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的琴意象
2019-12-30付嘉敏
付嘉敏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48)
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类乐器,相传是上古圣人所作,其音中正平和、古淡疏雅、幽微清妙,是“雅”乐的代表。《说文解字》:“琴,禁也。象形。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徐曰:君子所以自禁制也。”[1]276琴相传是神农效法天地而作,最开始是五弦,到了周代变为七弦,其作用是禁止淫邪、匡正人心。琴是士阶层自我修养和交际的重要工具。《礼记·曲礼下》:“士无故不撤琴瑟。”[2]124可见琴与士阶层关系之密切。
唐代社会包容开放,外来乐器涌入的同时对作为正统乐器的琴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琴在文人阶层仍广受欢迎,如王维、孟浩然都会弹琴。李白的性格与琴的特征有相契合之处,即琴所具有的高雅、清虚玄妙,与自然冥一的特征与李白孤高拔俗、向往自然山水的思想个性相契,因而李白钟情于琴。李白《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至于清谈浩歌,雄笔丽藻,笑饮醁酒,醉挥素琴,余实不愧于古人也。”[3]1464李白自称其清谈、饮酒、作文、弹琴都不逊于古人。据王琦《李太白全集》所录,李白诗中出现的乐器意象主要包括笛、箫、箜篌、筝、笙、瑟、角、鼓、钟、琴,其中笛出现15次、箫7次、箜篌2次、筝3次、笙16次、瑟6次、角4次、鼓26次、钟16次,琴最多,为52次。李白诗中对琴的称呼包括:“绿桐”“绿绮”“瑶轸”“玉琴”“伯牙弦”“紫琼琴”“霜丝”“丝桐”“孤桐”“五弦”“清风弦”。
琴是李白诗歌中的重要意象,那么李白诗中琴意象所表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李白诗歌中琴意象的审美特征是什么?李白诗歌中琴意象与李白其人的思想及人生经历有何关系?对李白诗歌中琴意象的研究,既可以深入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李白的思想精神。
一、内容驳杂而以出世思想为主
琴作为意象在诗歌中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在《诗经》中琴作为士人阶层宴饮和个人抒情达意的乐器,如《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4]214;在宴请宾客时演奏琴,以示友好,《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4]2,以琴来表达对“淑女”的爱慕之情。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方面琴意象大量地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特别是在以隐逸和求仙为主题的诗歌中,如左思《招隐诗》:“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5]734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对后世影响颇大的文人与琴的典故,如陶渊明抚无弦琴和嵇康临刑奏《广陵散》。
李白诗歌中的琴意象所表现的内容未出前代范围,包括爱情、友情、赞美地方官吏治清明、述志、隐逸、游仙几类,其中以琴表现出世思想的隐逸和游仙两类作品最多,这是对魏晋时期诗中以琴寄予出世之思想的继承。
李白以琴表现爱情的诗有5首,如《代别情人》:“我悦子容艳,子倾我文章。风吹绿琴去,曲度紫鸳鸯。”[3]1375-1376绿琴即绿绮,相传司马相如琴挑文君所用即是此琴,诗中写男女二人相互倾慕,通过用“绿绮”琴弹奏《紫鸳鸯》曲以传递爱情。这类的诗还有《古风·其二十七》《长相思》《示金陵子》《怨歌行》。
