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的特点、传播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2019-12-28王虹
王 虹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思想、意识、观念的综合反映,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社会处于风平浪静的时期,社会思潮相对稳定平静;而当社会进入动荡不安时期,社会思潮则会呈现复杂态势。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加速转型时期,因此各种社会思潮必然风起云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因此认真研究当代社会思潮的基本特点、传播途径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采取积极的措施,引领大学生抵御消极社会思潮影响,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
一、当代社会思潮的基本特点
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层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也由社会存在决定。伴随着全球化及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我国社会思潮与当前社会问题相耦合,在生成发展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多元社会思潮交融共生
从世界范围看,自冷战结束以后,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西方资本主义逐渐取得强势,自由、民主、人权文化开始大行其道,引导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纷纷登场,导致人们的价值观趋于多元。从我国发展情况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速度不断加快,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想不断出现,且在短时间内难以被主流社会思潮所吸收、消化。分化组合而成的社会各阶层民众为了维护自身既得利益,使之免遭冲击、震荡,开始“抱团取暖”,倾向于按照自己的生活理念、价值追求选择不同的社会思潮。在此过程中,各种媒介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传播速度不断加快,进而使得各种社会思潮不断交流、碰撞、分化、整合,从而形成多元共生、交融杂糅的局面。
简单梳理当前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就有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激进主义、新保守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公共知识分子、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数十种主流或非主流思潮。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思潮几乎涉足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生态、道德伦理等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其中既有顺应历史潮流的积极进步思潮,又有阻逆历史潮流的消极落后思潮。它们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话的进程中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相互渗透,呈现出多元并存、交融共生的特点。
(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侵蚀
20世纪下半叶开始,托夫勒借助《第三次浪潮》,将以原子能、微电子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浪潮推向人们的视野,使得世界经济发展迎来新的生命:生产力得以高度解放,经济市场得以急剧扩大,世界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各种社会思潮因而有了更多交流、交融、交锋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超前的现代化和强势的文化传播手段,借助世界一体化和网络化趋势,一方面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经由社会思潮的输出,强势倾销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力图主导全球话语权,充当世界霸主。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对于一个手中只有榔头的人,他所看到的问题都是钉子。西方手里就只有一把榔头,它的名字叫“民主、自由、人权”,当然其定义只能由西方一家来界定,西方借此实现自己的政治、经济等战略利益的全球整合。
当前我国面临着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持续挑战,而这背后恰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乃至侵蚀。例如,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政治家以抽象的人性论为依据,以绝对的普遍性为方法,借助强势话语霸权,把“自由、平等、博爱”说成是代表整个人类社会普遍利益的“普世价值”,将承载这些价值、理念的资本主义制度,说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发展趋势,以此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非理性主义、存在主义倡导人生观、价值观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否定我国传统道德价值体系。虽然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实力大增,但综合国力还不是非常强大,尤其是文化“软实力”还较弱,因此,我们需要高度提防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渗透以及侵蚀。
(三)主流价值引领日益突显
在当代中国,极具包容性的社会文化氛围给予各种社会思潮一定的表达和发展空间,但这并不代表对多元思潮不加管控、不予引导。相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重大战略任务不断得到强化,其作用日益得以突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追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广泛的包容性和普遍的适用性。它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社会价值、民族价值、时代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明灯”。正因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能在各种社会思潮共生共存的复杂格局中居于主流地位,成为统摄各种社会思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走向世界”“民主科学”“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能在社会上达成共识,引领社会实践发展,即充分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摄及引领作用。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用中国梦培育人们的共同思想基础,而“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党的十九大更是明确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这些重要论述足以说明我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类思潮,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坚定决心。在今天这样一个矛盾凸显的特殊时期,各种社会思潮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激荡交锋极有可能长期上演;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摄引领必将摒弃极端、弥合分歧,促成社会各界在理性对话的基础上凝聚共识,实现社会的稳步前进。
