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脱贫攻坚中的导向作用
2019-12-27胡永利
胡永利
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的关键时刻,充分发挥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导向作用,传播党的声音,加强教育引导,凝聚强大动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是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教育引导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既要重视强化社会合力,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更要牢牢抓住“精神扶贫”这个关键点,强化党的富民政策、法律法规、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艰苦创业精神宣传教育,从根本上转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消除“等靠要”“懒散慢”思想,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提振“精气神”。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就要始终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坚持精神引领、志智双扶,帮助群众强志气、树信心、提能力,加速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强化党员干部担当作为。脱贫攻坚,党建为先。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特别是要发挥好农村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把加强基层党建作為破解脱贫攻坚难题的“金钥匙”,作为推动脱贫攻坚深入的“原动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要持续加强基层扶贫干部特别是第一书记队伍建设,让政治坚定、奋发有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鼓励,让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提高扶贫干部队伍整体战斗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强化责任担当,就要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零距离”服务群众中,以心系基层的情怀、情系百姓的境界,聚精会神抓好扶贫工作,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营造脱贫攻坚浓厚氛围。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同步小康社会目标,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广泛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增强群众脱贫意识,提高群众脱贫自信。通过户外广告牌、电子显示屏、条幅标语、宣传栏、广播及建立文化墙、设立宣传牌、送戏下乡等载体开展扶贫政策宣展,全方位、多形式、立体化开展脱贫攻坚宣传,全面激发贫困群众要脱贫求脱贫的热情。通过创作精准扶贫优惠政策短视频、精准扶贫原创文学微作品、精准脱贫典型人物微故事等形式,用镜头记录脱贫故事,用笔端锁定感人瞬间,帮助贫困群众了解扶贫政策、掌握脱贫技术、提高劳动技能,进一步坚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积极营造人人想脱贫、谋脱贫、帮脱贫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脱贫光荣”的良好社会风貌。
坚持目标导向凝聚强大动力
用乡风文明来推动。打造文明乡风,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抓手。摆脱贫困,不仅要把物质短板补起来,更要把精神短板补上去,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针对农村铺张浪费、炫富攀比、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封建迷信、赌博败家等陋习,进一步加大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建设力度,引导大家共同遵守新规、倡导新风。广泛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活动,逐步提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素质修养、行为操守,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为贫困群众注满“精气神”,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绘就一幅“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动人乡土画卷。
用榜样示范来带动。“喊破嗓子,不如树个好样子”。唤醒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斗志,就要深入挖掘致富奔小康的鲜活典型和生动事例,传播脱贫好声音,激发群众首创精神和主人翁意识。广泛宣传脱贫致富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讲述老百姓看得见、学得来、做得到的身边故事,让成功典型现身说法,教育群众、开导群众、激励群众,努力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生动景象,让贫困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益,增强脱贫信心,增长脱贫智慧。大力宣传和推广脱贫攻坚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路子,通过宣传脱贫典型事迹、表彰脱贫先进人物的方式,用身边典型引领、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形成“先富带后富、后富学先富、大家齐致富”的良好效应。
用美好愿景来牵动。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夙愿。“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贯通了历史、现实和未来,承载着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和共同向往。全面小康社会这个人类自古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正在神州大地上一步步变为现实,生动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贫困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生活不是梦”。这一美好愿景,既有憧憬有超越,又看得见摸得着,更能激励牵动贫困群众为梦想拼搏、为幸福奋斗。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