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冰球运动损伤特征及防护研究

2019-12-30郝文鑫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9年4期
关键词:面罩伤病冰球

郝文鑫, 陈 亮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冰球在北美既是一项大众化的运动项目,更是高度职业化的项目,是美国四大职业体育联盟之一。相比之下,冰球项目在我国亟待发展,我国女子冰球队曾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冬奥会第4名,被列为我国备战2022年冬奥会重点项目[1]。

研究显示,冰球可以提高团队凝聚力、领导能力、运动员自信心及心血管能力[2]。同时,冰球又是一项技巧与对抗兼备的集体球类项目,不论是青少年还是职业球员,参与比赛的同时都面临一定的损伤风险,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球杆、冰刀等及场地周围坚固的挡板,均是造成运动损伤的潜在因素。目前,我国对冰球损伤的认识非常有限,有必要借助国外冰球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对冰球运动员的损伤特点进行梳理,促进我国冰雪项目科学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们以“Ice Hockey”“Injury”为检索词,在Web of Science、Ebosco、Google Scholar数据库进行全文检索,对冰球损伤特点及致伤因素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1 冰球损伤概况

多数研究者将冰球运动损伤定义为运动员在冰上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出现的伤病[3],包括轻微创伤及导致运动员缺席训练或比赛的伤病等。文献在计算损伤率时,分子为损伤的数量,分母为损伤统计单位,研究者常用的损伤统计单位有每1 000人、每1 000场比赛、每1 000 h比赛时间、每1 000次包含训练与比赛的公开记录(Athlete-Exposures,以下称AEs)等。统计单位多样使不同文献中冰球运动员的损伤率差别较大。

1.1 冰球项目损伤率

冰球是唯一的同场对抗类冬季项目,运动员在冰上滑行时允许合理的身体接触,导致比赛时受伤概率增加。Engebretsen等统计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期间注册参赛运动员的损伤情况发现,冰球运动员的损伤率为18例/1 000人,与有舵雪橇(20例/1 000人)、短道速滑(18例/1 000人)、自由式滑雪(19例/1 000人)损伤率相近,低于单板滑雪越野赛(35例/1 000人),远高于冰壶(4例/1 000人)、速度滑冰(3例/1 000人)、跳台滑雪(1例/1 000人)等项目[4]。研究发现,冰球运动员损伤率为94例/1 000 AEs,低于柔道(142例/1 000 AEs)、空手道(117例/1 000 AEs),略高于足球(89例/1 000 AEs)、篮球(88例/1 000 AEs)等同场对抗类项目,远高于排球(60例/1 000 AEs)等隔网对抗类项目[5]。

1.2 冰球运动员损伤率

多数研究按照运动水平对冰球运动员的损伤率进行统计比较。统计美国各年龄段冰球运动员的损伤率发现,从儿童到职业水平阶段,冰球运动员训练损伤率(1.2~3.9例/1 000 h)远低于比赛损伤(10.9~96.1例/1 000 h),表明高速对抗的比赛节奏极易诱发运动损伤。在损伤率的年龄变化方面,Stuart将青少年冰球运动员分为儿童、少年Ⅰ、少年Ⅱ、初级4个阶段,损伤率在“少年Ⅱ(13~15岁)”至“初级阶段(16~19岁)”突增,由16.1例/1 000 h升高至96.1例/1 000 h,甚至高于大学生(84.3例/1 000 h)与职业联赛运动员(68.4例/1 000 h)[7],生理成熟度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这一时期损伤率的激增。研究表明,16~19岁的运动员受青春期发育的影响,体型有较大差异。一方面,对抗过程中较大的体型差距使青少年易冲撞导致伤病;另一方面,较大的体重增加了膝关节、踝关节等下肢关节的负荷,运动过程中易造成额外损伤。

Tuominen统计了近10年冰球世锦赛、冬奥会等国际比赛的损伤情况,发现男运动员损伤率远高于女运动员。在职业男运动员中,成年男运动员总损伤率约为53例/1 000 h,高于青年男运动员(39.8例/1 000 h)。以上数据表明,冰球项目损伤的性别差异较明显,成年职业球员的损伤率明显高于青年职业球员。

2 冰球运动员损伤特征

2.1 损伤部位

Tuominen分析2006—2015年多届冰球世锦赛、奥运会比赛运动员损伤病例报告发现,冰球运动员的头、面、肩、手/手腕、膝、足/脚踝损伤等部位发病率较高。男运动员头颈部的损伤率高于其他部位,其中,成年男运动员面部损伤率达到15例/1 000 h,头部损伤率为5.7例/1 000 h,以面部皮肤表面创伤及头部脑震荡[8]为主。女运动员面部损伤率仅为0.8例/1 000 h,比赛规则要求女运动员必须带全脸面罩,且在身体接触时不得触碰面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女运动员的面部损伤发生率。

