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墙隐现闽东地 苏居偏生屏南村

2019-12-28向明李忠民向明

中华民居 2019年6期
关键词:国宝

文 | 向明 图 | 李忠民 向明

山水之间寓人家

“横空莽莽屏南障,峥嵘巍巍守国门。”闽东屏南拥奇山、抱碧水,山水之间寓人家。老屋临水而居,诗意安谧。抬头仰望,起起伏伏的“人”字形、“几”字形山墙在黑瓦上蜿蜒迭出。走进去,只见满院生机盎然,桂树、花草郁郁葱茏,与墙上勾画雕刻的“月映梅”“雀戏花”图案相映成趣。古香古色的院落里,处处蕴藏的都是天人合一的人居智慧。

用脚步丈量大地,方知山水之奇美。循着时间的脚印,踏访闽东屏南的古镇乡野,才能真切感受到这里的别样风情。徜徉于双溪镇的古街,在土墙黑瓦的民居中穿行,感受千年时光的悠远,尤其是走入薛府大宅内,倾听英雄故事,令人荡气回肠;行走在甘棠乡漈下村的龙漈溪畔,顿时犹入江南水墨画中,举目凭栏,感受浓浓的水乡风情;徒步于屏城乡厦地村,伫立于金色的稻田中,望徽墙村居,犹入七彩油画,心静恬然。

双溪镇里品别样闽居

屏南县双溪镇,因南北两溪绕村交汇后西流而得名。这是一个有底蕴、有故事的小镇。这座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镇,自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便一直作为屏南县政府所在地而存在。这里曾一直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云集着来自四方的富商大贾、文人墨客和政客武士。他们在这里经商、赋文、立功。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1950年,屏南县政府才迁走。县政府虽已迁走,但留下了一座闪着千年历史光辉的繁华古镇。

在这座古镇里,旧时的官府衙署、宫庙宗祠、塔桥路亭、街巷牌坊等散落四处。徜徉其间,仿佛穿越了时光,来到明清时期的岁月里踆巡。街上到处都是人头攒动,四处都是房屋矗立。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古民居一幢接着一幢。这里的房屋多为两至三层的青瓦房,虽鲜有大户人家的恢宏气魄,但都建构精巧,雕梁画栋,千姿百态。

漫步于老街上,一座黛瓦白墙的徽式府宅最是吸引人们的目光。门头上方悬挂的两盏大红灯笼上赫然写着“薛府”二字。这正是双溪名门望族薛氏的府邸。双溪薛氏源自中原大族,自苏入闽,几经辗转,才来到此地。“乾隆年间,二子维广因胞弟任屏南百总,举家迁移城邑双溪。”由此,薛氏一族开始在屏南建功立业,站稳了脚跟。双溪薛氏自古是书香门第 ,曾走出文武举人四人,贡生秀才无数。举目仰望,“父子登科,兄弟明经”匾额高悬于大门之上,不觉令人敬仰三分。

薛府是双溪薛氏二世次子薛文涛家族留下的老宅。它包含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薛文涛住宅(主宅)和后续建于清嘉庆年间的薛氏四世次子薛举璋住宅(配宅)。后续所建配宅位于主宅东侧,实为薛文涛继配夫人李如碧所建。关于此宅,背后还有着一段励志感人的故事、一段关于巾帼女子的传奇。薛文涛的二房妻子李如碧出身大户人家,有见地,有魄力,协助薛文涛治家置业,一路腾达。然而,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薛文涛与儿子薛凤翠不幸相继去世,只剩下一门三寡妇和三个小孙子。天塌下来了,但四十多岁的李如碧却以小女子之手擎了起来。此后,她以继配之身,携薛文涛的大房妻子、儿媳一起,撑起了薛家的一片天。在三个女人的苦心经营下,薛家不但没有家道中落,反而蒸蒸日上,并大兴土木,建造房屋,还创办了私塾学堂。为纪念李如碧这位薛家“女英雄”,此部分住宅还特被命名为“李如碧故居”。

时光走远,人事已化红尘。但“李如碧时代”的兴旺却镌刻在这座宏伟大气的李如碧故居中,兀自繁华着。这是一幢三开间两进两天井的大宅,总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举步跨过门槛,穿过前天井,便进到了李如碧故居的中堂。高高的中堂正上悬挂着一块巨大的牌匾,“女中豪杰”四个字赫然醒目、震撼人心,为这座老宅不凡的过往做了最好的注脚。厅堂上满墙的“龙凤呈祥”“鲎鱼结双”等精致木雕彰显了“李如碧时代”的薛氏家族实力,令人赞叹不已。