李白以琴表达对友人情感的诗有7首。琴在先秦起就作为士大夫之间交往的工具,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故事更是受到人们的向往,后世文人多通过琴来表现朋友之间的心灵契合。李白也有以琴表现朋友间的情谊的诗,诗中含有对友人高洁人格的赞美,如天宝十二年(753)所作的《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一朝摧玉树,生死殊飘忽。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3]1260崔宗之早年曾赠与李白仲尼式古琴,此诗是崔宗之亡故,李白悼念他而作,这里将崔宗之比作嵇康,意在表现谄佞当朝的政治环境中崔宗之不与俗同流、清高耿介的人格。《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丝桐感人弦亦绝,满堂送君皆惜别。”[3]921琴多为桐木加以丝弦所制,故“丝桐”为琴的别称,这里诗人弹琴为友人送别,表达惜别之意。
李白以琴赞美地方官员吏治清明的诗有5首。琴在产生之初就是乐教的重要工具,与政治密切相关,《吕氏春秋》:“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6]517是指宓子贱为政清简,通过音乐教化百姓。李白诗中多用此典赞美地方官为政清明,如《叙旧赠江阳宰陆调》:“鸣琴坐高楼,渌水净窗牖。政成闻雅颂,人吏皆拱手。”[3]626此诗是天宝七年(748)李白赠江阳县宰陆调的,即用宓子贱“鸣琴而治”的典,写县宰于高楼上弹琴,而使民风淳朴,赞美其为政清明。这类的诗还包括《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赠清漳明府侄聿》等,都是以琴来赞美地方官员的吏治清明。
李白直接借琴抒发个人理想抱负的作品有5首,如《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3]761此诗作于开元十四年(726),李白26岁,游扬州卧病而作,寄给蜀中友人赵蕤。李白青年时自负经世之才,以为功业唾手可得,不料出蜀数年仍一无所成,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愈加深切。其中“古琴”久遭闲置,象征自己经世之才不得重用。《早秋赠裴十七仲堪》:“功业若梦里。抚琴发长嗟。”[3]553-554通过抚琴抒发功业难成的忧思。再如《东武吟》《猛虎行》《悲歌行》,都是通过写弹琴表现自己人生理想不得实现的忧愤。
李白以琴写求仙访道和隐逸的诗歌,贯穿李白一生,约占李白所有诗歌的一半。此类诗中琴主要表现的是李白忘机去俗、高蹈风尘的心境,是对先秦至魏晋间琴所具有的出世内涵的承袭,并与盛唐社会求仙访道和隐居之风盛行有重要关系。
李白以琴表现求仙访道的诗有6首。自先秦始,除士人外,琴还为修仙之人所喜,所谓“学仙者多能琴,习琴者亦好说仙”[7]433。琴高就是以善鼓琴闻名,《列仙传》云:
赵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为康王舍人,行彭、涓之术,浮游砀郡间二百馀年,后入砀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曰:皆洁斋待于水旁,设屋祠。果乘赤鲤鱼出,入坐祠中,砀中有可万人观之,留月余,复入水也[8]60。
琴高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善弹琴,又长于神仙之术,曾下水取龙子,乘赤鲤鱼而出。李白诗中多用琴高的典故,如《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吾将学仙去,冀与琴高言。”[3]1215求仙访道伴随着李白的一生,诗中多用琴表现高蹈出尘之境。李白诗中表现求仙访道的作品如《拟古·其十》:
仙人骑彩凤,昨下琅玕岑。海水三清浅,桃源一见寻。遗我绿玉杯,兼之紫琼琴。杯尽倾美酒,琴心素以闲。二物非世有,何论珠与金。弹琴松风里,杯劝天上月。风月长相知,世人何倏忽[3]1282。
这是一首游仙诗,诗人与骑凤的仙人相遇,得仙人所赠之“绿玉杯”与“紫琼琴”,世间万事倏忽而逝,唯风月与诗人相得相知。诗中刻画了一个在松间弹琴、绝世独立的求仙人形象。再如《白毫子歌》:“拂花弄琴坐青苔,绿萝树下春风来。南窗萧飒松声起,凭崖一听清心耳。”[3]462绿萝树下,惠风徐来,隐者于青苔之上拂花弹琴,琴音清飒,闻之可以清心。表现了白毫子身负高才,隐于山中修仙的悠然闲逸之状。此类诗还包括《泰山吟》等。