冰球运动员的下肢损伤率仅次于头颈部,其中膝关节损伤最为频发。Tegner报道,在膝关节伤病中,内侧副韧带的发病率超过一半,其次是半月板与前交叉韧带损伤,比赛中快速启动时膝关节过度伸展与旋转易导致损伤[9],尤以女运动员较为常见。运动员髋—膝—踝关节是蹬冰加速的主要关节点,蹬力主要由膝关节快速外展产生,由于女运动员下肢力量普遍低于男性,导致其膝关节损伤率较高(4.6例/1 000 h)。研究显示,滑行过程中18%的时间处于单腿支撑阶段,冰球运动员在滑行中追球变向或急停转身时膝盖半月板处于不协调的运动之中,此时若对方球员从侧方撞来,可能使膝关节产生扭转或内翻,对抗越激烈膝关节受伤的概率就越大。冰球比赛中脚踝内翻扭伤较常见,数据显示,脚踝损伤率仅次于膝盖(3.1~4.7例/1 000 h),主要是外力引起的踝关节转动或踝关节外翻时冰刀卡在冰面上所致[10]。

综上所述,冰球项目频繁的非周期性变向运动及频繁的身体冲撞,使得运动员的损伤部位较为分散。运动员自身导致的损伤多存在于滑行与挥杆时的肩、膝、踝关节等用力部位,外力带来的损伤容易导致头、面部出现脑震荡撕裂等伤病。

2.2 损伤类型

国内外对冰球损伤类型的研究视角多样。Molsa根据缺席训练或比赛的天数,将冰球损伤类型划分为3个等级:0~7天为轻伤;8~28天为中度损伤;28天以上为重大损伤。轻伤出现的次数高于中度损伤,重大损伤出现的次数最少。有研究指出,虽然冰球运动员身体接触频繁,但随着冰球职业化程度的提高及比赛规则对身体接触、阻挡、球杆使用等的要求愈发细致,冰球运动损伤以轻、中度伤为主[11]。马金玉在全国冰球锦标赛期间对黑龙江省3支男子冰球队127名运动员进行体检,发现排名前五的运动损伤依次为腰背肌肉筋膜炎、急性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踝关节韧带损伤和髌骨劳损[9]。于长隆对我国116名优秀冰球运动员进行临床检查,发现损伤率最高的6类伤病为:腰背肌肉筋膜炎、髌腱腱围炎、腕关节三角软骨盘损伤、踝关节韧带断裂和不稳、髌骨软骨病和肩袖损伤[12]。可见,腰背肌肉筋膜炎在我国冰球运动员中最为常见,其与髌骨劳损和肩部慢性撞击导致的肩袖损伤同属慢性损伤。

国外冰球损伤类型研究集中在撞伤、撕裂伤、扭伤、拉伤、脑震荡、骨折等6类伤病。其中,撞伤比例最高,约为18.25%~58.6%,其次为扭伤和拉伤(24.21%~43.6%),撕裂伤(4%~26.37%)[3,11,13]。Kuzuhara等对日本冰球运动员损伤情况调查发现,18%的运动员出现腹股沟拉伤,认为运动员应加强力量训练,以防止此类伤病的发生。此外,虽然脑震荡与骨折发病率远低于撞伤、撕裂伤、扭伤、拉伤,但在训练“初级阶段(16~19岁)”仍有一定的发病率。此阶段青少年生长发育较快,碰撞导致的这2类损伤对青少年伤害较大。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的脑震荡对大脑产生较为严重的伤害。

3 冰球运动员损伤致因

冰球运动员的致伤因素主要包括滑行中的身体阻截、违反规则、滑行致伤等。冰球比赛中的身体接触分为无意冲撞与身体阻截。身体阻截被定义为:防守球员在进攻球员的移动方向上进行蓄意和有力的阻挡,进而将持球队员和冰球分隔开的个人防守战术。研究显示,美国大学冰球比赛(NCAA)因身体对抗导致损伤的比例约为46.6%~67.9%,身体阻截战术的存在增加了运动员身体接触率。冰球运动损伤还与冰球比赛的强度关联密切。Stanula利用团队心率带对参加冰球青年世锦赛的20名波兰运动员5场比赛的心率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发现运动员有效比赛时间内处于高强度的时间平均为14.9~18.4 min,约有52%~93%的时间处于高强度对抗状态;运动员比赛时的最大滑行速度可达8.04 m/s[10]。高速度、高对抗强度的比赛特点,导致冰球运动员进行身体阻截时更易受伤。

研究发现,在合理的身体阻截下,56.3%的伤病为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占37.1%,重伤占7.5%。通常重伤是由运动员违反规则的冲撞造成,如在冲撞过程中膝盖顶人、肘部顶人、拌人等犯规动作。违规使用器械也是导致受伤的潜在原因,包括与冰球、球杆的碰撞,以及在快速滑行中球员与场地周围挡板、门柱的碰撞[14]。统计发现,球杆接触致伤的比例仅次于身体阻截与碰撞,约为6.48%~26.06%;举杆过肩、球杆勾人等违规操作极易导致运动员受伤,球杆导致的头、颈、面部损伤比例达到36.3%;比赛中与冰球接触导致的损伤约为6.2%~21.86%[3,11]。