二、当代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的传播
高校本就是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加之我国社会思想解放的深入推进、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使得社会思潮的传播日益向大众化扩展,广大青年学子逐渐成为各类社会思潮传播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具体而言,当代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主要借助以下渠道得以传播。
(一)以课堂为主的校园传播依然发挥着主渠道作用
大学生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关注的重点对象,因此无论是在哪个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总会首先发酵于大学校园之内,传播于课堂之中,透过课堂教学、讲座论坛等渠道影响大学生。因为大学生对自己的老师具有更高的信任度和认同感,他们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思想观点,更容易受到老师的思想观点的影响[1]。各种社会思潮于大学课堂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通过大学设置的史政类专业直接传播,如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专业的大学生会直接学习以社会思潮为主题的课程。二是通过大学开设的各类基础课程间接传播,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国情教育课等会涉及各类社会思潮的主要观点。除此以外,为了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各高校也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和论坛。一些社科类的学术讲座、论坛也往往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体现着某种社会思潮的追求。这些讲座和论坛的主讲者依据本人对所传播的社会思潮的不同偏好,或推崇,或批判,或辩证分析,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对某种社会思潮的态度。
(二)以书籍、报刊为主的传统媒介依然活跃于传播平台
虽然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社会,但是以书籍、报刊为主的传统媒介依然活跃于传播平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各种社会思潮仍然会利用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介影响大学生。理论书籍对社会思潮的分析透彻、完整,便于我们进行比较分析,深度体会各种观点;报刊传播信息简洁明快、时效性强,便于我们尽早了解各类社会思潮的主要观点。不论书籍、报刊又都具有可以自由控制时间、地点,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又都具备反复阅读、方便深入研究的优势,因此各类社会思潮的创立者、研究者、推崇者愿意通过理论书籍、报刊发表各类文章阐述观点、介绍理论著作,表达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论述、宣扬自己所认同的社会思潮,批判自己否认的各类社会思潮[2]。
(三)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功能和地位更加突出
传统媒介对传播各种社会思潮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网络科技的出现,新媒体在社会思潮方面的功能和地位更加突出。新媒体以其信息丰富、色彩斑斓、空间广阔的传播特性,开放、交互、即时、虚拟的传播模式,使大学生有了接收信息的更多选择和表达观点的自由空间,加速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而庞大的大学生网民队伍使各种社会思潮传播面更广、影响力更大。各种社会思潮往往能借助某个社会事件迅速增强新闻时效性,为自身传播创造良好机会。此外,网络还有利于人们互相接收、反馈信息,从而增强了传播的效率。新媒体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各种社会思潮利用其进行传播的效能和影响力也愈来愈强化,尤其社会名人及意见领袖利用微信、微博发表的思想见解,新闻时政类网站、论坛、博客等载体传播的舆论信息,图片、电视纪录片、电影等传播的社会事件,可能使传播的社会思潮转化为社会舆论,并影响大学生思想动向。
(四)以电视、广播等为主的有声媒介依然是有效传播渠道
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介进行传播仍然是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渠道。电视广播属于比较传统的传播媒介,相较于书籍、报刊等以文字传播为主的传统媒介,电视、广播主要通过声音、图像进行信息传播。其优势表现为: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形象化,降低了社会思潮理解难度;增加了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强化了思潮渗透力度;增加了信息传播的现场感,提高了打动观看者的效能,有利于大学生理解各种社会思潮的主要观点。各种社会思潮会通过亲朋好友为主体的社会成员进行传播。当然,也应该意识到,任何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3]。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思想和社会生活阅历肤浅,思想缺少稳定性和自主性,容易受到亲朋好友的影响。生活中,家长、长辈、朋友发表的对社会焦点问题和时事新闻的看法,传递了各自的思想价值,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思潮,必然会借此机会影响大学生。
三、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双方面的。青年学子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身处知识殿堂,具备获取各种知识的条件,能够从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各种社会思潮的信息,且经过我国数十年来推行的素质教育,通过对各种交融复杂的社会思潮的体悟,其思想已经渐趋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身社会化的进程。但社会思潮中消极乃至错误的部分则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因素。
(一)大学生价值形态趋于务实,但仍存在着功利化的倾向
当代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并存、交融糅合,不仅使得当代社会思潮种类广博、纷繁,也使得当代社会思潮内容复杂多样,它们几乎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生态、道德伦理等社会各个领域。既有从社会宏观角度关注社会发展、思考人类命运、展望社会发展趋势的社会思潮,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全球化思潮、信息化思潮;又有从社会微观角度关注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各种体制建设中存在的缺陷、矛盾和问题,并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思潮,如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和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等;还有从价值伦理的角度探讨社会公平与正义、善与恶、美与丑、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从反思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进行质疑和颠覆的后现代主义等社会思潮。近年来,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各种利益集团、社会阶层趋于复杂化。利益问题特别是政治、经济利益问题陆续成为社会民众最重视、关心的社会问题。各种社会思潮紧紧抓住中国社会改革开放转型关键期的特点,不断强化对现实利益的关注、思考、分析,借助面向现实,贴近平民百姓生活,拉近与群众关系,赢得社会变革的指导话语权,影响国家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这些社会思潮“代言人”常常打着平民百姓“代言人”的旗号,打着帮助生活困难的平民百姓出谋划策的幌子,通过“煽情”的语言表达,吸引社会关注,说服群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形成了植根于现实生活,趋向务实的特点。处于知识殿堂的当今大学生受到这些社会思潮的影响,关注点也必然会落实到日常生活,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感悟,思考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比如当今大学生关心民主与科学、自由与法制建设,尊重现代意识、现代理念,议论个人理想、家国情怀,热衷于培养自身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等等,无不是其价值形态趋于务实的表现。不仅如此,从网络调查当今大学生关注的话题来看,也能发现这些大学生价值形态趋于务实的现状[4]。调查显示,大一新生最关注的话题依次为“社团”“成熟”“自我表现”“选专业”;二三年级,最关注的话题依次为:“发展”“成功”“创业”“谈恋爱”;毕业前一年学生最关注的话题则转变为“择业”“面试”“留校”“恋人”“学业规划”。无不表现出当今大学生满足于从日常生活中,以感性的方式提炼价值观的心理状态。