自魏晋以来,出现了大量以琴表现隐逸之情的诗,李白诗中以琴表现隐逸之情的诗最多,共18首。从所写对象来看,可分两类:一是自身,二是友人。写自身的诗中琴虽是写出世之情,全诗之旨却在个人抱负。如开元十九年(731)所作的《留别王司马嵩》:
鲁连卖谈笑,岂是顾千金。陶朱虽相越,本有五湖心。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苍山容偃蹇,白日惜颓侵。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西来何所为,孤剑托知音。鸟爱碧山远,鱼游沧海深。呼鹰过上蔡,卖畚向嵩岑。他日闲相访,丘中有素琴[3]833-834。
此诗是李白31岁在坊州所作,李白此时正“徘徊魏阙之下,不得其门而入”[9]2。但他并未放弃济世之志,诗中用鲁仲连、陶朱公、诸葛亮自比,以示自己“功成还旧林”的人生理想。“丘中有素琴”句化用左思《招引诗》“丘中有鸣琴”,这里丘中之素琴象征的是远离功名的闲逸生活。从此诗中可以见出李白早年即胸怀济世之志而并不贪恋名利富贵。再如天宝二年(743)作的《春日独酌》其二:“且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3]1246弹琴松下,对酒远山,看似悠然,最后却发出“但恐光景晚,宿昔成秋颜”的哀叹。
李白赠友人的作品常用陶渊明弹无弦琴的典故,如《赠崔秋浦三首》其二:
崔令学陶令,北窗常昼眠。抱琴时弄月,取意任无弦。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东皋春事起,种黍早归田[3]648。
诗中写崔秋浦学陶渊明北窗昼眠,弄月抱琴,意取无弦,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10]611本意是得到了抚琴的乐趣而不必在意抚琴的外在形式,后常用作闲适归隐之意。李白以此赞美崔秋浦胸无俗虑,为官清廉,教化清明。另外《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本无弦,漉酒用葛巾。”[3]639《赠临洺县令皓弟》:“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3]591这些也都是用陶渊明弹无弦琴典故,赞美地方官员的清贫自守,不同流俗,其中也体现出李白的人生价值和政治理想。
另外,李白单纯的写弹琴、听琴、赞美琴的诗有4首。从这些诗中更能看出李白对琴本身的理解,其《琴赞》:
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3]1560。
这是一首专门咏琴的小诗,“峄阳孤桐”出自《尚书·禹贡》,峄山之阳所生长的桐树是斫琴的良材,桐木独自生长在峄山之阳,根木深扎至地底的冰泉,枝叶经霜历雪,这里以桐木生长环境的艰苦和清幽烘托琴坚贞高洁的品质,斫为琴之后琴音粲然而发,如秋风入于松林,奇绝万古。此外《月夜听卢子顺弹琴》《听蜀僧弹琴》是写听琴的作品,《幽涧泉》是写弹琴的作品。
综上可知,李白诗歌中琴意象所表现的内容包括爱情、友情、赞美地方官吏治清明、述志、隐逸、游仙几类,其中以琴表现出世思想的隐逸和游仙两类内容的诗歌最多。突出的是李白不同俗流、高蹈风尘的人格,这部分诗中琴意象虽表现的是出世之意,但其全诗表达的仍是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二、清虚玄妙与奔放俊狭——琴意象的审美特征
琴与古代士人生活密切相关,由先秦发展至唐,琴的主要审美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中正平和,这主要是从乐教的范畴来看,琴是士阶层自我修养和交际的工具;其二是清虚玄妙,这主要是从方外之人的范畴来讲,自先秦始琴就与神仙、隐者关系密切,衍生出了清虚玄妙这一审美特征,此特征在魏晋时期得到强化。
李白诗中琴意象的审美特征延续了自先秦发展至魏晋琴所具有的清虚玄妙审美特征的一脉,同时由于受蜀地琴派影响以及李白个性的原因,李白诗中琴意象的审美特征又包括奔放俊狭的一面,以下分而述之。
李白诗中琴意象的审美特征之一为清虚玄妙,其诗中的琴都是出现在清空幽夐、寂寞少人的环境中,弹琴者多与松、云、月、风、白石、深山、流水、深竹等自然景物相伴。李白特别擅长对意境的描写,通过意象的组合创造出清幽寂静的意境,呈现出清虚玄妙之美,如《幽涧泉》:
拂彼白石,弹吾素琴。幽涧愀兮流泉深,善手明徽高张清。心寂历似千古。松飕飗兮万寻。中见愁猿吊影而危处兮,叫秋木而长吟。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乃缉商缀羽,潺湲成音。吾但写声发情于妙指,殊不知此曲之古今。幽涧泉,鸣深林[3]281。
这是一首写弹琴之状的诗,《乐府诗集》将其收入琴曲歌辞中,琴人在深涧边弹琴,琴无装饰,琴音清越,琴人的心境寂历似可接千古,琴音如松风飕飗,如哀猿长吟,如潺湲细流,诗中琴人、琴音、景物无不呈现出一种清幽澄明之美。再如《鸣皋歌送岑徵君》:“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望不见兮心氛氲,萝冥冥兮霰纷纷。”[3]468琴人坐于白石之上,明月高悬在幽深的山谷之中,藤萝垂碧,烟霭纷纷,幽夐无人,此时手挥素弦,琴声如风过松林,万壑清寂,意境极为清寂幽邃。《金门答苏秀才君还石门日》:“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3]1032-1033《泰山吟》:“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3]1081《陈情赠友人》:“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3]734弹琴者在月下、松林、山间,所呈现出的是清虚玄妙、澄明幽寂之美。
李白诗中琴意象以清虚玄妙为审美特征,其原因是琴本身所具的审美特征与李白个性的契合。首先是琴本身就有清虚玄妙这一特征,自先秦起琴就与方外之士渊源颇深。《庄子·大宗师》云: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11]269-271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都是儒家礼仪之外的“方外之士”,桑户去世,孟子反、子琴张临尸而歌,认为桑户死去是返归自然之道,这里子琴张弹琴,表现的是忘怀生死、与大道为一的玄妙境界。经过魏晋时期重庄老之学的名士的发展,这一特征得到强化,如庾信《赠周处士诗》:
九丹开石室,三径没荒林。仙人翻可见,隐士更难寻。篱下黄花菊,丘中白雪琴。方欣松叶酒,自和游山吟[5]1994。
诗中描写了一个远离世俗的逸士形象,他居住的山中幽寂少人,常有仙人出没,隐者饮松叶酒,赏篱外菊,弹丘中琴,丘中之琴在诗中具有一种清虚高逸的审美特征。再如嵇康:“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俯仰自得,游心太玄。”[5]483这里表现了物我冥一、超妙自得的心境。东汉末年道教产生,琴成为道教的法器之一,在游仙诗中常出现,如郭璞《游仙诗·其三》:“绿萝结高林,蒙茏盖一山。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5]865在林木葱郁的山林之中,有一位玄默超然的道人,抚琴轻啸。这里琴意象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内涵,所表现出的是清虚玄妙之美。到了唐代,琴的这一审美特征仍在延续。李白诗中琴意象继承了自先秦至魏晋琴本身所具有的这种审美特征。
李白年少生活在蜀地,蜀是当时的道教胜地,李白受其风气影响,思想中神仙道教的成分占有很大一部分。李白天机清妙,在《大鹏赋》中称:“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3]2司马子微即司马承祯,是唐时著名的道士,早年司马承祯遇李白,称他有仙风道骨,可以与之神游天地之极。另外李白向往自然,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诗中琴意象清虚玄妙的审美特征是先秦以来琴所发展出的天人合一、玄虚清幽的特征与李白追慕神仙、向往自然的思想个性相契合而形成的。
李白诗中琴意象的第二个审美特征是奔放俊狭。如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不觉暮山碧,秋云暗几重[3]1316。
