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新生心理适应教育

2019-12-30王江泉

关键词:新生心理教育

王江泉

(福建工程学院 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福建 福州350118)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多发,且往往集中于大一新生,严重威胁了大学校园的安全与稳定。高校管理上容易出现注重危机处理、忽视事前预防和过程控制的倾向。此类“供需失衡”将造成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事后性”,孕育新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危机,乃至带来严重的危害。因而,需要对新生心理适应教育进行理性反思,重新解读其规律性,将新生的自我需求、承受能力与高校内在的育人功能相结合,寻求它们之间的契合点,探寻新形势下破解新生心理适应困境的教育路径。

一、高校新生心理特征及其心理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高校新生的心理特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正常毕业的基本条件,也是其成长的必备条件[1](P77-78)。做好高校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工作,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其心理特征,从而有效地开展心理适应教育。总体来说,新时代的高校新生积极追求进步,要求独立自由,渴望他人认可;但承受能力不强,不善寻求帮助,防范意识不足,且网络依赖增强。他们被戏称为“网络原住民”,网络对其来说是工具,更“代表着世界”。高校新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网络应用尤为普遍和深入。

(二)高校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

新生刚进入大学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其具有的上述心理特征容易使一些学生出现以下心理适应问题。数字时代,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呈现新特点。一方面,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带来了新的心理适应问题,如陷入校园贷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此外,网络诈骗形式更加多样,如虚拟游戏装备诈骗、网络中奖诈骗等,方式较为隐蔽,新生防范意识不足造成的问题较为突出。另一方面,导致其他类型的心理适应问题进一步加剧,如网络成瘾更为普遍,学业问题愈发严重,沟通交流更加缺乏,自卑学生现实存在感更加弱化;网络恋爱更容易受伤。

根据对某高校某学院近六年新生心理问题情况的调查,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学生中,有学业问题、交际问题、自卑问题、网瘾问题、恋爱问题、校园贷问题的学生占比分别是54.2%、16.7%、20.8%、16.7%、8.3%和16.7%。他们中发生心理危机事件至少6起,因心理适应问题退学、休学、留级的学生人数占比分别是12.5%、12.5%和16.7%。可见,高校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带来的危害很大,不仅影响了学生人生发展,还威胁着学校安全和稳定。

二、高校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哲学审视

(一)新生心理适应的规律分析

1.新生心理适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与动力[2](P85-86)。新生心理在大学时期不同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形成与解决推动了心理的发展。新生心理适应是矛盾运动的心理发展过程,它与其它事物的发展相同,根本动力是其内部矛盾。内外因分别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3](P67-69)。社会环境和大学教育向新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新生现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新生心理迈向新的适应状态的源动力。客观的学习、生活、实践环境与心理适应教育是新生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只有通过新生自身的内部条件才起作用。

新生心理适应包含着许多心理因素的多层次动态变化以及前进上升、衰退下降两种反向心理变化,并且是前进上升变化占优势的心理发展过程。新生心理状态是心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矛盾非主要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中,应正确认识心理矛盾的性质和趋势,把握新生心理群体普遍性与个体特殊性的关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新生心理适应的“质量互变规律”

大学新生心理由不适应到适应、适应到新的适应的过程,反映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心理发展过程。他们进入大学时的心理发展速度与心理各方面发展情况存在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每个新生心理的质、量以及度各不相同。新生在面对不同环境时受到的外界刺激有大有小,引起的心理状态变化也不一样。而同样的外界刺激对于不同新生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4](P45-46)。

新生心理的量变在超过一定限度后会引起质变,导致心理状态的变化,如从不适应到适应、从适应到不适应。如此反复,一次次从不适应到新的适应,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准备条件,不断推动新生心理的发展。而适应或不适应的状态可按质变程度分为部分质变和根本质变,当新生心理的量变超过度的范围时就会发生根本质变。所以,在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中,应准确把握新生心理和教育的度,统筹育人资源、控制好育人进度,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将新生心理稳定在适应状态。或者延缓心理问题的出现,使新生有足够时间和能力应对,从而减轻或消除不良影响。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不适应状态时,通过心理适应教育先将其衰退下降方向的量变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避免心理问题加重引发心理危机事件;同时,促进前进上升方向的量变,不断减轻心理问题,最终实现通向新的适应的质变。

3.新生心理适应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大学新生心理由适应到不适应以及再适应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心理发展过程。新生心理的发展是通过其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是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统一。新生心理在处于适应状态时,若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就保持当前适应的性质和特征;当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主导地位时其性质与特征便产生变化,出现转向不适应状态的倾向。反之,亦同。因而,在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中,应正确认识新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它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适度的不适应是心理发展的正常状态,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造成新生的二次伤害。同时,也应正确引导心理问题学生,使其不适应状态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逐渐减轻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然后进入新的适应状态。