根据现实的人生追求,提炼价值形态,以感性的方式,在具体日常生活中体验各种社会思潮,能使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认知更加务实,但是也有可能弱化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从理论上进行理解和把握的能力,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迷惑的主要原因。
(二)大学生政治情感表达趋于理性,但缺乏科学的思辨能力
大学生政治情感,是指大学生群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事件以及政治人物等的情感反映和态度体验,包括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这种政治情感的取向必然会受各种社会思潮影响。20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当时的大学生受西方各种有关社会思潮的理论书籍和专家权威的影响,曾经充满激情地表达对社会、人类的探索。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大学生视界不断开阔,开始形成了理性看待各种社会思潮的思想趋向。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当今大学生能理性表达爱国主义情怀,能冷静、客观、辩证地探讨分析各种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政治生活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突发性危机,但是这些危机并没有引起大学生过激反应。比如,面对南海仲裁案,面对韩国部署萨德系统、面对印度入侵中国洞朗地区的边界事件等,当今大学生均能够理性表达爱国主义情怀。对于官员腐败、就业压力、贫富差距、假冒伪劣、社会保障、伦理道德等重大社会、公共热点问题,当今大学生也会通过互联网、论坛、校园主题研讨会等渠道,发表一些实事求是的看法,并提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5]。
另外,当今大学生政治情感趋于理性,也表现在他们能客观认识各种社会思潮,降低对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的盲从,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主要表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积极参加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组织,自觉参加各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参加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各种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感悟爱国、友善、奉献、责任等价值准则、道德品质,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但也必须承认,部分大学生虽有理性的政治情感,但尚缺乏科学的思辨能力。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把理论传授直接等同于权威说教,产生排斥以及逆反心理,因而政治理论素养不高,缺乏科学的思辨能力,难以对各种社会思潮做出全面而科学的分析与判断,其理性的政治情感必然缺乏政治信仰的支撑。加上大学生本身尚未进入社会,缺乏实践经验,思考问题难免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因此极易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
(三)大学生文化生态建设趋于丰富,但也考验着个体的价值选择
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不仅会引导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同时还能够解构与重塑整个大学生文化内涵建设。非主流的社会思潮希望通过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消灭流行于大学生当中的主流文化。例如,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等导致大学生中出现“恶搞”“脑残粉”“娱乐至死”等文化病;日常生活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畸形消费观;对物质、精神皆可消费的玩物主义等,无一不在消费着我们的主流社会价值、传统文化道德和理性判断等。主流的社会思潮也希望通过示范,重塑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消解各种流行于大学生中间的非主流文化,激发大学生对传统社会秩序、道德观念的向往和追求。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化体系,充满正能量的积极、进步、健康向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科学发展观;先哲留下的充满智慧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与浓厚的“家国一体”情怀,“先义后利”的义利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均是我们所要弘扬的主流文化。正是因为上述现实的存在,使得当今大学生面临着由各种社会思潮影响而形成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文化生态。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凡是正确的、进步的主流社会思潮,都能够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追求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政治理想,实现自我价值。而错误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非主流或反主流社会思潮,则会影响大学生在实现理想价值过程中误入歧途、迷失方向。这就需要大学生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涵盖了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引领社会进步的精神旗帜。因此,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定不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引领大学生文化生态建设,养成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6]。2017年8月底,教育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了大型公益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将节目主题设置为“中华骄傲”,旨在引导大中小学生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自信的源泉,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价值观自信心,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就体现出了坚定不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引领大学生文化生态建设的决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