蜀僧自峨眉西下,为李白奏琴,李白形容蜀僧弹琴的动作是“一挥手”,其状洒落不羁,弹奏出的琴音如长风吹过万壑松林,一曲终了,余音不绝,使听者之心如被流水涤荡,不觉秋云渐暗,秋山已暮。李白《幽涧泉》:“心寂历似千古。松飕飗兮万寻。中见愁猿吊影而危处兮,叫秋木而长吟。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琴曲激昂处如风吹过浩荡松林,发出一片飕飗之声,让人想到孤猿于危岩高木之上哀吟,使听者涕泪沾裳。这里李白将琴声比作“松飕飗兮万寻”,即如万里长风吹过松林。另外,《月夜听卢子顺弹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3]1248和《琴赞》:“秋风入松,奇绝万古。”也都将琴声比作风入松林。李白诗中琴声如大风吹过松林,气势奔放浩荡,俊狭有力,绝非古淡平和之音。《答杜秀才五松见赠》:“袖拂白云开素琴,弹为三峡流泉音。”[3]1053《三峡流泉》是琴曲,相传是阮咸所作,唐李季兰有《从萧叔子弹琴赋得三峡流泉歌》:“巨石奔崖指下生,飞波走浪弦中起。初疑喷涌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12]427此曲激烈处如巨石奔崖、飞波走浪、风雷奔涌。李白所奏《三峡流泉》之曲,其奔放俊狭、浩荡迅疾之势可以想见。
唐代琴的发展十分繁盛,尤以蜀地为最,“李白对古琴的独特情结与他少年时期在古琴文化盛行的蜀地有关”[13]。儒家传统中琴以“中正平和”为上,而李白诗中的琴的审美特征则是气势浩荡、俊狭有力,究其原因,与蜀地多高山急峡、蜀人旷放多任侠之气密切相关。李白年少生活在蜀地,所承袭的是蜀中琴派,而蜀琴正以气势宏伟有力胜出。初唐时期琴师赵耶利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急躁,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14]839-845这段话说,唐时琴主要有吴蜀两派,吴地琴声如长江在平旷之地延绵徐逝,其特征是清婉和缓,是雅正一派的代表;而蜀琴则如急浪奔雷,其主要特征是气势俊狭、急躁奔放,与作为“国士”的吴琴相比可称为“俊杰”。李白诗中琴特征的气势俊狭、急躁奔放,正是由于他所承袭的是蜀中琴派。
李白诗中琴意象奔放俊狭的审美特征也与李白个性豪放俊爽、任性通脱有关。李白应诏入京时作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中“仰天大笑出门去”[3]870以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828等诗,都能见出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正因李白个性如此,其琴音表现于外才是气势俊狭、恢宏奔放。
由上可知,李白诗中琴意象所具有的审美特征不同于传统儒家所推崇的中正平和、典雅和缓,而是清虚玄妙和奔放俊狭。这与琴本身所具有特征、李白所承袭的蜀中琴派以及李白的思想和性格有重要关系。
三、仕隐两无成——琴意象与李白一生
在李白诗中以琴表现隐逸和游仙两类内容的作品最多,这两类诗中琴意象所体现的是李白不慕名利、超然物外的出世情怀。在他这类作品中,或是以琴写待其功业成就之后的归隐,或是写其功业未成之时的闲居,全诗多是抒发自己清高拔俗的人格、不为黑暗世俗所容的悲愤、对济世理想的追求和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李白诗虽以琴表现出世情怀,但全诗却是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密切相关。
李白以琴写出世情怀,而全诗表现对人生理想追求的作品贯穿李白的一生,李白早期的这类作品常表现功业未成而青春将逝的忧虑。如开元二十五年(737)李白所作的《独酌》:
春草如有意,罗生玉堂阴。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长松尔何知,萧瑟为谁吟。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3]1246。
李白早年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和干谒得到引荐的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3]1453自开元十五年(727)于安陆与许氏成亲后,便以安陆为中心进行游历和干谒,但都未成功。作此诗时李白37岁,“北上归来,闲居安陆”[15]47。堂前草色萋萋,春又一年,不觉白发暗生,而功名无成,诗人对影独酌,在花间石上抚琴弄月,以遣愁绪,一壶之外非我心,不过聊以自解,其心实在兼济天下的抱负。同年的《春日独酌》:“横琴倚高松,把酒对远山。”弹琴松下,对酒远山,看似闲逸,却终逃不脱光景日晚,颜色渐衰,却功业未成、生命理想落空的恐惧。上文所引开元十九年(731)李白31岁时所作的《留别司马王嵩》:“他日闲相访,丘中有素琴。”就是说李白要在“功成佐明主”之后再还归旧林,琴酒相伴。早年的这类诗,琴这一意象表现的是出世情怀,而全诗却是写闲居而功业未成、时光易逝的无奈。
