”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是否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的专业课评价体系更多的是从专业知识传授的角度进行评测,而忽视了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层面进行评价,这是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的一个不足之处。而要解决传统的专业课知识评价与思想道德评价“两张皮”的困境,则必须构筑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把思想道德评价同专业课知识评价紧密地联系起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思政”的改革和探索规范有序地进行。

(四)体现师范院校“课程思政”的示范性

师范教育具有较强的示范性、政治性、先进性和辐射性,和其他高校相比较而言,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在“课程思政”的改革和探索过程中,如何体现师范院校的“课程思政”和其他高校“课程思政”的特殊性,不断突出师范院校“课程思政”的育人特色,提升师范院校“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是当前推进“课程思政”改革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之一。绵阳师范学院在“课程思政”推进工作中,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把握好挖掘拓展的重点,真正做到了“学院有特点、课程有特色”,突出了师范院校的“课程思政”和其他高校“课程思政”的特殊性,提升了师范院校“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学校从顶层凝练提出“5+N”思政元素案例融入模式,五种“思政元素”构筑的典型案例是每位教师需要积极融入到日常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必选动作”,内容主要涉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时政热点问题+00后大学生的疑难点问题案例+绵阳地域文化典型案例+绵师榜样”,而“N”则是五类课程分别根据课程特征进行的融入。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品牌课程、特色学院,如传媒学院结合学院特点举行“课程思政”教师专场朗诵会,用美丽声音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业教师走下讲台,通过朗诵红色经典,展示自身专业素养,传达出了教育工作者对国家的感激与敬爱之情,为学生树立了不忘初心、热爱祖国的榜样。同时,朗诵会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师生共同强烈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使“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更加深入有效。

三、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主要成效

全国和四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绵阳师范学院把“课程思政”列为学校“书记工程”,由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抓,成立学校“课程思政”领导小组,着力推动全校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为了鼓励广大教师自觉深化对专业、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的认识,学校多次召开“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推进会,建章立制,以“强化四个注重”为重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推动形成了“学校有方向、学院有措施、学院有特点、课程有特色、讲授有示范、教师有榜样、成果有凝练、建设有成效”的“课程思政”工作新格局。

(一) 注重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工作落实

“课程建设是抓手,更是基础。”[9]课程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主要的教育教学基本建设。绵阳师范学院一贯重视课程建设,建立了庞大的课程体系,同时各学院也积极将“思政元素”渗透和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为开展“课程思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一,在课程建设体系中积极融入“德育因素”,如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第二,在精品课程的评选中,也更加注重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资源。第三,在学生评教的环节中,针对课程的育人效果也设置了相关的评价选项。第四,在教师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中,考虑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的落实情况。总之,绵阳师范学院在“课程思政”的改革和探索中,广泛营造了“课程思政”人人有责、“课程思政”人人有份的良好气氛,做到了“学校有方向、学院有措施、教师有参与”。

(二)注重“思政元素”案例的挖掘和推广

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就在于要注重“思政元素”案例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充分挖掘各门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并把这些“思政元素”有机整合起来,使之达到育人的最佳效果。目前,绵阳师范学院16个二级学院全部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活动,经过二级学院层层选拨,优选了二级学院的38门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为学校“课程思政”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学校在全校范围内推进“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要求各专业课老师要积极主动地挖掘和探索本门课程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育人资源,发挥“课程思政”教育功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