穿过中堂,右拐直行便是薛府家塾的所在。走进小院,瞬间豁然开朗:一个大大的天井、几株绿植、几张桌椅,便俨然营造出了一座“后花园”。停步瞩目,只见雪白的屋墙边开了一扇小门,门头上赫然写着两个大字——“塾苑”。门内便是曾经的学堂了。如今,虽琅琅书声不再,但这座小院已被作为一处文化休闲场所,供访客读书、交流、品茗,以现代的方式复现了当年仕子研学的情景。

小院左侧有一扇小门,走进去不远处,便又有一幢深院大宅豁然出现在眼前。这便是薛文涛的住宅了。大宅呈三开间三进两天井式布局,沿中轴线依次为大门、前天井、前厅堂、后厅堂、后天井、后楼。前厅堂为迎客接待、处理族中大事之所,而后楼则为女眷活动、休憩之地。

站在厅前,顺着前天井的光亮举目望去,立刻被其内侧墙面上精致的灰塑图案所吸引。“高山流水”“月映梅”“雀戏花”等泥塑作品,鲜活生动,栩栩如生。主人公应该正是想借天地之锦绣来装点家宅,以求天人合一。转身向中堂,便可见一块“品学兼优”大匾额高悬堂上。“品学兼优”是我们现代人随口称赞好学生的惯用语,但在古时被授予“品学兼优”匾额却是一件非常庄重之事。薛文涛夫妻非常重视家风教育,注重培养子女。他们的儿子薛凤翠自幼聪明好学,五岁时便捐国子监太学生,可惜却在仅28岁之龄英年早逝。后来,时任屏南主因感薛凤翠品质高尚、聪敏过人,便题写了这块“品学兼优”抚慰匾额。这不仅是对薛凤翠的褒奖,也是对薛氏书香门第的最好褒奖。

穿过中堂,便是后楼,也就是古时女子闺房,老人称其为绣楼。举目凝望,二楼上那一扇扇轻推半掩的木窗,在夕阳的光晕里显得精致秀美,令人浮想联翩。

岁月变迁,往事随风。眼前的薛府历尽磨难,只在时光的一隅散发着历史的沧桑。所幸,这座偌大的薛府在经过一番修复和改造之后,已经化身为“薛府文化艺术中心”,正在开启第二次生命。因为它独特的人文魅力,每天吸引着大量人流。从这些人流中,我们看到了期待的目光,也仿佛看到了薛府的未来。

龙漈溪畔揽水乡风情

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是中国传统村落,自北宋开基以来已有900多年历史,文脉源远流长。明正统二年(1437年),一支二十几人的甘姓队伍,由浙江处州府景宁县迁至此处。这支族人在此繁衍发展,如一粒种子,在这里发芽、生长,最终长出一片新绿。现在,这支甘姓族人已发展至五百二十余户、 一千七百多人,成为一个大村庄。这里乡土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是当地闻名的“武术之乡”、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的祖籍地和儿时的故乡。

一入古村,便不禁被古朴典雅的村貌所吸引。全村被群山围护,龙漈溪从高处流下,纵穿南北,恰好将村子一分为二。东岸为老村,西岸为后扩展的“新村”,两岸则通过廊桥或石桥连接。走上村尾的漈尾古廊桥,听风声和水声,感受浓浓的明清历史遗风扑面而来,怡然自得。行至桥头就有一座古庙,名曰“飞来庙”。据传,漈下村先祖曾梦见神仙向此地飞来,是为吉祥之兆,故特在此处建庙祭祀,以期保地佑民。庙内就供奉着飞来王和飞来娘娘两位“飞来神仙”。

一路循着溪水溯回而上,便摸到了老村的古城墙。只是历经几百年风雨,城墙早已毁坏,唯留下残垣断壁在顺应地势蜿蜒着。墙内的古民居也顺应地势依次错落着,悠然间散发着历史陈酿出的芬芳。斑驳的民居,就像一本本古籍,虽然字迹已模糊,但用手触摸,却能感受到来自时光深处的厚重。

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的故居就在“城内”,是一座土墙黑瓦的土木房,建于清顺治年间,坐东朝西。据说此居与甘国宝的出生地小梨洋村的故居形制十分类似,只是少了读书楼、八卦亭和练武坪等配套建筑。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甘国宝的出身:清康熙年间,甘国宝之父甘亨贵携妻迁出漈下村,去至不远处的小梨洋村居住。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甘国宝降生。在甘国宝三岁时,他们又举家迁回了漈下村。甘国宝自小身体长得特别快,比同龄儿童高大结实,并且继承了漈下村甘氏血统,从小喜欢舞刀弄剑,与人打斗,一般的儿童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不过,甘国宝从小牢记祖训,誓以武对敌,不以武欺人。清雍正七年(1729年),时年20岁的甘国宝因武艺出众,一举考中武举人。四年后,24岁的甘国宝又考中武进士,被授为御前花翎侍卫。此后,甘国宝就开始一路升迁,直至清乾隆皇帝钦命他为台湾总兵,成为一代枭雄。

