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届全国青运会体操预赛平衡木比赛分析
2019-12-30曹蓓敏
曹蓓敏
(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上海 200010)
第2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全国青运会”)体操预赛于2019年6月10—20日在武汉举行,本次比赛女子共有36支队伍参赛,其中U13组和U15组各18支队伍参赛。参加平衡木项目比赛共122人次,U13组67人次,U15组55人次。平衡木项目作为我国的优势项目,在动作难度和完成质量上都保持着世界顶尖竞技实力[1]。本文通过对2019年全国青运会体操预赛平衡木比赛运动员的动作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梳理青少年选手D、E分、成套动作的分布情况、新颖的动作连接及成套编排、比赛中不被认定的难度动作以及连接加分等,为其针对性训练提供参考。
本次比赛U13组、U15组参赛选手的D分由3个部分组成:一是完成至少8个(含下法)难度动作,根据难度动作的级别进行累加,最高难度不能超过E组,高于E组难度动作以E组难度计算;二是完成4个编排要求,每满足一条编排要求增加0.5分,最高可获得2分的满足编排要求加分;三是对难度之间的连接根据完成情况,给予应有的连接加分。E分则根据运动员的完成情况给予0.1、0.3、0.5或1.0的扣分[2]。
1 U13组参赛选手D、E分
D分直接反映参赛选手完成动作的难度,可通过标准差值判断参赛选手能力与技术水平的高低[3]。通过D分标准差的对比可以看到,资格赛、全能决赛标准差较大,单项决赛标准差最小,说明在资格赛和全能决赛中参赛选手水平参差不齐,单项决赛参赛选手水平较接近。通过3场比赛D分的中位数与均值可以得出,参赛选手整体水平资格赛(4.2分)<全能决赛(4.8分)<单项决赛(5.2分)(表1)。资格赛、全能决赛的中位数与平均分约等于均值,可以基本肯定,选手的水平基本呈以中位数为对称轴的对称分布,说明2场比赛参赛选手的D分水平相当。
表1 U13组3次比赛D、E分标准差、中位数分与平均分分
比赛D分E分标准差中位数分平均分标准差中位数分平均分资格赛0.84.24.20.87.47.1全能决赛0.74.84.80.57.67.4单项决赛0.55.25.10.87.07.2
E分直接反映选手的动作完成质量,也可体现选手的抗压能力及对动作细节的把控[4]。通过比较3场比赛E分标准差发现,资格赛和单项决赛选手动作质量差异较大,而全能决赛的动作质量差异较小。原因可能有:资格赛参赛选手较多,能力参差不齐;而单项决赛由于选手对动作的选择有一定差异,有的倾向“求稳”,有的倾向“求难”,一定程度上导致动作质量参差不齐。通过分析3场比赛的中位数和均值发现,选手动作完成情况中位数为单项决赛(7.0分)<资格赛(7.4分)<全能决赛(7.6分)。资格赛、全能决赛的均值小于中位数,整体E分呈左偏分布。单项决赛均值大于中位数,呈右偏分布。通过对均值和中位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选手的不同比赛策略。单项决赛中位数均值偏低,原因可能是:选手选用了较难的动作且压力较大,导致完成质量下降或出现失误;而资格赛和全能决赛选手倾向于“求稳”,从而得到较好的完成分。
2 U15组参赛选手D、E分
通过比较D分标准差得知,资格赛的标准差较大,说明资格赛参赛选手的技能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单项决赛、全能决赛运动员的D分标准差相对较小,为0.5分和0.6分,说明这2场比赛选手的技能水平相对接近。通过比较3场比赛的D分中位数与均值可以判断参赛选手的整体水平,资格赛(4.7分)<全能决赛(4.9分)<单项决赛(5.3分)(表2)。全能决赛中位数约等于均值,选手的水平基本呈以中位数为对称轴的对称分布,说明全能决赛选手的D分难度与平均分基本相等。单项决赛和资格赛的D分中位数大于均值,选手能力呈左偏分布,说明选手D分存在差异。
表2 U15组3次比赛D、E分标准差、中位数与平均分 分
通过比较3次比赛E分的标准差发现,资格赛和全能决赛选手动作质量差异较大,单项决赛动作质量差异较小。分析3次比赛的中位数和均值发现,选手动作完成情况中位数为资格赛(7.1分)<单项决赛(7.4分)=全能决赛(7.4分)。资格赛、全能决赛的均值等于中位数,整体E分呈对称分布。单项决赛均值大于中位数,呈右偏分布,说明单项决赛参赛选手的完成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3 成套编排完成情况
3.1 特定要求完成情况
本次比赛大部分参赛选手都能满足2.0编排要求。U13组资格赛未满足2.0编排要求的有26人,占总人数的38%;全能决赛未满足2.0编排要求的有3人,占12.5%。U15组资格赛未满足2.0编排要求的有11人,占20%;全能决赛未满足2.0编排要求的有2人,占8%。