天宝元年(742)春玄宗诏令:“前资官及白身人有儒学博通、文辞英秀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县以名荐京。”[16]214秋,诏下,李白自东鲁南陵启程入长安。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李白自称:“天宝初,五府交辟,不求闻达,亦由子真谷口,名动京师。上皇闻而悦之,诏入禁掖。”[3]1422天宝初年(742),朝廷官员交相征聘,李白因隐逸高名被玄宗所知,诏入宫中。天宝二年(743)李白作《金门答苏秀才》:
君还石门日,朱火始改木。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折芳愧遥忆。永路当日勖,远见故人心。平生以此足,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献书入金阙,酌醴奉琼筵。屡忝白云唱,恭闻黄竹篇。恩光照拙薄,云汉希腾迁。铭鼎倘云遂,扁舟方渺然。我留在金门,君去卧丹壑。未果三山期,遥欣一丘乐。玄珠寄象罔,赤水非寥廓。愿狎东海鸥,共营西山药。栖岩君寂灭,处世余龙蠖。良辰不同赏,永日应闲居。鸟吟檐间树,花落窗下书。缘溪见绿筱,隔岫窥红蕖。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
金马是指金马门,是汉代宫名,是文人荟萃之处,唐诗中多指代翰林院。苏秀才其人不详,据诗中所写,知其有出世之志,是李白好友,作此诗时,苏秀才正欲离开长安,归隐石门。“朱火始改木”句“朱火”是夏天,“改木”指古时钻木取火,随四季更迭而换用不同的木材,后用以比喻时节迁移,知此诗作于春末夏初之时,李白正在翰林院待诏,期待玄宗能够任以高职,此时的李白对仕途十分乐观:“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献书入金阙,酌醴奉琼筵。屡忝白云唱,恭闻黄竹篇。恩光照拙薄,云汉希腾迁。”李白赞美玄宗广纳人才、恩德甚隆,自述其献书之后,得到皇帝礼遇,有望致身青云之上。《为宋中丞自荐表》中称在此期间“既润色于鸿业,或间草于王言,雍容揄扬,特见褒赏”。以文采润色王业,为皇帝草拟诏书,李白文采卓著得到了玄宗褒赏。李白对此时的境遇是较为满意的,所以当苏秀才离京归隐时他说:“我留在金门,君去卧丹壑。”诗最后是对归隐山水、逍遥自得生活的描写:“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月出山间,弹琴松下,这里呈现了一种澄明清虚的境界,诗人在此境界中超然物外,身世两忘。这句诗表现了李白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过这样生活的前提是“铭鼎倘云遂”,即建立不世功业后。琴在句中虽表出世之意,但全诗之意却在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玄宗虽赏识李白文采,却并不委以重任。天宝二年(743)李白遭到宵小谗言,被玄宗疏远,作《玉壶吟》《惧谗》《秋夜独坐怀故山》及宫怨多首表现当时的处境,在《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中说:“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3]1297自言其高洁刚正却遭谗言诋毁。《为宋中丞自荐表》中称:“为贱臣诈诡,遂放归山。”李阳冰《草堂集序》也称:“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迹,屡称东山。”[3]1964天宝年间,玄宗宠信杨玉环兄妹,日渐昏聩,于朝政日疏,李白受到朝中谄佞之臣的诽谤,被玄宗疏远,遂生起离朝归山之志。天宝三年(744)春,李白上书请求还山,诏许。其《古风·其五十五》即作于本年:
