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家林正碌的古村活化之路

2019-12-28王健玮李忠民王亚飞卫斯理

中华民居 2019年6期
关键词:龙潭古村

文 王健玮 图 李忠民 王亚飞 卫斯理

异端正路

第一眼看上去,外表狂狷不羁、言行离经叛道的林正碌着实像个“异端”;深入了解却发觉,他的思想、主张以及他在屏南所做的一切,其实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走的都是乡村振兴、文化复兴的人间“正路”。

以世俗的眼光来看,林正碌是以一个另类的形象出现在福建省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的——中学文化程度,没有官方认证的身份,没有可以写入正式履历的乡建经验,全然是不折不扣的“野路子”!

“林正碌能不能用?”这个问题一度是引起福建省住建系统激烈讨论的严肃命题。在正式站上乡村振兴的历史舞台之前,林正碌已先行充当了考验政府部门智慧和魄力的试金石。所幸,最终,福建省开明的政风给了林正碌以及无数站在命运拐角处的古村一个机会。

因为一份独具慧眼的信任,一个奇迹由此发端。

踩着底线的“官方合作伙伴”

成为争议焦点的林正碌何许人也?

在成为官宣的“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总策划”之前,林正碌经营过行画,从事过外贸,投身过艺术创作,出版过哲学专著。而最终让他名声大噪的,是他推行的公益艺术教育和“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独特主张。

一切神奇的嬗变都始于一方小小的画布。

位于福建省屏南县双溪古镇的安泰艺术城公益艺术教育中心,是林正碌一手打造的“梦工厂”。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来这里免费学画,有常年以乞讨为生的残疾人在这里开设了工作室,有认知障碍的自闭儿童在这里成为油画“大神”……哪怕你此前连画笔都没摸过,只要跟林老师认认真真学上7天,作品就有可能出现在知名艺术沙龙的鉴赏会上。更不可思议的是,林正碌所有的教学和点评都与绘画本身无关,更不会教你任何所谓的技法。他所教授的只是勇敢自由的表达,让生命自身的创造力恣意绽放。

神奇的是,这种看似唯心的教学方式,竟然真的佐证了他“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画室墙上展示着几百幅学员作品,生动的线条,大胆的色彩,每一幅都真诚动人且独一无二。这些画的作者多样,有三四岁的幼童,有八九十岁的老人,有肢体或智力存在严重缺陷的社会边缘群体,而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是零绘画基础。很多画商长期来此淘漉佳作,这些完全用情感而不是经验创作出的油画,竟然赢得了无数欣赏和共鸣。

这种近乎点石成金的魔力,让林正碌在互联网上成为大批文艺青年的“诗和远方”。但林正碌的理想可不是做“网红”!他不愿迷失在虚妄的崇拜和赞美中,他想实实在在做点事!

就在林正碌执着地为理想寻找落脚点时,福建省住建厅也在遍寻每一粒蕴藏活力的种子,以萌蘖出乡村振兴的满眼春绿。对文创产业有深刻理解、对传统村落有独特情结、对年轻创客有巨大影响的林正碌就这样进入了官方视野。他以文化创意撬动古村活化的思路与福建省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不谋而合,这个一直以异端形象任性生长的“野路子”人才,就这样正式成为福建省乡村振兴的“官方合作伙伴”。

因文创而获得新生的古村

如果说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是梦升起的地方,那么距离双溪50公里的龙潭村则是林正碌乡建理想的一次成功着陆。

福建省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这个曾经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锐减、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古村,随着林正碌的到来,迎来了大批充满创新活力的文化创客。他们最初都是林正碌线上的粉丝,在被互联网上林正碌倡导的艺术主张和精神价值深深打动后,选择如圣徒般扎根于此,与林老师一同践行他所倡导的生命形态——勇敢、自由、创造、绽放。这是龙潭文创产业的精神内核,也是龙潭古村活化的内生力量。

他们是随风四散的种子,每个人都辐射着身边一个同样富有创造力的群体,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龙潭村。他们以千姿百态的面貌栖居于此,用一个个现实版《月亮和六便士》的故事,诠释着生活的可能性和生命的多样性。

因为他们的到来,古老的龙潭村也在悄然改变。

这种改变不仅是残损破败的老房子被重构成自然主义的艺术空间,也不仅是没读过书的农村妇女成长为备受画商推崇的艺术家,而是整个村庄、整个地区重新绽放出的生命活力。这些被艺术照亮的生命和新生的龙潭村一样,从世俗庸常中破土而出,在一片断瓦残垣中开出大朵的彼岸花。

忌谈情怀者的 “情怀”

凡是与林正碌接触过的人,几乎不可避免会提到“情怀”二字——放弃自己的外贸生意,一心致力于公益艺术教育;告别深圳、上海的都市繁华,终日奔波于屏南几个小山村之间。但偏偏林正碌自己并不喜欢这个看似格调很高的说法。