未能满足编排要求的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缺少技巧串,部分选手因为能力和技术不足,原本成套中就没有编排技巧串;还有部分选手因为采用团身后空翻接后手翻或倒叉,由于动作出现偏差,空翻落地后出现晃动或脚移动,最终未被判定此连接,造成技巧串的缺失。教练员在成套编排中,尽量不要使用这种容易造成失误或争议的动作组成技巧串,而应采用小翻、踺子、前手翻等直接连接的动作[5]。二是缺失体操串,主要原因是参赛选手先做了横木分腿跳180°,但因为转体角度不够,被降组为横木分腿跳,之后又做了纵木分腿跳接狼跳的体操串。由于横木分腿跳和纵木分腿跳为相同难度,所以,之后做的纵木分腿跳被判为重复动作,根据规则要求,重复的动作不能满足编排要求,最终造成体操串不成立[6-7]。教练员的成套编排需先满足编排要求,把体操串放在前面,避免造成0.5分的编排损失。
3.2 特色成套及创新连接
本届青运会U13组上海选手张迪在预赛中完成了一套较高质量的成套动作,亮点是在跳步串上的连接,横木纵分腿跳转体180°接横木横分腿跳转体180°接横木横分跳的体操串连接,新颖流畅,是本次比赛中出现的一串有价值、有特点的难新连接,她也因此获得资格赛最高D分及平衡木项目排名第一。全能决赛中,福建选手邱祺缘完成了一套较高质量的成套动作,她的整套动作特点是干净流畅,跳步动作的开度和高度到位,交换腿劈叉跳+结环跳+小翻 (C+D+B连接加分0.3分)的连接很有特点,3个动作中D组跳步编排在中间,可以进行3次连接加分。这对运动员的基本功要求较高,干净流畅的连接帮助她在全能决赛中获得平衡木项目最高D分和排名第一。U15组比赛中,阜阳选手向露露的动作很有特点,整套动作规格质量较高,因此她是U15组中扣分最少的选手。广州选手罗蕊也值得一提,虽然有严重的失误,但总体完成质量很高。
本次比赛最具特点的编排组合有如下几种:(1) 横木纵分腿跳转180°+横木横分腿跳转180°+横木分腿跳(D+D+C连接加分0.4分);(2) 交换腿劈叉跳接(结)环跳接倒叉(C+D+B连接加分0.3分);(3) 交换腿劈叉跳接分腿跳接横分腿跳(C+B+B连接加分0.1分);(4) 前手翻接团身前空翻(B+D连接加分0.2分);(5) 挺身前空翻接分腿跳接鹿结环跳(D+B+B连接加分0.2分)。
3.3 总体完成情况
由于本次比赛为青运会预赛,参加比赛的队员年龄相对较小,特别是U13运动员,导致资格赛中失误情况较多。U15组相对好一些,降组动作和成套稳定性都比U13组好。
3.3.1 主要扣分点和扣分动作
青运会比赛除严重失误掉下器械有1.0分,晃动有0.1、0.3、0.5的扣分外,主要扣分点有2个。一是跳步类动作,跳步类动作对身体姿势的要求扣分较高,最多可以扣0.5分,而现在成套中的跳步动作普遍较多,很多选手选择跳步动作组合串来获得连接加分,达到提高D分的目的,有时一个B组或C组跳步动作由于完成质量欠佳,导致0.3分甚至0.5分的扣分。带转体180°的跳步动作需增加动作的精确性,如接环跳类动作,若运动员身体后仰不足,会导致D分难度降组,E分还要对身体姿势的错误进行扣分。如果运动员不能高质量地完成这类动作,会得不偿失。二是成套的流畅性也扣分较多。规则对成套中难度动作前的调整或停顿,每次都有0.1分的扣分,部分运动员比赛中每个难度动作前都出现不必要的停顿和调整动作,导致一套动作有0.8~1.0分的停顿扣分。可见,成套动作的流畅性非常重要。
3.3.2 U13组、U15组动作降组、未被认定分析
从表3可以看到,本次青运会U13组、U15组平衡木比赛降组或未被认定的难度动作中,跳步难度居首。2个D组难度动作横木纵分腿跳转180°与横木横分腿跳转180°的降组次数较多(横木纵分腿跳转180°在资格赛中降组高达19次),说明教练员与运动员对这2个D组难度动作的理解存在不稳定因素。其次,跨跳结环在2场比赛中共出现10次降组情况。跨跳结环为主要连接动作,如出现降组,可能影响运动员一整串动作的连接加分与编排要求,最终导致D分分值降低。本次比赛很多选手希望通过跳步串的连接获得更多连接加分和更高D分,而动作的选用并不适合,增加了成套的扣分点,即便动作没有出现失误,也造成E分扣分增加。再次,技巧难度选用踺子或小翻连接直体后空翻导致降组。这与教练员对这个动作的难度值判定不准有关。规则对直体空翻空中身体姿势的要求非常严格,身体不直或出现收髋动作过早都会导致动作降组,而且会下降2个档次(由E组降为C组)。
表3 U13、U15各组别降组、未被认定动作 次
4 小结
目前我国青少年平衡木运动员的编排特点主要通过跳步(结环跳、横分跳转体180°、竖分跳转体180°)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来呈现。跳步落地、后仰、前腿角度与木中体操串的编排顺序是影响青少年平衡木成套难度的主要因素。教练员应依据这些特点,针对性地安排运动员的成套编排,提升运动员动作的起评分和完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