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的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路径研究
2019-12-30苏桐
苏 桐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州 350001)
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高校青年教师的整体水准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教育成就,更关系到高校未来整体发展的水平,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科学地引导与培养,通过生涯发展理论对年轻教师的职业导向和教育潜能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培训,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对教育的认知与教学的质量,对于高校乃至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一、青年教师生涯发展影响因素
生涯发展理论是一种以传统心理学为基础依据的,逐步发展并构建于社会具体实践与产业研究分析活动之上的管理理论。该理论对个体职业发展具有纵向的指导作用,其内在所强调的是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与判断中所具有的过程性,而非临时或片面的抉择,因此生涯发展理论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具有其完善的系统性和必要的长期性[1]。从生涯理论研究看来,对于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任何因素都可以归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生涯发展过程中主体所产生的因素,通常其包括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要素,外部因素则为生涯发展中环境所产生的因素,其包括社会状况、教育程度、成长环境等要素。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应简单地将任何一种因素归类为生涯发展过程决定性的因素,它们应当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一)青年教师生涯发展的个体因素
从舒伯(D.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看,每个个体的生涯发展经历都可划分为五大阶段,成长阶段(0-14 岁)、探索阶段(15-24 岁)、建立阶段(25-44 岁)、维持阶段(45-65岁)、衰退阶段(65岁以上)[2]。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从毕业到初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是一个由探索阶段逐步向建立阶段做内在转换的过程,在自我重塑和建立过程中会体现出较多的个体问题或特点。首先,年轻教师在初入课堂时容易对自身能力产生较高的预期和要求,这种高预期一方面能够提升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另一方面,也容易由于这种过高的心理预期没有得到正面反馈,而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从而在生涯最初就出现对于职业价值的怀疑和抗拒心理。其次,在生涯发展的初始建立阶段,青年教师对于自我身份转换的定位不够清晰,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互动尺度拿捏并非十分准确,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但由于缺乏现场授课经验,无法很好地利用技巧引导学生进入授课氛围,容易在教育教学上产生问题,而生涯发展的建立阶段个体面对新环境时个人能力、心态及思想的适应与调整程度,对于未来教学生涯的发展具有较大程度的影响。
(二)青年教师生涯发展的高校环境因素
首先,在生涯建立阶段之初,职业成长环境的优劣间接影响到教师未来的生涯发展。由于青年教师初入高校从事教育工作,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未接受过系统性的师范教育,无法很好地将所学传授于人,因此高校对于初入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是否进行过相应教育教学技能及规范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授课内容、授课学时分配、培养目标及教学方式方法上是否有相应的系统性指导[3],避免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由于方法不足导致授课内容重点不突出、不够深入或侧重点出现偏差等现象,这关系到青年教师教学生涯能否顺利开启,教育环境对于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其次,青年教师在追求职业价值的同时,也肩负着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获得优秀科研成果的使命与压力,这是青年教师在完善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因此,是否能够同时承担教学与科研两项重担,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的时间,在完善个人教学成果之外,进一步加深对个人科研项目的研究,成为了青年教师能否在生涯发展中获得更大上升空间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青年教师生涯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的社会价值观对青年教师具有一定影响。由于高校青年教师刚刚迈入生涯发展的建立阶段,正在经历个人财富从无到有的过程,面对社会多元价值观、人生观时,容易产生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心态,从而将个人物质需求与经济欲望放大,造成对教师职业价值和生涯发展规划的忽视,因此是否拥有正确的引导便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互联网信息爆炸对青年教师知识获取效率会产生较大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在步入教学岗位时正身处大数据时代,纷繁复杂的知识与文化信息一方面给教师带来了获取新教学素材与学习新教学方式的途径,但另一方面互联网中海量信息导致获取信息时的信噪比过低,具有真正价值的信息很可能会被轻易忽略。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在尚未建立自己的教学方法体系时,贸然将碎片化的信息融入授课内容,容易导致其将错误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作为高校学生的领路人,社会环境因素对教师的影响很容易间接反映到课堂和学生身上。
二、高校青年教师生涯培养的重要性
(一)青年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根据生涯发展理论研究表明,每个个体生涯发展都具有成熟度的特点,生涯成熟度意味着在生命的某个阶段之内,由个体成功地完成阶段性任务而获得的。其一是个体在其职业生涯的进程中达到社会所期待的标准;其二是个体完成自身生涯发展的阶段性发展任务[4]。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自我职业价值的实现是年轻教师发展动力的来源和目标,青年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逐步体会到教书育人的价值,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与满足感,进而开始加强对职业价值的认同和实现需求,而青年教师想要实现职业价值,就必须对生涯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以生涯发展为目的,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持续丰富自身的理论水平与教学水准,才能最终实现教师职业生涯的价值。
(二)高校与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协同发展的需求
高校的发展与青年教师生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青年教师的生涯发展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持续发展,而高校对青年教师的生涯培养也辅助着青年教师实现自我职业生涯的发展。随着近年来教师队伍的优化和更新,青年教师已经逐步成为高校教育与科研的主体力量,高校帮助青年教师实现生涯发展,以科学的培养路径促进青年教师的自我实现,是高校与青年教师协同发展的需求,高校应当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充分的帮助与更多的机会,使得青年教师快速胜任所在岗位,从而更游刃有余地投入教学科研,进行自我提升[5]。
