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奏响黑土地的文化强音

2019-12-27许乐任红禧

奋斗 2019年24期
关键词:龙江黑龙江省文化

许乐 任红禧

2019年11月10日到11月24日,自哈尔滨出发,一路南下,北京、广州、上海,行程数千公里,三个城市,三场推介会,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构造了一个以冰雪文化辐射热门宣推城市的立体“铁三角”。而这背后的潜在深意,是多方共同努力构建宣推体系成效的初显——从北到南,一场龙江文化的传播热潮呼之欲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黑龙江省文化事业薪火相传、蓬勃发展,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做出了特殊贡献。

形成艺术创作“小高原”

1963年的盛夏,尽管室外酷热难耐、室内也如同蒸笼,但哈尔滨京剧团的演员们都在专心致志地排演现代京剧《革命自有后来人》。

时任京剧团副团长的云燕铭,尽管在全国京剧界已是耀眼的名角,但对扮演“李铁梅”这一角色,依然全心投入、一丝不苟。对她而言,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体验,并查阅了大量资料,云燕铭终于摸索出扮演“李铁梅”的要领——利用自己在旦角上全能型的优势,根据特定场景、角色情绪的变化,将青衣、花旦、武旦等不同表演形式糅进角色之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革命自有后来人》大放异彩,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后对其给予高度评价。此后,《革命自有后来人》不但被文化部评为全国京剧团体学习剧目之一,还灌制了唱片、出版了剧本单行本。云燕铭因此成为中国京剧界的“李铁梅第一人”,并为后来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提供了借鉴。

上下求索、推陈出新,云燕铭的艺术创作经历,正是黑龙江省建设文化高地的一个缩影。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70年间,黑龙江省文化事业展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新中国成立初期,黑龙江省文化事业坚持贯彻“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文化艺术生产喜获丰收;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省委、省政府提出“繁荣黑土文化,造就北疆劲旅”的大政方针,使文化精品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进入21世纪,黑龙江省先后有近50台大中小型剧(节)目晋京演出,并参加全国大型艺术比赛,被专家学者和新闻界誉为“戏剧舞台的黑龙江现象”和“戏剧大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紧扣龙江全面振兴发展主题,创排了一批具有龙江特色的优秀作品,先后推出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重点剧目60部,有27部剧目和一批美术、舞蹈、杂技项目获得国家级奖项,54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其中,龙江剧《鲜儿》、舞蹈诗剧《鹤鸣湖》、音乐剧《嘎丽娅》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京剧《月照塞北》获第十四届全国文华奖,《大湿地》《海伦往事》等3部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龙江剧《松江魂》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新编历史剧《奇女无容》入围第八届中国京剧节展演,拉场戏《海伦往事》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剧目名录,冰上杂技《冰雪梦飞扬》参加了2017年央视春晚演出,《四季畅爽·龙江冰秀》被评为第三届中国杂技艺术节优秀展演剧目……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生动局面。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历经70年的艰苦奋斗,黑龙江省这片曾经的“艺术荒漠”已蔚然成林,“创艺术精品、讲龙江故事、闯演艺新路”的良好氛围,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吹响文化产品“集结号”

随着黑龙江省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大美龙江”每年都吸引数以几十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有着“冰城”美誉的哈尔滨市也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了国际冰雕和雪雕大赛。

每年的数九寒冬时节,都是孔祥音一年当中最忙的阶段。在这位哈尔滨土生土长的冰雕艺术家眼里,气温持续探底的天气预报就是一份大自然的“邀请函”。只要到了可以江中取冰的时候,孔祥音便会与同好一起挥舞冰铲,在晶莹剔透的冰块上挥洒自己的想象力。

浸淫此行多年,参加了数不清的比赛,孔祥音先后获得全国专业组冰雕比赛金奖、国际现代设计类一等奖等诸多大奖。对此,他倍感自豪:“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冰雪乐园之一,我有责任和义务借助冰雪艺术的舞台,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黑龙江省。”

把历史的时钟拨回到70年前,此情此景是当时的人们所不敢想象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黑龙江省的文化产品生产和全国一样,都是“国办国养”,严格意义上的文化市场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的时代背景下,黑土地上的商机层出不穷。短短几年间,一个把文化产品作为商品交换场所的“文化市场”就初具规模,极大地满足了黑龙江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1991年年底,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颁布《黑龙江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标志着文化市场管理被纳入法制化轨道。在“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指导下,全省文化市场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进程不断加快。黑龙江省文化市场的管理模式被全国同行譽为“黑龙江模式”。