(二)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实践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新生心理适应“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运用,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在心理适应教育中的体现。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这是高校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应遵循的最终方向。新生心理适应教育要立足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不能偏离最终教育方向;同时,根据现在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需求确定当前教育方向,并使之随新生心理适应情况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2.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新生心理适应“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是“事物的度”在心理适应教育中的体现。它是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保持自身“质”和“量”的范围,以及“质”和“量”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适度性原则,能使心理适应教育恰到好处,促进新生心理处于健康的发展状态。新生心理适应教育活动开展的强度既不能太大也不能过小,必需保持适度。若心理适应教育活动强度太低了,满足不了新生的需求。而心理适应教育活动强度太高了,新生可能又难以承受,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3.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新生心理适应“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是“矛盾普遍性”和“矛盾转化”在心理适应教育中的体现。新生个体在面对新环境和外部刺激时,本身具有一定承受能力使其能在一定范围内自然适应外界变化,也具有一定调节能力使其能应对一般心理冲突。因此,一方面应为新生提供良好学习生活环境,通过环境营造使其较好地适应周边环境。另一方面,在新生受到外界刺激时,及时给予引导,使其通过自身调节恢复正常状态。此外,针对新生存在或可能出现的易于自我调适的问题,开展集体的心理适应教育。然后,根据学生自我调适的情况确定是否还需额外进行心理适应教育。

4.时效性原则 时效性原则是新生心理适应“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是“量变”和“质变”在心理适应教育中的体现。新生的心理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时间存在性质上的差异,具有不同的“质”或“量”。时效性影响着新生心理发展状态的变化情况,也决定了心理适应教育有效性、有效程度以及新生心理的发展速度。这不仅要求要适时地开展合适主题的心理适应教育活动,也意味着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5.特殊性原则 特殊性原则是新生心理适应“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是“特殊性”在心理适应教育中的体现。不同新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及其各方面各有特点,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中,应充分认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根据个体的特殊情况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的心理适应教育,提高工作成效。必要时可将群体性与个性化的心理适应教育相结合,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促进心理适应教育更有效地开展。

三、高校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多维路径

(一)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促进教育环境与自我适应相匹配

高校新生积极追求进步,能努力与困难做斗争,但他们的承受能力不强,需为其提供必要帮助以及创造良好条件,这是适应性原则的要求。因为有些新生由于不习惯集体生活、性格内向、学习困难等原因,产生程度不一的心理烦恼。同时,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适应能力还不强,但又要求独立自由且不善寻求帮助,如果遭受多次挫折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应为新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避免或减轻大学生活的挑战带来的不适感或痛苦。首先,报到前开展新生预报到指导和资助政策宣传等工作,做好新生宿舍区、宿舍内卫生的清理和布置,创建温馨和谐的环境氛围。其次,报到时通过细致周到的服务给学生美好的报到初体验,使其感受到“家”的温暖。最后,上课后严格要求并及时关心其学习生活情况,针对孤儿、学业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给予更多关爱与帮扶。努力使新生所处教育环境与自我适应能力相匹配,避免产生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危机事件。

(二)把握心理适应教育时机,促进教育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匹配

为了促进新生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应及时提供所需的各方面心理适应教育内容。一是入学教育时开展校史校训、专业情况介绍等方面教育,提高新生对学校、专业的认同感和环境适应能力;二是上课后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再次进行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三是每学期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防盗防骗、远离不良校园贷、网瘾危害等方面教育,帮助学生提升防范意识、综合素养。此外,就某方面的心理适应教育而言,也应及时提供不同阶段相应的心理适应教育内容。以目前较为突出的校园贷问题为例,应在预防阶段开展校园贷风险警示教育,提高学生防范意识;在摸排阶段宣传陷入校园贷不及时求助将带来的后果,并通过排查掌握涉及校园贷的学生情况;在处理阶段强化家校联系,由家长及时帮学生偿还校园贷,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帮扶,从根本上解决校园贷问题。

(三)适度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促进教育强度与承受能力相匹配

新生文娱活动的参与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是适度性原则的要求。诚然,校园文娱活动极大丰富了新生的大学生活。但有些新生由于主客观原因参加太多的文娱活动,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随着时间推移可能诱发心理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理危机事件。所以,应正确引导学生适度参加文娱活动,合理安排时间。同时,统筹学校资源丰富文娱活动的内容,也避免类似活动在学校、学院、年级或班级重复举办。特别是在年级、班级活动举办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业压力、参加学校与学院活动的情况,合理安排活动内容、数量以及与其他活动的时间间隔。尽力避免新生因参加过多文娱活动而疲于奔命,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而引发心理问题。

(四)把握新生日常工作重点,促进教育方向与学生发展相匹配

新生心理适应教育要始终围绕保障新生健康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展开,这是方向性原则的要求。新生日常工作千头万绪,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好工作重点,分清主次以及轻重缓急,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四自”教育作用,为新生提供优质的甚至超出他们期望的服务。同时,始终不忘高校育人初心,将新生教育方向与其发展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心理的积极变化,培养各方面能力和良好个性特征:立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住新生健康、安全底线,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这条主线;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给予学习落后学生更多关心和帮助,开展学习帮扶行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娱活动,担任学生干部为同学服务,提升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适时采用正确有效教育方式,促进教育方法与个人特性相匹配

应充分发挥辅导员、任课教师、班导师、朋辈心理保健员的作用,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开展心理适应教育。一是,对于预防或解决由新生渴望他人认可、防范意识不足等共同的心理特征诱发的心理适应问题,可组织群体性的心理适应教育活动,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对于预防或解决由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引起的心理适应问题,应采取个性化的心理适应教育方式,并根据新生特点在不同时间采用不同心理适应教育方法,推动心理适应问题的解决。

猜你喜欢

新生心理教育
看见具体的自己
国外教育奇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题解教育『三问』
重获新生 庇佑
心理感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新生娃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