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为载体优化学校管理

2019-12-30勇,陈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载体境界育人

徐 勇,陈 寒

(1.绵阳外国语学校,四川绵阳 621000;2.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高效的学校管理。优化学校管理,应回到原点,回归本质,以文化为载体,建构起以文化熏陶人、影响人、引导人、感召人的管理体系,激发、释放员工的潜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人生的意义,收获“人”的价值感、幸福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成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修养以及良好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一、以文化为载体优化育人目标

以文化为载体优化育人目标,是将具有普遍性、抽象性、概念化的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指导思想,转化为内涵丰富、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具体育人目标。这里所指的文化既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外来的优秀文化。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优化育人目标。清华大学附中的育人目标是为未来领袖人才奠基。其内涵与《礼记·大学》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脉相承。又如,孔子育人目标,主张培养道德人格,即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2]17-129等在《论语》中触目皆是。中国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以此为载体,提出人大附中的育人目标——培养闪亮而有智慧、和谐而有个性的现代君子。并且将孔子诞辰日(每年农历8月27日)设立为“君子日”,组织开展“君子风”“君子书”“君子思”“君子行”四项活动,以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以外来文化为载体,优化育人目标。例如,山东潍坊四中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有自强精神、科学态度、人文情怀、淑女风范、绅士风度、国际视野、世界胸怀、领袖气质的人才”,让每一个潍坊四中学生的名字充满神圣与庄严。此育人目标,吸收了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的“培养绅士”的内容,并合理延伸,给出了“淑女风范、绅士风度”的表述。

二、以文化为载体优化办学理念

优化办学理念,尽管视角可多元、方法可多样、载体可多选,但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抓住根本,找准文化根基,寻求文化载体。

以哲学为载体。哲学归属于文化,是文化的结晶。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的讲演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3]4060依据梁启超的解释,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指出,“共业”包括了属于认识领域的哲学。也就是说,哲学属于文化范畴,而且还是“文化的核心部分”[4]6。办学理念是灵魂,是最高指导思想,应当高度凝练,具有哲学高度,富含哲理意蕴。提炼、抽象办学理念,非哲学这一载体莫属。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立足这一原理,在优化办学理念时,学校应充分考虑地理位置、办学定位、育人目标、师资力量、学生层次等情况,既重共性,更重个性,凸显特色。例如上海交大附中,地处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又有知名高校背景,坚持“依托交大,内实外名”的办学策略,提出了“思源致远,创生卓越”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相反,诸如“以人文本,和谐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办学理念,尽管语言凝练、高度概括,但共性有余、个性不足。

以学校历史文化为载体。历史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延续、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这种文化,不能割断,更不能抛弃,而要继承、发扬,以优化办学理念。以苏州中学为例。从范仲淹1035年创办苏州府学到1927年教育家汪懋祖受命组建苏州中学并任校长,已历经了近九百年岁月风霜。建校伊始,汪懋祖以深厚的学校历史文化为载体,提出“以大学的境界办中学”的理念。苏州中学第三十二任校长张昕说,“从汪懋祖先生开始,苏州中学就是以大学的境界办中学的。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没有改变以大学的境界来办中学的理念”[5],张昕还说,“前人的教育理念已经很先进,需要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发扬和创新。……今天提出的口号是‘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以科学的方法求和谐的发展’”[5]。不论汪懋祖的立意高远,还是张昕的贴近时代,都注重传承学校历史文化。

以时代文化为载体。时代在变,时代文化也在变。优化办学理念,必须紧跟时代、从不断变化的现实出发,关注时代文化,融入时代文化,彰显时代文化,反映时代要求。以上海建平中学为例。1985年冯恩洪任建平中学校长,1987年他认为,中国社会发展需要造就合格加特长的学生,提出“合格+特长”的办学理念;1993年,他认为合格需要用规范来保证,特长需要用选择来支撑,于是补充提出“规范+选择”的办学理念;进入21世纪以后,以80后为主体的一代学生呼唤尊重个性、张扬个性,他又提出“人的个性化与人的社会化的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建平中学的办学理念,稳中求进,稳中求变,反映了时代文化对办学的要求。

