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现代化内涵与时代走向

2019-12-27迟成勇

邓小平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步走发展战略

迟成勇

[关键词]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来源于民间和儒家思想。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重提毛泽东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借用“小康社会”来表达“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是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光辉典范,具有丰富的现代化内涵和特定的时代走向。分析、阐释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内涵与时代走向,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的谈话中首次提出“小康”概念:“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4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又指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又谈道:“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1985年3月,邓小平还谈道:“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又谈道:“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小康”“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小康的中国”“小康社会”等概念频繁出现在邓小平的多次讲话中。小康的提法强调中国搞的不是西方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康社会是用来表达“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大雅篇》)意即人民劳累困苦,希望过安逸的生活。“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建构的一种社会理想,也表达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国儒家经典文献《礼记·礼运》篇记载着“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表达儒家思想中的两种社会形态。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与‘大同’理想不同,‘小康’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强有力的传统:富民思想、有恒产者有恒心、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贩者有其摊等等。”在文化上,儒家小康社会内含着“民为邦本”“仁者爱人”“惟德是辅”“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的理念,彰显着浓厚的古代人文主义气息。中国古代思想家描述的小康社会虽然不是很富裕,但人们温饱有余、生活殷实,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如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及“康乾盛世”等皆谓“小康盛世”。可见,相对于“大同社会"的理想性,“小康社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既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也是以世界现代化进程为参照的。小康社会的提出,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它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族形式,充分彰显了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所具有的民族性与传统性、世界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特质,民族性与传统性是其价值根基,世界性与时代性是其现代气质。借用中国传统的“小康社会”来表达“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有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要凸显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二是便于得到中国老百姓的认同和支持;三是表达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四是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光辉典范。

二、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是对毛泽东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的继承与发展

现代化这一概念虽然源于西方,但东西方发展模式是多元化的。有学者指出,目前全球的现代化模式主要有四类: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二是以苏联、东欧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三是以拉美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四是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东南亚新型工业国家的现代化。事实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都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不能照搬、照套他国模式,要建构一种体现民族性与世界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现代化模式。

(一)毛泽东提出“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不可阻挡的潮流,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指出,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党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和世界现代化潮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多次强调要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1953年,党正式提出在过渡时期以“一化三改”为主要内容的总路线,第一次明确表达了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使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即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与1954年的提法相比,把“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改为“科学文化现代化”。1964年,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全国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重申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到1980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是至20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与1960年的提法相比,把“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至此“四个现代化”的提法已经完整明确。但遗憾的是,由于主观上的失误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一战略目标没有实现。

(二)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小康社会这一“中国式的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早在“文革”结束邓小平复出后,他就在多次讲话中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1978年5月,他在会见外宾时谈道:“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清醒地看到这是一件艰巨的事情,但是是能够做到的”,“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可能的”。这些话表达了他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信心。1978年9月,邓小平在听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指出:“从现在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实现毛泽东同志提出、周恩来同志宣布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979年3月,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并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用“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置换“四个现代化”概念。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用“小康之家”“小康社会”来表达“中国式的现代化”。

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继承与发展。首先,在目标上,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而不是终极目标。其次,在时间上,到20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不切实际的,需要制定更为可行的目标。最后,在内涵上,小康社会不是仅仅停留在实现经济增长上,而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等多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核心内涵就是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即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的逐步攀升。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他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放在核心地位,使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感召力。同时,“小康社会不仅指国内社会发展,还包括‘对人类的贡献更大一些’,在增加国内经济收入的同时,增加对外援助,增强世界和平力量”。

总之,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与毛泽东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振兴中华民族、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设计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步骤和行动方案。

三、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内涵

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以社會主义为制度前提,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机制,以经济建设为逻辑起点,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到党的十七大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小康社会具有全面而丰富的现代化内涵。

(一)在经济层面,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

邓小平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最大本质,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指出:“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之上的,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则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在经济运行机制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共性也有显著的不同,其中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共同富裕与两极分化。具体而言,小康社会姓“社”而不姓“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因而其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是共同富裕。所谓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同时富裕”,也不等于“同等富裕”,而是一个有先有后、有着合理差距的富裕。有研究者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走向富民强国之路,这是小康社会的基本精神。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邓小平思考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中心问题。”小康社会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都表明,共同富裕是其价值诉求。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终极价值目标。他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实现四个现代化,或者说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其最初的愿望就是要消灭贫穷,让全体人民过上富裕生活。邓小平在界定社会主义本质时,既吸取了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又结合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运用了“否定法”或“排除法”,指出“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其结果在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双重维度上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即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邓小平指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中国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大力推进减贫事业,让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快步前进。”简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总之,共同富裕是小康社会的内在属性。

(二)在政治层面,小康社会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社会

从政治层面审视,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首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建立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邓小平指出:“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会有“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特别强调要坚持共产党领导,指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制度保证。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而“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叫人民民主专政。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条不低于其他三条”。在指导思想层面,邓小平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并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简言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确保小康社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政治保障。

