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构建分析
2019-12-30周亚平周子琦
文 / 周亚平 周子琦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 群体中的必要性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打通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沟通交流的壁垒,为各国的公众提供了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各种思潮相互交错,海量的信息层出不穷,在大众传媒的包装下真假难辨。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活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很容易失去判断和鉴别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传播是解决中国大学生主流意识缺失的有效途径。“传播与价值观存在着密切联系,价值观的合法性和认同性有赖于传播来证实和加强”。就国内的文化环境来说,核心价值观能够营造出遵守道德规范的良好氛围,为我国的思想文化建设加力提效。就国外环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尤其是面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压态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抵御西方强势霸权话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 群体中的传播困境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依靠主流大众媒体自上而下的宣传,仍然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灌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传播渠道单一、影响力较弱、覆盖范围不够广,没有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价值观混乱和道德失范的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仍然时有发生,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还未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可见,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其次,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尚浅、对其重要性认识度不够。现今,我国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形成了一个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传播网,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都能看到醒目的标识语。但深入调查就可以看出,宣传仍是以理论灌输为主,无法做到入脑入心入行。另外,没有建立长效的传播和反馈机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来自于手机的各种软件和程序,“主流媒体”的声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强,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创新思路,增加必要的反馈环节,就难以让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多视角构建高效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
(一)“互联网+”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以新浪、搜狐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到以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引擎,是中国互联网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而如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横空出世,让移动互联网成为了当前的潮流。自媒体时代是大势所趋,也是未来虚拟社会发展的方向。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充分发挥中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为此,汇聚传播资源,聚焦传播效率,创新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让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缝对接,建构出一套具有辐射能力广、交互式体验强、各类要素充分发挥的传播新途径。
1.利用自媒体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渠道
自媒体是新型媒体形态的一种,主要通过手机进行传播。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的特点,基于丰富的手机应用,其传播途径主要依赖大众社交软件,如微信、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媒体发展迅速且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同时,“传播主体就不再作为唯一的中心主导传播过程了,其他的个人、组织、机构也成为传播主体的一份子,中心被泛华化,传播主体由一元走向了多样”。
微信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社交软件,其传播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理论宣传者,可以将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理论成果、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以“朋友圈”的方式进行实时分享,宣传和呼吁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可以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信小程序,通过学生会组织、社团组织在校园课余活动的时机进行宣传,以此来增加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度。
相比微信,微博则是一种更倾向于广播式的媒体传播工具。与“微信”朋友圈的小众传播不同,微博可以通过“粉丝”模式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群,以广而告之的形式向大众分享实时的热点信息。微博的受众方式以及传播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衷使命高度契合,是开展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具有特色内容的校园官方微博号,通过校园多种传播方式进行宣传,并在此基础上发布各种能体现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来传播校园正能量。再者,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明星效应”进行传播。从不同层次的人群出发,选出不同职业的优秀代表,如校领导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借助他们在校园的号召力,影响周围的人,进而达到传播的目的。
2.依靠“大数据”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赋能
随着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过渡,我们迈入了数字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崛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同时我们在互联网的行为习惯也被大量的数据记录下来,形成海量复杂的数据库,称之为大数据。大数据对于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都带来了创新性的优势,具有高效的处理速度,可以极大地拉近传播主体和受众群体之间的距离。
从传播主体的角度来看,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大学生的“留痕数据”,建立校园大学生数据库,针对他们的价值观偏好、消费行为习惯、职业规划等特定的因素,形成“大学生价值观”样本,传播者通过分析和整合这些资源,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剖析出他们的价值诉求,可以从宏观层面来预测大学生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的联系。此外,精炼细分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通过在传播过程中提供最新鲜的动态数据,做出有针对性的传播。运用大数据还可以避免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做出及时的调整,从而提升传播效率,降低价值观宣传的成本,提高传播的精准度。大数据还增强了传播的反馈效力。传统的传播反馈机制往往渠道有限、数据量少、真实性不够强等因素而造成反馈效果的偏差,大数据的出现可以替代以往繁琐的调查问卷方式去收集数据,利用互联网对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搜索、分析、整合和再利用,发掘受众的价值观取向,通过对整个社会舆论和价值导向的剖析提供权威的反馈信息
(二)改革教育体系,建构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框架
教育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由之路,是有效提高国民素质的有力举措。教育作为统一的公共治理方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只有同国民教育深度融合,嵌入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信念转化为大学生群体的自觉行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领作用”。
1.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体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能够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课堂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育,也就显得势在必行,这对于塑造未来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改进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个阶段的教学比重,列于专业课程,进行系统的教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认可度。使每一个大学生自进入大学便开始接受教育,随后逐年加深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程度,培养他们的公民道德思维意识和国家民族精神意识。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考试范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最根本的是要改革现有的教育考试机制。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平衡性较差,道德教育内容较少,专业课偏多,容易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偏差。
因此,除了增加相应的课程比重外,还要改革考试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考试的范围。而我们可以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由浅入深地融入到大学教育考试体系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配套相应的试题,来逐步完善核心价值观的覆盖范围。
在社会思潮复杂交织的现代化社会里,保持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对于政党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的培育过程中,如何在他们踏入社会之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至关重要。为此,要特别注重在传播的精准度和效率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跨越社会日益泛娱乐化风气的壁垒,驶入发展传播的快车道,从灌输走向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