三、以文化为载体优化干部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干部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学校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管理质量的高低。优化干部管理,事关大局,势在必行。优化干部管理,靠学校倡导推行的文化。而学校倡导推行的文化,只有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影响力、引导力,才能建设一支素养高、能力强、协作好的高水平管理团队。

(一)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成就干部大“境界”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指出,人生的境界从低到高,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是否有境界,取决于人对所做事情是否有觉解(所谓“觉解”,就是自觉和了解);境界的高低取决于觉解程度的高低。成就大“境界”,就要大力提升干部对所做之事的觉解程度;提升觉解程度,就要重视修养身心;重视修养身心,就要努力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躬行不辍。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6]304的博大胸怀,“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320的责任使命,“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8]223的独立人格,“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9]11的坚贞节操等等。这样,方能将人生境界从庸常的“功利境界”提升到“道德境界”乃至“天地境界”。干部成就了大“境界”,才会有“扫天下”的追求,而不会只有“扫一屋”的眼光。干部成就了大“境界”,才会有“广厦千万间”的情怀,而不会只有“五斗米”的心胸。干部成就了大“境界”,才会有“铁肩担道义”的勤勉,而不会只有“终日自逍遥”的悠闲。

(二)提升文化素养,涵养干部大“格局”

大“格局”表现为大眼界。干部或统率一个单位,或领导一个部门,一举一动,关乎整体发展。有大眼界,方有忧患意识、开放意识、革新意识,胸有丘壑,善“谋全局”以“谋一域”。

大“格局”表现为大局观。管理如下棋,如果缺乏大局观,统筹无方,各自为阵,单打独斗,不能形成合力。干部尽管各居其位、各司其职,但在关键问题上要摒弃本位主义思想、小团体意识,树立大局观:当个人与团队利益相冲突,舍个人顾团队;当团队与整体利益相冲突,轻团队重整体。总之,胸有大局观,才能下好、下活管理这盘棋。大“格局”表现为大度量。古代谚语说,“量大好做事,树大好遮阴”。春秋时期,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不记管仲射钩之仇,委以重任,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唐太宗李世民不计魏征辅佐兄长、以己为敌的旧恶,量才重用,开创名垂青史的“贞观之治”。对干部而言,大度量,不单是容人之短、不计前嫌,还是不问亲疏、唯才是举,更是信任下属、主动放手、大胆放权。宋代欧阳修在《论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中说:“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用张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用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用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夺得天下,立国兴邦,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心胸宽广,气度恢弘,用人不疑。

(三)践行管理文化,培养干部大“能力”

依据“教而优则仕”选拔出来的干部,虽然德才兼备,但管理能力普遍不足。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我特别喜欢看企业管理的书,因为在我看来,最好的管理不在教育,不在学校,而在竞争激烈的企业。如何把其中适合的部分嫁接到学校,这是我经常考虑的事情”[10]。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干部要把潜心学习、努力践行管理文化,培养大“能力”作为必修课。

大“能力”,就是领导力。干部掌控大局,其领导力,决定了事情成败的走向。有领导力,方能高瞻远瞩,洞幽烛微,科学决策。有领导力,方能让员工充满信任、产生依赖,并心甘情愿做忠实的追随者、拥护者。有领导力,方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变小溪为大海,化尘土为高山。有领导力,方能调动主动性、积极性,激发、释放潜能,创造价值。

大“能力”,就是执行力。执行力是优化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配置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能力。传统社会,坐地指挥、发号施令的管理人被广泛认可;现代社会,具有执行力的管理者,可能才会被下属接受。当然,这种执行,不是事必躬亲,而是宏观调控。也就是对计划、实施要跟踪督促,进度要随时了解,反馈、指导要及时进行,以确保目标实现。提升执行力,管理者还要有善抓主要矛盾的眼光、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没有任何借口”的担当精神。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11]126,一面旗帜,代表学校发展的方向。《论语·子路篇》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优化干部管理,成就大“境界”,涵养大“格局”,培养大“能力”,作为管理团队核心的校长,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刻苦自砺,加强修养,并通过一言一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影响干部,引领干部。