抬步入门,便瞬间进入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里的规制有些与众不同,前天井宽而长——或是为习武方便。过天井即是正堂。正堂面阔三间带两侧墙弄,有楼梯置于左侧墙弄中。穿过正堂即是后天井。后天井依山形而建,中间有一口半圆形水井,其水清澈剔透。移步楼上,正厅悬挂有甘国宝中武进士时清乾隆皇帝御赐的“武魁”匾额。虽年代久远,但字迹明晰,依然透着几分铿锵,显得孔武有力。因甘国宝武艺惊人,因而常被人们传颂为老虎的化身。

溪边的要道处坐落着一座大四角凉亭,名曰“峙国亭”。亭子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属穿斗、抬梁混合结构式木亭。在亭子内外上下各处梁枋的内外侧面,保留下了大量的人物故事彩画,绘画题材涉及“三国”“水浒”“封神榜”以及各类传奇故事、人物传说等,人物形象线条流畅,色彩鲜丽,动作各异。再仔细观察凉亭,亭子八方均用金柱抬梁,但唯独在亭子东北侧通往横街方向处被故意减去一柱,从而使木亭成为独特的十五柱结构。十五柱结构后来也成了一大“接头暗语”。据说,甘国宝在朝中为官时,常有漈下村甘氏族人前去省亲。为鉴真伪,他都常会询问一个问题:“峙国亭一共有多少根柱?”如答得上来就是漈下村族人,迎之;若答不上来就非漈下村族人,拒之。

沿着横街继续行走,房屋愈来愈密集。尤其是沿岸的一排排民居,临水而立,整齐美观。屋前则是一排长长的回廊。只见三两个村民坐在回廊边,谈笑风生,并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再往前,回廊边坐着一排男女老幼,都正面对着画板在画画。回廊的对岸正是一座圆形屋顶的庙宇,掩映在绿树红墙中。那就是龙漈仙宫,是供奉马仙奶的宫庙。马仙奶是“福建三大女神”之一(另两位女神是妈祖、陈靖姑),当地百姓遇到旱灾,常向她祈雨。因而,当地人将马仙奶视为通天地之神。龙漈仙宫外形故取天圆地方之意,呈现外方内圆、穹窿高起之外观。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与北京天坛外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条横街的尽头就是漈下老村的古城门。这座拱形门楼建于明代,是漈下老村的正大门,也是现今漈下全村的标志性建筑和中心点。门楼为双层石木结构,外观庄严古朴。楼顶飞檐翘角,颇有张扬之风,檐下横书“漈水安澜”四个大字。大门两侧则题刻了一副对联:“文峰对照玉楼秀,漈水回澜两岸春。”甘姓族人视古城门为吉祥、幸福和平安之门。按漈下村的古俗,所有甘姓男子娶亲,一定要偕同新娘步入城门,先环绕城内走一圈,再进自己的家门,以求吉祥如意;甘姓女子出嫁时也要先绕城内走过一圈,然后才出城门而去,以示莫忘故土。这一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梁、枋均饰有彩绘图画,无比精致。桥中部神龛上祀有观音,那是漈下村民的信仰所在。桥内两边各置有一排靠背坐椅,人们可以闲坐、交流、议事。这里曾是全村百姓谈“家事、国事、天下事”、论“世人、为人、做正人”的中心聚会场所。今天,这座花桥依然是连接两岸的重要纽带,每天人流来往如织。

伫立桥上,听溪水潺潺,看锦鲤在水中游动,两岸土墙黑瓦的民居临水而立,沿街回廊边的人们或是谈笑风生,或在安静地写生……这分明是一幅美妙的江南水乡图景!