4 冰球项目损伤防护

4.1 训练预防

冰球射门技术分为击射、拉射、弹射、挑射等,运用合理的击球技术击球,能量传递效率更高,同时伤病风险小。击球过程中运动员的脊柱屈伸与旋转动作较多,腰部受力较大。教练员要及时发现运动员击球技术的不合理之处,给予指导和帮助,完善运动员的技术细节。在冰上启动变向过程中,运动员腿部力量不足会增加损伤风险。蹬冰启动时由于缺乏躯干与脚的转动,蹬力主要由大腿、小腿转动产生,这意味着启动时膝关节的快速伸展旋转对产生蹬力十分重要。有研究通过肌电图监测到,蹬冰时运动员的臀中肌、股外侧肌、胫骨前肌放电明显[15]。因此,冰球运动员要特别注意加强腿部相关肌群的快速力量训练,减少启动时的肌肉拉伤,同时增加对膝盖韧带的保护。

4.2 防护用具

冰球损伤中急性损伤较多,其中头颈部损伤率最高。现代冰球头盔结合半刚性外壳与内部的保护泡沫衬垫,能将撞击产生的能量分散,最大限度地防止运动员头部受伤。头盔上的防护面罩分为全脸面罩与半脸面罩(仅遮挡眼部)。国际冰联规定,20岁以下职业运动员及青少年必须带全脸面罩。统计显示,国际冰球联盟比赛中青年男运动员损伤率约10.4例/1 000 h,远低于成年男运动员(15例/1 000 h),全脸面罩结构能有效阻挡冰球或球杆刃对面部的伤害,极大降低青年运动员的面部损伤率。

面部损伤并不仅仅由器械因素导致,Benson对加拿大校际体育联盟冰球运动员的研究发现,使用半脸面罩时,由身体碰撞导致的下颌(0.86例/1 000AEs)与眉骨(0.83例/1 000AEs)皮肤表面撕裂最为频发[16],使用全脸面罩能对冲撞过程中整个面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全脸面罩的使用还有助于减轻运动员脑震荡的受伤程度[7]。Benson对大学生冰球运动员的实验研究发现,全脸面罩普遍对运动员的视野有一定影响,这会增加运动员身体碰撞时轻度脑震荡的发生风险,但全脸面罩可以降低中度脑震荡的损伤率,尤其在运动员面部受到严重的正面冲撞时可以起到缓冲作用。使用全脸面罩能使面部撕裂及重度脑震荡损伤显著减少,未来在青少年比赛及成年业余比赛中应得到全面普及。

4.3 规则保护

大学及职业冰球比赛等级划分明确,但青少年冰球比赛由于个体的发育差异,常规年龄段的界定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少年运动员的体型指标接近。统计发现,美国初级阶段青少年冰球运动员的损伤率在各年龄段中最高,此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期,运动员的身高、体重指标最大差距达到55 cm、53 kg,这使初级阶段青少年运动员在高速滑行过程中更易受伤。未来可以从形态学角度对同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的比赛进行更详细的划分,以利于降低身体冲撞对青少年运动员产生的伤害。

冰球损伤预防首先需了解运动员的滑行技术、杆上技术及比赛特点等,通过安排合理的训练负荷,并采用先进的方法进行训练监控,提高护具的保护能力及实用性。同时,及时发现比赛规则对运动员保护的不足,进而制订合理的规则控制运动员的损伤风险。

5 小结

冰球是受伤风险较高的冬季项目,与陆上其他项目比较,冰球损伤率低于格斗对抗类项目,高于隔网对抗类项目。16~19岁冰球运动员损伤发生率较高,男运动员损伤率高于女运动员。比赛中运动员的头、面、肩、手/手腕、膝、足/脚踝部位损伤频发,撞伤发病率最高,脑震荡、骨折等急性损伤,对青少年影响较大。冰球运动员的致伤因素主要包括滑行中的身体阻截、违反规则、滑冰致伤等。

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以通过优化冰球运动员的击球技术,加强与项目特点相关的下肢力量训练,细化训练监控等,达到伤病预防的目的。此外,头颈部的保护用具值得重点关注,全脸面罩对重大伤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在各级比赛中需全面普及。初级训练阶段(16~19岁)是引入身体阻截的最合适年龄段,该阶段运动员应按照形态学指标细分等级,避免身体形态指标差异太大造成的损伤。

未来有必要对我国冰球运动员的损伤情况进行连续记录,使用统一的损伤统计单位,规范伤病记录时段,定期反馈损伤情况。此外,重视训练对冰球运动员损伤的预防作用。未来应加强青少年冰球运动员的损伤研究,细化水平划分标准,提高对不同水平冰球运动员损伤特点的认识,以便制订更详细的预防策略。

猜你喜欢

面罩伤病冰球
大牲畜闪伤病的中药疗法
一种新型防压疮无创面罩的设计与应用
LED面罩,创造有吸引力的面貌
LED 面罩,创造有吸引力的面貌
射击运动员伤病的中医治疗方案探索
“芬兰冰球战略2018~2022”解读与启示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冰与火的运动——冰球
莫让伤病成为一种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