2016年以来,黑龙江省文化产品的供给主体不断壮大,借助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累计开工建设文化产业重点项目131个,完成投资近150亿元,一批大型文化产品生产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其中,哈尔滨融创乐园建成全球最大的室内滑雪场、亚洲最大的室内滑冰场、东北地区最大的室外主题乐园;哈尔滨西城红场建成了10万平方米当代艺术创展中心和服装设计工作室、设计师品牌店和艺术衍生品店,连续举办七届国际时装周,成为中国服装新锐时尚发布基地……

在此基础上,依托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优质人文资源和独特的区位条件优势,黑龙江省的文化产品体系也日趋完善,逐渐开发形成了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冰雕雪雕、雪乡冰雪景观、亚布力滑雪场等为代表的冰雪文化旅游产品,以哈尔滨麦秸画、渤海靺鞨绣、克东满绣等为代表的非遗产品,以伊春北沉香木艺品、绥棱黑陶制品等为代表的工艺美术产品,以联宇钢琴、艺飞提琴等为代表的演艺用品,以俄罗斯油画、北大荒版画等为代表的艺术品,推动黑龙江省特色文化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健全。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排头兵”

“这些画,画的就是庄稼院——放羊的、开拖拉机的、割高粱的……都是俺身边的人和事儿!”5年前,看到自己的画作在“黑龙江省2014年农民文化节获奖作品巡展”中展出,69岁的农民刘海山笑逐颜开。

对黑龙江人来说,能有今天如此“闲情雅致”的生活,既得益于经济水平的提高,更得益于黑龙江省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坚持不懈的发展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不断加大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力度,陆续建设了县级以上电影院400多个、剧场50个、图书馆97个、博物院41个……应该说,尽管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但黑龙江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却一直在路上,从未掉队。

对黑龙江省的文化事业而言,2014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富裕起来的城乡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盼头”。为了回应群众的需求与期待,黑龙江省的文化惠民工作也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前进。

2014年8月至9月间,黑龙江省首次将每年由上而下的“送文化下乡”活动改为让农民自己“搭台唱戏”。在持续两个月的时间里,黑土地上的农民自己唱主角,进行舞台文艺、美术、书法等多项文化活动,广袤的田野中飞出欢乐的歌。

也正是在这一年,黑龙江省举办首届全省农民文化节,近万名选手登台献艺,近百万人次的观众为村里的“文化人”点赞;在“黑土金秋”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全省巡演活动中,近千名演职人员历时2个月,行程万余公里,在全省各地演出近百场;“高雅艺术进校园”“城市之光”“金色田野”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让2600多万人次城乡群众不出远门、不用花钱就能享受高雅艺术。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各地的文化品牌创建活动也异彩纷呈。齐齐哈尔市的“鹤城百姓文化季”、牡丹江市的“舞动全城”、佳木斯市的“百团大赛”、大庆市的“激情之夏”等区域性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了盛况空前的辐射效应。齐齐哈尔市的合唱、佳木斯市的健身舞、鸡西市的版画等群众性文化品牌,成为叫响省内乃至影响全国的知名文化符号。

活动形式在不断丰富,文化设施也不能让百姓“望洋兴叹”。2014年以来,全省各地整合文化事业、美丽乡村建设等资金35.7亿元,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目前,全省共建成各类博物馆232个、图书馆109个、文化馆148个,为3616个行政村配套建设了文体活动广场,并配置了文化活动设备。高标准的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双鸭山文广大厦、五大连池国际文体交流中心相继建成使用。创造性地开展了“边疆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在全省边境乡村建成数字服务点1752个,实现了全省边疆数字文化服务全覆盖……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黑龙江人的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张张免费门票,让高雅藝术融进百姓生活;一间间农家书屋,让农民“放下锄头拿起书,不打麻将学知识”;一台台群众性文艺演出,点燃了城乡大地的文化热情。在新时代,黑龙江省文化事业正以优美的姿态,谱写着属于这片黑土地的新乐章!

猜你喜欢

龙江黑龙江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龙江少年爱冰
龙江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谁远谁近?
图读龙江经济
龙江大美湿地组画——罗恒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