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里程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进程研究
2019-12-27汪希罗英毛莉姝
汪希 罗英 毛莉姝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三大里程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从本国实际出发进行的伟大创造,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总结实践经验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演进史,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现代化的历史。近百年来,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取得了伟大的理论与实践成就。在这两次历史性飞跃中,发生了一些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即“里程碑”。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這是在党的重要文献中首次提出“三大里程碑”这一重要命题。“三大里程碑”作为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开启、辉煌发展和历史飞跃这一伟大的发展进程之中。从“三大里程碑”的角度解读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对新时代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梳理与内涵解读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国共产党党史学科的高频词汇。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党和国家主流文化的关键词汇,更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常讲常用的重要词汇。
何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此,学界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据可以查到的文献资料而言,截止2019年3月1日,以中国知网的期刊论文为例,篇名中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章有9448篇,篇名中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或含义、涵义、意蕴”的文章有184篇。其中,学者惠吾和蓓蓓较早地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初步解读。而以读秀网的书籍为例,书名中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书籍有847种。其中,学者李吉和何世彪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端》一书中较早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行了解读;学者杨奎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较早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界定等。综观这些论文和报刊书籍,可以说这1万多种研究成果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进行了解读和阐释。学者们基于不同的侧重点和学科背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解读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凝聚共识。
在整理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正式提出的历史场景来解读,从而回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来意义上。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毛泽东于1938年10月12日至14日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人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要了解国情,加强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从而开展两条战线斗争。在强调学习历史遗产时,毛泽东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他还强调“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而得以实现。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已经明确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和伟大任务。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中国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探索正是在解答不同阶段“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前推进的。其中,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三大里程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探索历程中三个具有标志性的重要历史关节点。
二、建立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开启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刻起,就明确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当作自己的指导思想。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确保了我们党始终坚强有力、勇担使命、砥砺前行,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就理论创新的角度而言,建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有了强大的力量主体,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有了可能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开启。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关键的力量主体就是中国共产党。十月革命后,早期的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人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随后又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下不断推进,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接受了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和条件,创造性地运用和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其中,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这一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发展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随后,我们党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不仅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而且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可以说,没有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和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理论和实践成就的。
建立中国共产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正如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同步的。”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刻起,就有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在解答“中国问题”中,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也要求共产党人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深谙时代问题,善于捕捉人民群众的时代呼声,在解答时代课题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此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还善于同无政府主义、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各种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进行鲜明而坚决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致力于对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三、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辉煌发展
1949年10月1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起,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时代课题也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崭新任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探索提供了重要基础。可以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探索的辉煌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课题和实践指向。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时代课题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着重要回答的课题是“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有机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砥砺前行,完成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面临的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就要紧紧围绕实现国强民富的历史使命进行探索。那么,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现代化事业,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幸福,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正是对这些时代课题的创造性回答,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实际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由衰落走向强盛的伟大转折,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探索的内容指向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和国家现代化目标迈进,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长期执政的党”。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使命的变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探索的内容指向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就面临着领导全国人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提升党搞经济建设和治理国家的本领、应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威胁、封锁和打压,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就要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出现的这些困难,用生动的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推动实践的变革,从而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四、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飞跃
弹指一挥间,肇始于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法宝。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它不仅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轮从“富起来”的内河驶入了“强起来"的远海,也在其翻卷的每一朵浪花里标刻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业从成功开启、辉煌发展再到崭新飞跃的不息腾跃。正因为如此,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为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的第三大里程碑。
改革开放40年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要的时代课题,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从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党的理论创新的各阶段是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辩证关系。其中,1978~1992年,在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发展阶段、发展步骤等,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1992~2002年,在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下,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目标、策略等,继续把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地推向21世纪。2002~2012年,在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破解了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公平等问题,继续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时代特点、人民大众相结合,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改革任务、历史使命、战略安排和实践方略等重大问题,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地扩大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塑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了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理论指南,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整体性视野看,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国际关系理论、执政党建设理论等方面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格,拓展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实践路径,为党和人民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征程提供了基本遵循。40年的改革开放浪潮,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党的理论创新反映着历史发展和理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就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探索来讲,在概念表述上呈现着与时俱进的多个理论创新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但就其思想实质来讲,这些理论成果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五、结语
回顾我们党近百年发展历程中“三个里程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探索,可以发现我们党是一个具有历史使命和担当的政党,是善于把握重大历史关节点进而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探索的党。一个又一个里程碑的开创,标刻着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贡献;一次又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探索,表征了中国共产党人勇敢而又自信地推动理论创新的辉煌征程。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完成历史使命的理论指南,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这是回首和仰望三大里程碑得出的重要启示。
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新思想来指引。毛泽东强调:“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探索,在生动的治国理政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全党全国人民“知所趋赴”,从而为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思想理论支撑。到那时,必将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探索征程中又一个新的里程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会迎来又一次新的历史性飞跃。
新时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做好思想舆论层面的艰巨斗争,要敢于向错误的社会思潮“亮剑”,最关键的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一虚假的、错误的社会思潮。近些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重新评价"和“还原历史”为旗号,攻击、否定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史,质疑、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合法性,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具体来说,就是试图用错误的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取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它的蔓延在一些思想阵地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对此,要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筑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根基。
具体来讲,一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二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以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切入点,实现各民族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实现民族的和谐、团结;三是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为指导,弘扬爱国主义,反对分裂主义,实现国家的强大统一;四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破除文化虚无主义,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坚定文化自信。总之,通过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构筑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屏障,从而在新时代更好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
(责任编辑 肖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