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安全背景下的“校园贷”分析及对策

2019-12-28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校园贷网贷借贷

宋 阳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各类网络贷款平台也应运而生。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这些平台的产生和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为在经济社会中急需资金周转或有资金缺口的人解决了困难。但由于国家保障政策的滞后和政府部门监管的缺失,导致各类贷款平台的无序扩张甚至违法经营。某些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带的网贷平台将“服务”的触角伸向校园内的大学生。面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有些网络平台变通贷款条件,通过降低网贷门槛,却又提高网贷利率,在还款程序等方面设定苛刻条件,让所谓简便易行的面向大学生的校园贷变成了“套路贷”“陷阱贷”“风险贷”。大学生群体在自身经济条件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便以网络贷款的方式获取资金,随之而来的就是部分大学生深陷网贷泥潭而不能自拔。针对校园贷的泛滥,各地制定了风险防控措施,但面向大学生的校园贷则改头换面,以更加隐秘的方式向大学生进行虚假宣传,吸引大学生上当。本文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分析校园贷的产生和危害,提醒大学生们正确认识网贷风险,不断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和自我防控能力,以确保大学生的个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一、“校园贷”产生的背景

“校园贷”,即校园网络贷款,是网上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的贷款业务,由于其便捷、低门槛、高额度的特点,极其吻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风格,加之“校园贷”从业者和相关平台的过度或夸大宣传,吸引了一些大学生客户。由于其自身存在的非法中介、个人信息外露、虚假宣传、利息率和违约金高,可谓一经借贷永难还清、一日借贷终生还贷等滚雪球式的叠加,导致借贷学生面临着诸如裸照恐吓、暴力挟迫、无奈退学甚至自杀等严重后果[1],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安保工作造成了巨大隐患,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政府部门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校园贷”对大学生的危害

(一)助长了享受、不思进取的理念,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校园贷的贷款程序简单易行,只需学生本人提供身份证和学生证等有效证件和自己及家人的联系方式,就可以快速便利地获得贷款资金,这给有资金需求的大学生带来了希望,同时也是一种严重误导。多数大学生远离父母,大学生活相对于中学阶段来讲受约束程度低,自由度更高,面对新的生活空间,求异、求新、求变的心理会占据年轻的心灵世界。加之校园中存在的盲目攀比风气和追求时尚风潮,年轻同学间的竞争、攀比在所难免。大学阶段是依赖性与独立性共存期,主要经济来源需要家庭的支撑,而特殊的年龄阶段,却又渴望经济上的独立。当向父母伸手要钱、向他人借钱的渠道都不够畅通的情况下,经不住校园贷的虚假宣传和诱惑,最终踏上一条高风险的借贷路,在校园贷的泥潭中难以收手,更不能自救。在校园贷的诱导下,同学间的冲动消费行为难以自制,爱慕虚荣、互相攀比、享受生活、超前消费等扭曲的价值观日趋占领思想高地,追求享乐、金钱第一等错误理想信念成为人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扰乱学校正常的运行秩序,埋下多重隐患风险,极易引发严重安全事件

大学生还没有真正地踏入和接触社会,其社会阅历相对简单,认识复杂现象及现象背后深层次的能力尚有不足,对信贷知识、征信意识不强,极易陷入网贷陷阱。学校忽于对大学生金融理财、借贷方面的教育教学,加之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欠缺,在陷入校园贷的泥潭后,贷款学生的个人信息随时都可能被暴露出来,会被别有用心的不法者发布于网上,甚至故意发布在非法网站。学生的个人信息还可以被不法之徒用来继续进行网上平台贷款,继续给当事学生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名誉损害。当面对借贷机构的强力、无理、不择手段的追讨债务手段时,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难免会发生无所适从难以应付之感,从个人自尊出发,为了避免家人、老师、同学知晓,只能采用以网贷还网贷的方式来应对当前的困境,结果使自己陷入一直还款却永远还不上,而且不断面临债权机构及其代理人疯狂的追讨债务的怪圈之中。每天生活在被催款、被威胁、被骚扰的惊恐之中,正常的学习环境被破坏,有的学生甚至出现精神上的障碍,在不堪重负、走投无路之下,发生自杀悲剧,引发严重的校园安全事故。

(三)给涉贷学生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影响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大学生是家庭的骄傲,亲朋好友的希望。在大学生的情感体系中,父母、各直系亲属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更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持和后勤保障。在所有的校园贷案件中,虽然网上贷款平台是与学生本人签定的借款合同,但他们明白学生本人是没有钱的,因为学生群体是一个纯消费群体,他们的经济来源于家庭这一坚强后盾,来自于父母及家人的全力帮助。网贷平台深知这点,他们盯紧的是借贷学生家长的钱包。当借贷的学生还不上钱时,暴力或软暴力的催款电话、短信、恐吓就降临到借贷学生的家庭及亲人身上[2]。家长为了让孩子早日摆脱困扰,明知借贷平台存有欺诈行为,也不会放手不管,对突然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信用遭损、学业被废绝对不会无动于衷、漠然不管,让整个家庭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三、校园贷产生的根源