在他看来,“情怀”所营造出的语境,太容易让人与牺牲和奉献产生关联,有种苦行僧般的意味,而这和他的真实感受恰恰相反。“我觉得这里完全是个天堂!一切都那么精彩!能走进这个天堂何其幸运,为什么会觉得我是在‘牺牲’?”林正碌常常不解地反问。

龙潭人过着田园感十足的生活——像所有古村的乡居生活一样——他们割稻、酿酒、种菜、养鸭,有清风入室,有溪水绕堂。但他们还有画展、诗会、音乐节、舞蹈表演、电影创拍……龙潭村的每一个寻常日子,都因为艺术的点染而充满诗情画意。这里不光是林正碌的天堂,也是生活于斯的每个人的天堂。

在外人眼中,林正碌是无数贫瘠灵魂的救赎者,而在他自己看来,这一切与其说是“渡人”,不如说是“渡己”。他只是通过文化创意打开一扇窗,让久居尘寰的人看到天光。

因为他,世代以农耕为生的龙潭村民,发现自己居然可以画画、可以拍戏、可以从事艺术创作;也因为他,成千上万的人在千万里之外认识了龙潭,其中一部分还义无反顾地走进龙潭、融入龙潭、改变龙潭。

这个不喜欢把“情怀”挂在嘴边的人,却让每个人看到了“情怀”的应有之义。在福建省乡村振兴“先植桐引凤,再引水灌田”的通盘棋局上,林正碌的加入成为盘活龙潭局面至关重要的一步。

传统建筑本身就是艺术品

作为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总策划,林正碌得到了充分的信任,享有巨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他也以恪尽职守为回馈,做好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人。

1.3.1 开放式测量法 将一次性输液管置于标尺内,并固定在输液架上,接上三通,连接管内充满液体,排净空气,一端与输液器连接,另一端连接中心静脉导管,标尺零点对准腋中线第四肋问,相当于右心房水平,测压时先将液体充满测压管,管内液面的高度应比预计中心静脉压水平高约25 cm,而后转动三通,使测压管与中心静脉导管相通,使液面自然下降,当液面下降到有轻微波动而不再下降时的刻度即为中心静脉压。

在实施古村提升的过程中,林正碌固执地要求,所有修缮和改建工程必须采用传统建造技艺和当地天然材料。在他看来,那些饱经风雨侵蚀的残墙断壁,只有用同样的工艺和材质去修复残躯,才能不产生排异反应。而他更坚信,“比老建筑更宝贵的是老工匠”。老匠人是传统建筑尚在流动的血脉,留住他们,才能让传统建筑的生命延续。

老师傅们用杉木和竹子,用传统的榫卯和夯土工艺,一点点弥合古村肌体上的创痕,又一点点嫁接出全新的生命。当离乡多年的“老村民”重回故里,眼前的一切让他们大吃一惊:这确实是他们记忆中的故园,木纹历历,屋瓦悠然,每一座建筑都像从周围的山水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而这又并非他们印象中的祖屋,不再佝偻塌陷,不再颓败残缺,不再令人黯然神伤。

林正碌并非建筑设计专业出身,但艺术的通感让他凭借《阿房宫赋》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的文字意向,设计出了龙潭村“47棵树美术馆”。“47棵树美术馆”所在地曾经是龙潭村居住最分散、建筑残损程度最高的区域,在村委会协助解决产权问题之后,林正碌依托原生于此的47棵树,依山势修建了一个错落有致、一步一景的建筑群。所有建筑都采用榫卯结构建造,在林正碌的设想中,未来的“47棵树美术馆”不仅是一座面向国际的现代艺术展陈馆,其建筑本身也是一件集成中国传统建造技艺的展品。不仅如此,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47棵树美术馆”,每平方米建造成本仅2000元。“这也是我想通过‘47棵树’传达的信息之一——中国传统建筑在充分展示文化底蕴和东方美学的同时,还是非常经济的!”林正碌的话中,充满了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深深的自豪。而他的理想蓝图中有一个愿景:让这些传统建筑瑰宝代代传承下去。

纷至而来的金钱诱惑

林正碌的另一个坚持,体现在他对“新村民”的严格把关上。

外来入驻的文化创客,在龙潭村被热情地称为“新村民”。在林正碌看来,“新村民”必须是对创意有敏感、有激情的人,他们来这里不能只是为了享受龙潭的自然山水和恬淡生活,更要做古村活化的践行者和推动人。通过林正碌“考察”的“新村民”有诗人、作家、音乐人、设计师……他们带给龙潭的不仅是资金和资源,还有无穷无尽的创意和生机。