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在政治实践上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邓小平指出,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不能搬用他们的三权鼎立,不能搬用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而要搞社会主义民主”。毋容置疑,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固然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由本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及现实国情所决定的,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必须聚焦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上来。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他还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与西方现代化相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民主政治制度方面将会更加成熟,“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总之,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将会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小康社会的特有属性。

(三)在文化层面,小康社会是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人民群众既是小康社会的主体,也是现代化的主体。发展现代化的教育,培养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这是邓小平在“文革”结束后复出的第一要事。1977年9月19日,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对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人才培養目标指明了方向。与片面强调物的现代化、技术的现代化而导致的“单向度的人”的西方现代化相比较,邓小平小康社会则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强调物的现代化、技术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三者有机结合。其中,人的现代化则内含思想观念现代化、素质现代化、能力现代化、行为方式现代化及社会关系现代化等。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曾指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如果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那就不是真正意义的现代化。由此可见,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和核心内容。

历史实践证明,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须通过发展现代化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的关联。为此,邓小平强调要把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战略地位,主张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早在1977年8月8日,他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要恢复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增长学生的知识和志气,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邓小平提出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他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邓小平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坚持既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又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坚持既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又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世界,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们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总之,小康社会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是小康社会的内在属性。

(四)在社会层面,小康社会是和谐有序且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和和美美。要顺利建立小康社会,既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稳定是和谐的前提条件,没有稳定也就没有和谐。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邓小平还强调,中国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事实证明,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邓小平指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6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联邦德国、巴西等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地区的荣氏亲属和内地的荣氏亲属时讲话指出:“有了本世纪末的基础,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将更加强大,对世界和平就更加有利。”后来邓小平又谈道:“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在本世纪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建设一个小康社会,这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将是一个重要贡献。”简言之,小康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和谐社会,也是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社会。

进入21世纪,小康社会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内涵更加丰富,目标要求也大大提升。200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因而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为了进一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设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即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普遍安全的世界”“共同繁荣的世界”“开放包容的世界”“清洁美丽的世界”。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鲜明地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简言之,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在生态层面,小康社会是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小康社会的建立和发展不仅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諧,还要打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众所周知,西方现代化是一种原发式的现代化,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引发的人与自然的对立紧张和生态危机构成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威胁。加拿大哲学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本·阿格尔指出:“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来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也就是说,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表现形式已经从经济领域转向生态领域,亦即从经济危机转向生态危机。小康社会作为一种后发式的现代化,我们要自觉汲取西方现代化“先发展、后治理”的教训,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紧张状态,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康社会作为一种“中国式的现代化”,就要秉持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把改造自然与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统一起来,着力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小康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意味着我们超越西方现代化“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径,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同步推进。总之,小康社会不仅体现为社会和谐有序,还要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社会。

邓小平虽然没有系统地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论述,但在其多次讲话中包含着生态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思想:一是治理污染要从源头做起。针对广西桂林漓江污染严重的情况,邓小平于1978年10月9日作出重要批示:“桂林漓江的水污染得很厉害,要下决心把它治理好。造成水污染的工厂要关掉。”二是环境保护要制度化和法律化。早在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讲话中就明确提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等。”这些论述体现了邓小平对环境治理制度化和法律化的高度重视。三是防止污染、优化环境要从植树造林做起。1982年11月,邓小平在全军植树造林总结经验表彰大会上作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的题词。1983年植树节,邓小平又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植树造林对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乃至美化环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四是要加强旅游风景区的绿化工作。1983年2月,邓小平在视察苏州、杭州等地时明确指示要搞好旅游景区的绿化。他指出:“苏州作为风景旅游城市,一定要重视绿化工作。”“杭州的绿化不错,给美丽的西湖风景添了色。”邓小平关于生态治理和保护环境的论述对于推进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之后,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相继强调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简言之,小康社会是一个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是小康社会的价值诉求。

四、小康社会的时代走向

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固然是一个美好社会,但中国现代化建设不能停留在小康社会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必然会不断向前拓展与不断提升。“小康与现代化,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不能割裂开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体化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初步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二个阶段性目标,也就是说,小康社会只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它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必经阶段。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审时度势,从国情和世情出发,对毛泽东提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进行了继承、发展和完善,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建立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第三步在21世纪中叶即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三步走”发展战略看,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走向,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从20世纪末“建立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期间经历了一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历史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适时地对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作了丰富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阶段,从二0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时间的变化,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二是目标的变化,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内涵的变化,即从“富强、民主、文明”,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再到党的十九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其中,“和谐”凸显了社会现代化,“美丽”彰显了生态文明现代化。由此可见,小康社会的内涵在40年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时代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现代化”是小康社会的内在特质和固有属性,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昭示了小康社会的时代走向,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责任编辑 肖雪莲)

猜你喜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步走发展战略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创新“三步走”令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