厦地村头赏七彩油画

屏城乡厦地村位于屏南县东南部,坐落于僻静的山谷。村庄不大,只有100 多户,共500 多人。但此村历史悠远,自明代开基以来,迄今已有800 余年。数百年来,这里人丁兴旺、文风昌盛,曾是屏南县历史上的“四大书乡”之一。

通往厦地村的路有些特别,是一条自上而下的山路。青山丛林密布,偶尔能听到有鸟儿在树林里欢鸣。循着山路缓缓下山,不久便见一条小溪自山上往下流去。此时此景,不禁令人想起王维“鸟鸣山涧中”的诗意图画。循着山涧下去,不一会儿就到了坝口。水流继续向下,站在石墩上往前一望,只见几座土墙黑瓦的房子掩映在树影中,不远处还传来了孩子嬉戏的声音。

就在村口,许多孩子们在水池边饶有兴致地走着、玩着,脸上露出了纯真灿烂的笑容。池边有一座老水车,在不停地转动着。不管人来人往,老水车只是一直“吱扭扭”地转着,仿佛在唱着一支深情的歌,又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古村的曾经往事。

继续往前,不远处便是一座郑氏宗祠。房顶呈凹形,左右分别为“出悌”“入孝”两座拱形门,中间为正大门,门头装饰气派华丽。一副门联“家声传书带,世冑著荥阳”,似乎也道出了此村郑氏的家族渊源——厦地村是一个郑姓村落。唐末动乱时,郑氏先祖自河南地区南下,经浙入闽。至元初时,其中一个分支郑均志便迁往了厦地。关于郑公选址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郑公自幼便养着一头黄牛,与牛甚为亲昵,此牛亦通人性。分家时,郑公牵着这头黄牛便外出寻找新的安息之所。是年冬天,郑公与黄牛在一座山上歇息,醒来时却发现黄牛不见了踪影,郑公四处寻找,均无下落,只好抱憾入梦。不曾想,他却在梦里看到了黄牛:黄牛就在一座山坳里,并开口与他说话。郑公醒来后便循着梦境一路找到了黄牛。更令他惊奇的是,黄牛诞下了小牛犊。于是,郑公断定,这里必是绵延子嗣的宝地,便决定在此地建基发家,并繁衍生息至今。

厦地村贤才辈出,仅清朝嘉庆年间至宣统元年这100多年中,从厦地书院走入国子监的太学生就有近80人。村内有进士府、举人府数座。按照古人表现功名的习俗,进士府、举人府前都立有旗杆碣。只是如今年代久远,几座进士府、举人府早已被岁月侵蚀,破坏不堪,直至前两年才幸得重建,以恢复厦地村的“书香标杆”。如今,村里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读书传统。在郑氏宗祠的东面,的一座古民房已被改造成了“三有书屋”。书屋的门联便是“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正与厦地村的文人气质完美契合。

沿着临山小步道往北前行,一片土墙黑瓦的古民居群尽收眼底。这里所有的房屋随地势而建,结构复杂,但层次分明,错落而有序。因而厦地村自称其为“百转千回房”。最有趣的是屋顶的山墙。所有的山墙线条并不统一,有“几”字形、“人”字形、弓形,甚至还出现了三迭式马头墙。不过,这种近似徽派建筑的风格,其实比徽派建筑形成要早,它应算作徽派建筑的前身。追根溯源,厦地村先祖来自河南,自然将中原地区的四合院建筑文化带入了闽地,从而衍生出了新式闽地民居。同时为了防火的需要,从而又衍生了山墙。那时,人们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由设计山墙,于是有了“几”字形、“人”字形等各种形式,可谓“百花齐放”。不同的线条交织在一起,仿佛在弹奏着一部关于古民居的古典乐章。

更值一提的是,就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里,还建有仙奶庙、陈靖姑庙、林公庙、齐天大圣庙等好几座庙宇。庙虽都不大, 但盛放了厦地村人最纯真的信仰。有信仰的地方,就有庙宇;有庙宇的地方,就有灵气。厦地村讲究风水、恪守宗法、崇尚耕读传统,从宗族祠堂到私塾书院、从村头水尾到神宫庙宇,都形成了淳朴与典雅、生动与肃穆相融的独特风格。

沿着步道继续前行,映入眼帘的便是村前的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秋风吹来,稻浪翻滚,随风自在。从这种“自在”中,仿佛也看到了村民们朴实自然的生活态度。是啊,厦地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拼了,只有为数不多的老村民依然留守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他们依然用心经营着自己的一方田地,享受着桃源般的生活。

不知不觉中,走进了稻田中的一家先锋书店。这里是厦地村的一个新文化地标,来来往往许多的人们都坐在这里,品茗、读书、观景、谈天,享受着这个安谧恬静的油画般的世界。

古村、古居、古树、古田,古香古色的厦地村就这样营造出了一方人间仙境。

猜你喜欢

国宝
漫话国宝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上)
漫话国宝
国宝萌萌哒
——钟表也要萌萌哒
我是国宝代言人
国宝求学记
国宝收藏:朱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