四、以文化为载体优化教师管理

对于教师管理,在不同学校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显其能,但成效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差强人意。学校走以文化为载体优化管理之路,才是终南捷径、成功之道,才能卓有成效。而文化内涵中的“幸福文化”,是管理者跋涉在这条路上不可或缺的拐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生命的意义和目的,是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莱恩在《市场民主制度下幸福的流失》中也谈到,“幸福才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其它人们为之奋斗的东西,包括金钱、财富、自由、民主,不过是实现这个终极目标的手段而已”。“幸福文化”抓住了人类的根本需求,突出了对人类终极利益的关怀。用“幸福文化”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构筑幸福人生的大厦,是优化管理的最佳选择。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有助于学生塑造幸福的生活、美好的人生。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著作《学生第二》中指出,唯有“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教育家夏丏尊在译作《爱的教育》序言中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没有生活幸福的教师,学生的幸福生活、美好人生,无疑根基不稳,终将倾覆。因此,学校应当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强化服务意识,着力提升职业幸福感,让教师安心教育、全心育人,为学生开创幸福、美好的未来。

(一)关心身心健康,提升职业幸福感

有一句话说得好,健康是数字1,事业、地位、金钱是0,有了1,后面0越多,就越富有;否则,竹篮打水一场空。可见,健康是幸福之本。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健康占10%,亚健康占70%,疾病状态占20%,并且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不言而喻,创新方法,多管齐下,优化教师的身心健康,应该一马当先。通过开展年度健康常规体检,建立数据库,实现动态跟踪;修建教师运动场馆,组织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开设教师心理咨询室,提供专业咨询,缓解心理压力,干预心理危机;建立工会活动中心,组织文化沙龙、休闲娱乐等活动,可以有效增进教师身心健康。

(二)提供优厚待遇,提升职业幸福感

唐代诗人杜甫诗曰“富贵于我如浮云”[12]1147,《增广贤文》中说“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表现了知识分子淡泊名利、蔑视钱财的清高。但是,“淡泊”不等于淡忘,“蔑视”也不等于无视。人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作为社会的生物,无论多么清高,要生存,要发展,一点不谈钱财、待遇是不现实的。学校非企业,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也应想方设法提供“能够让教师过体面生活的待遇”[13],提升职业自豪感、幸福感,才能让教师扎根教坛,心无旁骛,专注教育事业。

(三)实现生命价值,提升职业幸福感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怎样才能自由和幸福》的演讲中说,“我认为,过分夸大金钱、收入在带来幸福方面的作用是一种错误”,“我的观点是,你们谈的是幸福的外部条件”[14]98,实现幸福还需要内在条件。这内在条件显然不是金钱,而是精神。金钱的快感,转瞬即逝;唯有生命价值得到实现的精神愉悦才能永存。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也不在宽度与深度,而在高度。生命的高度,不在私欲的无限满足,因为这跟动物无异、与行尸走肉无别;而在能为他人、为社会乃至人类承担责任,贡献力量,赋予肉体存在的意义。

实现生命价值,成就生命高度,有赖于教师个人的境界,也有赖于管理者提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上升通道。管理者不能重蹈千里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5]35的覆辙,应当唯才是尊,量才为用,为教师打开上升空间,提供适合发展的路径。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有更重要的位置,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例如,提拔从事管理工作,任命做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担任学科带头人,向上级、社会推荐参加学术活动,相关学术评选,资助出版学术专著,支持外出讲学、游学等。英国哲学家罗素说:“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来改变世界。”[16]42教师尽管不能改变世界,但有了更高的平台也许可以改变身边的同事、改变任教的学校甚至改变所在的地区。从改变中找到存在感,获得成就感,提升幸福感。

(四)关注生命过程,提升职业幸福感

人们普遍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并坚信成功那“一览众山小”的快感、如释重负的轻松无比幸福。但是,这种幸福很快会因为成功后目标与方向的消失,被空虚、无聊和焦虑取代,人们不得不去追逐下一个成功。人生就这样为一个又一个所谓成功牵绊,整日奔波,终身劳碌。只忙于追逐结果,却没有享受精彩的过程,怎么会感到幸福呢?“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与感受。”[16]27因此,提升职业幸福感,要从关注生命的结果转向关注生命的过程。