(三)注重“四共”团队协同工作模式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老师。“教师‘讲好’是最终实现学生‘学好’的关键环节。”[10]马克思说:“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1]66因此,要使“课程思政”建设取得良好效果,则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基础好、教学技能卓越的教师队伍,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人才资源支持。“课程思政”工作开展以来,学校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组建了“课程思政”宣讲团与16个学院的38名教师展开广泛深入的“结对子”活动,开展了“课程共建+任务共谋+难题共解+成果共育”的协同活动。具体而言,“课程共建”就是由思政课老师、专业课老师以及“课程思政”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共同组建团队,共建专业课程,就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方案、教学日历、实践教学主题等内容进行学习,集体备课、集体学习,将“课程思政”学习透彻,真正实现课程中“思政元素”的积极、有效、科学地融入。“任务共谋”即学校思政课教师与非思政课教师共同承担课程思政任务。一方面,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担任的“课程思政宣讲团”成员对非思政课教师进行思政素养、思政情怀、思政思维等基本素质培训;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对非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进行分类指导,提升“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难题共解”即思政课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与非思政课教师一起,共同深入挖掘、分析、提炼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研究如何在教学目标中设计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以及在教学结果中体现思政元素的技巧和方法。“成果共育”即思政课教师与非思政课教师在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共同总结、提炼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成果,并与思政课的成果融合,共推共享,助力学校“课程思政”改革。

同时,学校通过深入开展“结对子”活动,使专业课教师实现了从“专业课教师教好专业,思政教育是思政课老师的事”,到充分认识专业课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这一“课程思政”核心理念的转变。在“结对子”活动中,专业课教师积极主动挖掘所授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主动挖掘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形成了各自课程的特色。如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合唱与指挥》课程负责人王小明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音乐促进学生对习近平同志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的认同,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课程背后的价值情怀,最终激发正能量;资源环境工程学院教师刘泉立足所授课程《土壤学》,立足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两山理论”,积极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传媒学院教师邓咏涛结合课程《语言表达》特点,在授课中积极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红色文化元素,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家国情怀。在深化“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提升了思想素养,更让专业课“老树”开出“新花”,做到了教学相长,让专业课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接受了核心价值观的再教育,做到了“立德树人”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四)注重校本研修,凸显特色

1.唱响主旋律,同上一堂思政课,思政课建设初见成效

在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更加凸显,在各门课程中“强化三个结合”,创新思政课堂。第一,强化与学生专业结合。学校广泛邀请校内外专家结合学生专业特征进行思政课堂的改革。在创新课堂形式中与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共同打造“课程思政”精彩课堂,邀请艺术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为来自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等绵师学子定期做题为“唱响红色歌曲 弘扬抗战精神”的专题讲座。同时,邀请知名校友、绵阳市广播电视台广播部副主任孙默为传媒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学子定期做题为“弘扬中国精神 争做有情怀的大学生”的专题讲座。第二,强化与绵阳地域文化结合。绵阳师范学院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积极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学校定期邀请两弹文化研究中心、绵阳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教授、地震纪念馆负责人、绵阳市党史办研究人员为大学生做题为“学习‘两弹一星’元勋、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担当新时代使命”“传承抗震救灾精神”“绵阳地域文化”等专题讲座。其中,学校五门思政课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到教学方法上逐步建立起由“三典融入”“三段渐进”“三法强化”三种教学模式构成的新式教学体系,即“三三三式”教学体系。其中“三典”就包括“典型地方乡土史资源”。第三,注重与时政热点结合。学校结合5·12汶川地震十周年、五四运动精神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时政热点,邀请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负责人、四川省青年政治宣讲团成员、省内外知名学者等为学子做题为“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助力改革开放新发展”“弘扬五四精神 争做时代先锋”“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专题讲座和学术沙龙等。

2.注重外引内培校本研修,课程思政建设有成效

“课程思政”建设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将“外引”和“内培”结合起来,在引进其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益经验的同时,积极培育自己的“课程思政”专家队伍。绵阳师范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积极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素养与人文精神”“李白诗歌文化在当代”“绵阳地域文化”等系列校本课程,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目前围绕“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主题,学校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撰写“课程思政”教学方案40余篇,召开座谈会4次。学校在学报开设“课程思政”专栏进行“课程思政”的深入研讨,为教师们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搭建了平台。另外,学校积极选派校内示范课程负责人赴上海、广州、成都等地进行学习,为开展“课程思政”拓宽了思路。同时,学校也积极学习其他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有益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当前,高校正在大力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准确分析实施“课程思政”的现实要求,切实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对于统筹高校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