(三)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师是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一环,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实现生涯有效发展的优秀教师,才能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育优秀的高质量人才,青年教师的生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相互契合的。
从社会经济来说,高校青年教师作为大学生的引导者,必须在完善自身发展规划同时,帮助和带领大学生更快速地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了解与熟悉最前沿的高新技术状况,推动下一代学生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做出贡献。对于社会政治来说,高校青年教师承担着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因此,只有培养青年教师端正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理念,从自身做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三观,教育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为党和国家作出贡献。对于社会文化来说,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均依赖于社会成员的教育程度与素质,作为高校应当肩负起为社会不断输出高素质社会人才的使命,因此,青年教师的生涯发展与培养能够更好地提升其自身水平,保证高校具有持续培育并输出优秀学生的能力,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做出贡献。
三、青年教师生涯发展培养路径
(一)指导青年教师做好生涯发展规划
高校青年教师由于初入职业生涯,还不具备主动和严谨的生涯发展规划意识,需要高校进行相应的引导,以帮助青年教师确立自己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由于每个个体的发展起点不同,需帮助青年教师从自身所具有的经验与知识储备出发,逐步订立自己的每一阶段的发展计划,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指导青年教师有意识地寻找并增强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在未来教学科研上能够具有更加清晰的目的性和更强的执行力。
(二)建立健全的青年教师培训管理体系
1.加强青年教师素质与师德建设
高校青年教师生涯发展的初始阶段也是他们个人教研素质与师德建立的关键阶段,因此,注重并加强青年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使青年教师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崇高价值,提升其教书育人的内在积极性与动力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应积极将教师素质与师德建设归入到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与方案中去,使得青年教师能够融入高校良性的师德培养氛围中去,让青年教师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引路人和标杆,成为课堂上思想与行为的传播者,用以身作则的方式提高高校素质教育的质量。
2.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方法
由于高校青年教师初入教学岗位,未曾积累过多的教学经验,如果高校的教师培训体系不够完善,有可能会对青年教师的生涯发展初期形成阻碍,延长了青年教师融入教师队伍和教育环境的时间,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发展造成影响。因此,高校应通过体系化的教学能力与方法培训,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地熟悉授课的环境、教学的内容与工作形式,快速地适应课堂教学的模式,从而让其有更多的精力去钻研与提升个人的教学质量。同时,高校应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和规范,健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使青年教师培训成为常态化的管理机制,促使高校青年教师在良性的教师培养体制下更好地实现教师生涯的阶段性发展。
(三)建立教师帮扶机制
高校青年教师的经验缺失可以凭借建立有效的教师培养方式进行解决,通过资深教师协助青年教师解决教学问题及授课难点,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实现生涯发展。青年教师可以在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身上学习到自主教学、创新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等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教师间相互沟通、良性上升的正向机制。面对青年教师队伍日益壮大的高校教师团队建设,实行帮扶教学机制可以有效实现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快速发展,资深教师可以根据青年教师的个人性格、教学方式、教学学科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技能上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与规划,与青年教师共享在教学工作方面的资源与体会,通过双向沟通的方式,不仅能够让青年教师更快地融入现有教师团队中去,也能够让教师在沟通探讨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形成相互鼓励的良性教学研究氛围,在不断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过程中实现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稳步提升和高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建立有效的青年教师激励评价机制
对于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生涯发展的培养来说,合理且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由于青年教师刚刚步入社会,从精神到物质上都有诸多需要被供给的内在诉求[6],因此,高校应充分了解现代青年教师自身的需要与诉求,结合不同个体的发展状况,采用关爱激励、物质激励、思想激励、目标激励等多种健全完善的激励方式,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投身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生涯发展的内在潜力,使其对生涯发展的未来充满期望与热情,从而能够主动地对教学生涯发展进行规划与目标制定,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
同时,根据不同青年教师的教学绩效、师德与教研贡献等多个方面,建立客观公正的教师评价机制,这是高校培养和管理青年教师的一个有效方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从学生、教师、领导等多样合作关系主体获取客观合理的综合评价,不仅能够激发青年教师间的良性竞争,并且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反馈,让青年教师了解自身生涯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更加明确地规划制定教师生涯发展的计划和目标。
高校青年教师是未来高校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和重要力量,从生涯发展理论出发,高校应在青年教师进入教学岗位的生涯发展建立阶段,充分调动高校资源,完善培养路径,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从个体生涯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入手,构建健全的青年教师生涯发展培养体系,使青年教师能够在职业生涯发展建立过程中获得快速而有效的提升,使其从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上得以迅速适应高校需求,在个人思想意识上充分认可教师的职业价值,积极主动地投入教研生涯中去,更好地促进社会人才的培养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