作为教师,应将教育看作人生的修行。“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17]397要珍惜生命的过程,留得住岁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高,多读书,做学问,搞研究,出成绩,给每一天注入新的内涵、新的价值、新的进步。“吾日三省吾身”[2]3,要日日反省,时时检点,消灭人性之丑恶,摒弃思想之陈腐,打破灵性之桎梏,以光辉的人性、鲜活的理念、睿智的方法,创造鲜活、生动的教育,是为“修”也。“学而时习之”[2]1,“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18]107。光学习、修炼,离开实践也不行。惟有实践,才能明白事理,成为圣人。要站在成就生命的高度,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用博大的爱心、持久的耐心教书育人,让人性更光辉,精神得升华。是为“行”也。在“修”与“行”中超越自我,发展自我,使学识更渊博,眼界更开阔,专业更发展;境界更高远,精神更丰满,灵魂更高尚。收获和时代共进、与日月同辉的愉悦。

生命的过程,重在创造性工作。人生的幸福,源于生命过程的充实,生命过程的充实,则源于工作,所以,法国哲学家亚莱说:“人们忙于寻找幸福,而最大的幸福就在忙碌之中。”不过,教师的忙碌,因为生活圈子封闭,工作单调、重复,天长日久,难免心生倦怠:或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或情绪低落、牢骚满腹,甚或精神抑郁、悲观厌世。幸福感急剧下降。让工作富有创造性,感受创造的快乐,是获得生命过程幸福的重要手段。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11]891,教师只要创造性工作,必将感受到生命过程的丰腴而精彩,职业幸福感也将得到极大提升。

五、以文化为载体优化学生管理

美国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生长”教育理念乃当下诸多教育理论和改革的思想源泉。学生的发展,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对于教育,杜威说:“生长的能力,依靠别人的帮助,也有赖于自己的可塑性。”[19]57杜威“教育即生长”,抓住主要矛盾,直击教育本质,自然成为优化学生管理文化载体的不二之选。

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有自身的生长规律。养树只有尊重节律,“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20]473,才能使它健康成长。老子《道德经》“无为而治”讲的正是此意。教育如同养树。“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的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19]56叶圣陶先生也说:“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21]286学生的“生长”也要尊重规律,循序渐进,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骛远,“不害其长”;否则,“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20]473。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学生的“生长”,要尊重、区别禀赋、个性、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等的不同,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在班级制授课依然盛行今天,学校很难像中国古代私塾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但也并非不能有所作为。如今,像北京十一学校等先行者,通过课程改革、课程建设,打破统一课表、统一班级的限制,以“选课走班”满足个性化需求,推动个性化学习,促进个性化发展。其成功尝试,获得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和赞许。

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学校管理必须优化。这方面,除了坚守课堂阵地,还要充分发挥演讲社、辩论社、话剧社、书画社、文学社、英语口译社、摄影社等众多社团的作用。让学生深入当地社会或走出国门研学旅行,进社区,进博物馆,进大企业、大公司,进高校实验室,进科研院所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找到最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终身热爱的事业,甚或像马克思树立《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表达的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

叶圣陶说:“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22]720陶行知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22]87的确,教师的职责,应以传授知识为次,以培养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为主,以促进学生的自我生长、自我进化为本。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为此,教师应把发展思维能力放在第一位。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的展开、手段的运用、活动的组织等等,都要有思维的含金量;学生的每一节课不但收获了知识,还发展了思维甚至创生了智慧。

学习能力,是自我生长、自我进化更为重要的能力。当今世界,是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是对获取知识、整合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时代,也是面临更多职业选择、多次职业转型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凭借持续学习的能力促进自我生长、自我进化,以应对世界的新格局、行业的新发展、个人的新变化。学校教育要注重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亲身经历、体验培养学习能力。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2]154今天的学校教育不能再误入歧途,而要走上教学生先做人、后成才的正道。将学生首先塑造成为有人格、有道德、有修养、有品位的“君子”,甚至是圣人,正如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所言,“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23]76,然后才是有学识、有文化、有生存技能的人。

学校管理尽管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只要回归管理的原点、抓住管理的本质——对“人”的管理,只要善于借助学校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文化为载体优化学校管理,那么管理工作无论多么繁杂,都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臻于至善,走上通往成功的自由之路。

猜你喜欢

载体境界育人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品“境界”
慎独的境界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