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创新培养的影响研究
2019-12-28于明明
于明明
摘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作为体育教师的后备人才,同样肩负着建设体育强国的重任,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核心力量。高校如何深入挖掘提炼并融合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全方位聚焦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上来,使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有效对接体育强国建设需求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思政元素;体育教育;创新
一、思政元素嵌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课程思政”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仅靠传授课程理论知识并非高校教学育人的最终目的,深挖课程建设中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改革建设中使课程与思政元素实现融合与共生,从而提升高校育人质量,凸显课程教学特色,增强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为建设教育强国增砖添瓦。
建设体育强国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体育强国与伟大中国梦息息相关。《体育强国建设纲要》[1]中对建设体育强国做出了“加快体育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保障举措,制定了建设体育强国的远景规划。这一政策意味着高校需承担起培养体育人才的重任,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无疑是体育人才储备的路径之一,高校要做好基础教学工作,为培养体育人才提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贡献人才力量。
(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新时期,第一战线的体育人不仅要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也要提升自身修养,在言行中体现自身道德水平。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必须紧扣思想政治教育主线,在注重训练本专业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不可忽略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功能,将体育运动中的思政元素融入体教专业课程建设中来,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过程中渗透中华体育精神和传统体育文化。
作为新时代的体育人,广大师生作为体育人才后备力量之一。要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发扬体育精神相结合,坚持刻苦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加强基本的运动技能和专项技能的训练,从而更好地传承体育精神,发展体育文化,提升体育人才质量,肩负起当代体育人的责任,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价值审视
(一)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工作政治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盘,体育人在训练及比赛中呈现出来的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卧薪尝胆、刻苦训练、胜不骄,败不馁、砥砺前行等中华体育精神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爱国情结,宣传社会正能量,使得在思政视角下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具有先天优势。乒乓精神、女排精神等积极进取、不气不馁的体育精神对人才培养具有极强的价值意义,加强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政治建设,重视课程教学内容的德育功能,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注入力量。
(二)进一步培育高水平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队伍
师者,人之模也,无德者无以为师。课程思政建设助力于优秀体育教师的培养,从事体育教师工作依旧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要职业方向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5套课程方案(计划)中发生了角色变化:注重学习和工作能力提升—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师—培养体育教育专门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体育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跑跑跳跳的教育,而是通过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技能训练,提升学生自身品质和内在发展潜力。
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能够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学校体育的发展同样关系着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学校体育师资短缺仍是学校体育发展的短板之一,补充体育师资的有效路径之一是改革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计划,改革体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是培养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的关键环节。高校作为培育体育人才的摇篮,可植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改革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一)培养方案对接体育强国需求,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体育教学案例开展课程思政,从更深层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精神激励学生遇到艰难险阻都要顽强拼搏,体育比赛蕴藏的体育精神能够振奋民族精神,提升社会凝聚力和民族荣誉感,结合体育比赛中蕴含的体育精神,以及运动员的成就与综合素质开展课程思政,使体育课程思政内容更具针对性。
(二)嵌入思政元素,优化体育教育课程及教学体系
习近平總书记提出高等教育要做好“四为服务”[2],该言论是调整课程和教学体系的重要指针,要想培养实现中国梦和体育强国梦的高素质体育人才,教学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贯彻“四为服务”意识。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和支撑,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特点使其特别适合嵌入思政元素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在传统体育教学基础上,深入挖掘和提炼体育教学内容蕴藏的思政元素,对传统课程及教学体系进行规划创新,实现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向进行,逐步建立和完善包含思政元素的课程及教学体系。同时,在当下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发展日趋成熟的时代下,高校应依据自身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探索包括慕课形式在内的新型授课模式,升级校内教学基础设施,组织学生在线学习其他高校的国家精品课程,使得学生的学习资源不止局限于校内,优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高效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EB/OL].[2019-09-0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2]新华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