齐瑟弹东吟,秦弦弄西音。慷慨动颜魄,使人成荒淫。彼美佞邪子,婉娈来相寻。一笑双白璧,再歌千黄金。珍色不贵道,讵惜飞光沉。安识紫霞客,瑶台鸣素琴[3]183。
诗中“齐瑟”所奏是东方齐地之乐,“秦弦”所弹是西方秦地之音,其音慷慨应节,激动人心,使人耽于其中。外表美貌的佞邪之人,献歌巧笑,君王给与贵重赏赐,却不识瑶台上鸣琴的神仙。“佞邪子”指朝中谄佞之臣,“齐瑟”“秦弦”指殊方俗乐,皆非中央之正声,这里比作谄佞之言;“紫霞客”指神仙,是李白自比,所奏之“素琴”是高雅音乐的代表,通过写紫霞客“瑶台鸣素琴”表现李白超然物外的神仙形象,琴象征李白不同俗流、高洁自守的人格。这里斥责了君王沉溺声色,不重道德,使得谄佞小人通过献媚轻取富贵,高洁如李白则被疏远,此诗抒发了谄佞之臣得势,而正直之士不被任用的悲哀。
去朝之后李白又开始四处漫游,天宝五载(746)李林甫专权,欲除不附己者,重用酷吏,朝政混乱。李白作《鸣皋歌送岑徵君》,此诗是李白在鲁地送岑徵君归鸣皋山隐居时所作,诗中想象友人隐居后的生活:“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在白石之上,皓月之下,傲然地弹奏琴曲《风入松》,天地廓然,万壑清寂。而后李白又以激愤的口吻写到当时的政治环境:“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龙蹩于风尘!”当今之世的黑白颠倒,高洁之士只能遗世独立于山中,而鸡鸣狗盗之徒却窃踞魏阙。李白借写送岑徵君归山,抒发自己遭谗被疏的愤懑和对黑暗的政治现实的批判。
自去朝离京后,李白对朝廷已十分失望,但出仕之心未泯,由于现实政治十分黑暗,李白不得不作归隐的打算。天宝十四年(755)作《答杜秀才五松见赠》:“袖拂白云开素琴,弹为三峡流泉音。从兹一别武陵去,去后桃花春水深。”此时玄宗沉溺声色,宠信安禄山,朝中乱象丛生,李白对此十分失望,遂生遁世之想。袖拂白云,以琴奏《三峡流泉》之曲,其后便要隐栖归山。此诗中李白虽言归隐,但其中仍暗含着炽热的出仕之心,这从李白对前期的在朝经历颇为怀念甚至引以为豪以及遭谗被疏的忧愤之中可见。在作此诗后一年,即肃宗至德元年(756),李白游说李延年起兵勤王,隐庐山又旋即入永王璘幕。在此时,即便是遭谗被疏,李白的报国济世之心仍未泯,此诗虽以琴表现出世之意,而综合其全诗来看,李白却从未肯真正地弃世。
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自称其人生志向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3]1431李白就是要像范蠡、张良一样,先建功立业,再归隐山林,即“李白认为只有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以后,他才能甘心退隐”[17]。李白的诗歌多以琴表现出世之想,而全诗之旨却在入世,正是由于终其一生,李白“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抱负都没有达成,“浮五湖,戏沧洲”的归隐之志也没有实现。从李白所包含琴意象的诗歌中可见出李白仕隐两无成的人生悲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李白钟情于琴,善于弹琴,琴伴随李白一生,是李白诗中的重要意象,其审美特征是清虚玄妙和气势俊狭,在内容上表现出世思想的隐逸和游仙两类作品最多,表现李白不慕名利、超然物外的出世情怀。李白诗中虽以琴表现出世之意,全诗却是抒发入世之志,正体现了李白以功成身退为人生理想,却最终落得仕隐两无成的人生现实。
北宋的邵伯温称:“太白负王霸之略,饮酒鼓琴,论兵击剑,炼丹烧金,乘云仙去。”[3]1917李白自负有匡世之才,喜饮酒、弹琴、论兵、击剑、修仙。酒、剑、琴在李白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3]216酒主要是李白苦闷时的遣怀之物。“雄剑挂壁,时时龙鸣。”[3]267“剑”则主要承载着他的入世之志。琴则主要体现的是李白对世俗富贵的不屑,对清虚玄妙、与山水自然冥一境界的向往。琴的主要特征与李白的思想个性深深契合,琴所蕴含的逍遥山水的生活方式正是李白人生的最终落脚点。携剑入世,抱琴归山,是李白的人生规划,李白对其济世理想追求至死,却至死不得实现,无奈之时借酒消忧。琴与剑、与酒共同伴李白一生,成为李白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