龙潭村的名气大了,有投资客带着大把资金来找林正碌,让他帮着寻租一处房子,现在用来度假,以后用来养老。林正碌连对方给的价码问都没问就一口拒绝了。不是因为清高,而是林正碌非常清楚,龙潭村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创造力的持续释放,在于每一根枝条都能成长茂盛并不断滋生出新鲜的枝蔓。带着养老心态前来的人,无论有多少钱,显然都不具备这种价值创造的活力。

某位长期盘踞富豪榜的全国知名企业家,听说林正碌其人之后起了爱才之心,信心满满地抛出橄榄枝。在他看来,无论是平台还是待遇,林正碌完全没有拒绝自己的理由。但林正碌偏偏婉言拒绝了。不解又不甘的富商带着几分愠恼提醒林正碌:“林老师你还是再考虑一下,愿意跟你合作的人里,不可能有比我更有实力的了!”林正碌却不卑不亢地回应:“谢谢您厚爱,但我现在的合作伙伴还真的比您更有实力。”在对方不服气地追问他跟谁合作时,林正碌底气十足地回复了三个字:“共产党”。

看似“非主流”的林正碌,骨子里其实格外“主流”。

无问回报,能够去改变一座座古村的命运,能够引领一个个普通人在艺术圣殿中自证生命价值,林正碌已深感与有荣焉。

政府是龙潭奇迹中最关键的因素

林正碌拒绝任何形式的神化,他不妄自尊大,也不贪天之功。

他一再说,龙潭的成功需要时代的机缘,需要政府的决心,需要无数有爱、有激情、有创意的个体加入,需要全社会的热情关注和协力推进,而他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环节。

龙潭模式的成功吸引很多地方政府前来取经请贤,不少地方官员见到林正碌就像见到救世主:“林老师,您一定要帮我们也搞一搞!我们基础比龙潭好,您过去肯定用不了两年就能起来!”这样的邀请林正碌听过很多,但却很少给予回应。

“很多地方政府来考察,他们学理念、学业态,总结了一大堆,唯独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他们以为林老师去了就可以药到病除,却忽略了他们自身才是最关键的一方。政府的战略规划和服务保障,各级干部的责任心和执行力,才是龙潭模式成功的关键!”林正碌严肃地说。

林正碌说的是真心话。

在到屏南之前,他去过二十多个地方,但听到的回答都差不多:“林老师,您的构想特别好,但在我们这里不可能实现。”最终是在屏南,他以文创撬动乡村振兴的愿景得以实现。从省到县、乡各级政府,再到龙潭村委会,不仅给了林正碌最大的信任和自由发挥空间,更给了他种种实实在在的支持,而这种信任和支持才是龙潭模式蓬勃生长的沃土。林正碌做的则是努力不辜负这一切,让当初的信任成为一个胜券在握的选择,而不是一场押宝式的冒险。

龙潭的价值不只是解决乡村问题

随便把教学视频放到网上就能有百万次点击量的林正碌,似乎比较缺少作为偶像的自觉。身形比一般人更瘦削,穿着比一般人更随意,周身完全找不到“艺术大师”或“精神领袖”的符号标识。

一切符号化的东西在他这里似乎都会成为禁锢,而林正碌拒绝任何形式的禁锢。

博览群书却对正规高校教育始终持怀疑态度的林正碌,自带一种非主流气质。和他交谈并不轻松,你要保持大脑飞速运转,以尽量接收他话语中密集传达的各种信息,这其中还包括“宏观新经济学”“微观新经济学”等以前你闻所未闻的概念,以及“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开发”等被他重新定义的名词。

然后你会发现,乡村振兴的意义在他这里已经超越了解决乡村问题本身。随着工业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当人力被人工智能广泛取代的时候,不必再从事物理性生产的人将置身何处?在林正碌看来,这是全社会和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考问,而龙潭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一条古村新生的路径,还开辟了一条解决更普遍社会问题的通道。就地现代化,无论是村里人,还是城里人,都可以在龙潭实现真正的生命价值——在大数据中贡献独一无二的热爱和创造。

通过开展公益艺术教育,最大程度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当地的文化活力,在自由和创造的氛围中实现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并为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奠定基础。看似“离经叛道”的林正碌,走的竟然是一条完全契合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的通衢大道!你会惊觉,原来能够得到官方认证的林正碌,真的一点都不另类!

他所做的一切都让人相信:艺术不是天赋差异带来的特权,发展也不是地缘优势带来的特权,有了热爱和创造,无论是苦厄中的生命,还是没落中的古村,每一朵野百合都能拥有春天!而褪去光环的林正碌,只是一个努力让世界变得平等的普通人。

猜你喜欢

龙潭古村
《古村小巷》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龙潭画影
文化,让古村焕发新活力
古村新韵 别样“台味”
醉美西龙潭
九龙潭的龙
九龙潭的险
古村——大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