(一)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监管措施不力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各类网贷平台纷纷产生,竞相开展贷款业务。由于政策方面相对宽松,监管主体监管工作不力,行业门槛较低等特点,导致泥沙俱下,一些非法运营的校园贷平台在对借款人资质审核上流于形式,甚至以贷款为名,冒用学生信息骗贷。在学生不能按时还款时却又暴力催收。整个过程中一些很明显的涉嫌欺诈行为、发放高利贷行为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及时监管和处置,相关部门甚至互相推诿,争当甩手掌柜。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应当加强监管,明确监管主体与相关职责,健全、细化法律法规,配套建立快速投诉通道,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二)大学生财商知识教育和借贷风险教育严重不足

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对学生的理财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系统的财商及借贷教育目标和规划。学生对金融理财知识了解较少,有的甚至是“财盲”。这主要源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诸多孩子从小便缺少“狼性教育”,从学前到高中,基本上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当家当知油盐贵”,从未自己当过家,哪能感受到打理生活的艰辛,更别谈理财方面的教育了。加上个人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没有主动进取的精神,想做一个科学的人生规划很不现实。消费无计划,过度消费,非理性消费成为部分学生眼中的“时尚”追求。可见, 如何正确看待财富,树立正确的财富观,科学规避财富风险,是中国青少年教育中亟待弥补的一课,高校在这方面理应要走在前面。

(三)风险防控措施不严密,一些重要环节有漏洞

对“校园贷”管理不严,监督不严,政策体系松散,仅凭学生证、身份证即可贷款,完全不需要提供信用证明、收入证明,给学生后续还款留下了巨大隐患。大学生缺乏风险保护意识,缺少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防范,忽视个人信用,必将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

四、“校园贷”风险防控的对策

净化高校校园网贷环境,确保大学生的金融安全,需多方联动,共同发力,政府、学校、家庭等诸方面缺一不可。政府要出台切合实际的刚性政策,学校要配合政府将有关政策进行认真宣教,使有关政策相关要求落地生根。作为学生经济来源方的家庭更要负起职责,做好防控措施。

(一)政府主动作为,完善相关政策及法律体系

政府行政机构对各网贷平台的监管力度薄弱,一些制度和法律尚待完善健全[3]。现有的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落细。金融监管部门要在现有监管措施实施的基础上,做好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制定更加有效的监管举措,以净化互联网金融环境,不能让互联网金融成为不法分子的法外之地。

(二)学校要开展风险教育,筑牢大学生的安全堤坝

辅导员、班主任老师要关注学生日常消费行为,发现学生有过度消费、冲动消费、非理性消费的问题时,要及时查明原因,分析问题之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要经常开展针对大学生的财商教育,通过发生的一系列校园贷案例,做好风险控制教育。开展针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防护能力,进一步学会克制冲动消费,建立正常和谐人际关系。做好个人信息的保护,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个人的基本信息和隐私权很容易被泄露、被侵犯,不要贪图一点利益,借用他人的信息进行网贷,更不要听信一些网上平台的虚假宣传而冒然透露个人信息[4]。大力倡导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要远离一些打着各种幌子的网贷平台。如确有贷款需求,可通过向辅导员、班主任或专家进行咨询,并经充分论证后,通过正常渠道贷款。当学生遇到暴力催债落入校园贷的陷阱时,要主动与政府部门和学生家长建立沟通渠道,全力给予相关学生救助。

(三)家庭要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理财意识和理财习惯,提高自理自立能力

父母的消费习惯对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父母在经营家庭方面不可粗放或随意,而是秉持理性健康的消费理念、消费模式,注重勤俭持家,量力而行的原则,给下一代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要有意识地教会子女如何理财,如何健康消费、理性消费,如何做到对家庭生活的科学规划,为孩子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校园贷”引发的舆情风波给人震惊和痛心。根据笔者调查,目前由于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加大,“校园贷”变得更加隐秘,但其性质依然未变,在其不断包装变幻着法儿活动时,还是将一些社会履历较少的大学生引入歧途。高校、社会、家庭都要付起应有的担当,打造大学生的安全成长通道,筑牢保护大学生的安全堤坝。

猜你喜欢

校园贷网贷借贷
P2P网贷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网贷平台未来亟需转型
网贷十年:迎来“去伪存真” 时代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论我国“校园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大二学生被“校园贷”夺命
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资本运作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下P2P网络借贷投资者行为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