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开放探究课堂回收科学资源
2019-12-27许悦雪
许悦雪
摘 要:在新基础教育的探究学习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维已经逐步改变了常规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敢于放手、舍得放手,还时间、还空间、还工具、还提问权、还评议权于学生,让课堂教学打破原有的时空运行配置,开放课堂,重心下移,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更完美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科学教学;新基础;开放课堂;科学资源;教学目标;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35-0080-02
科學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核心课程,科学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新基础教育下的开发探究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一、时空效能还学生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提到:“还时间”,每节课至少有1/3,最好能达到2/3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包括思考、操作、练习、讨论等,即使是一问一答的方式,也要求教师尽可能扩大提问面。而在“还空间”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按需要增加学生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或者情景表演、师生一问一答等多种活动或组织方式,还给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课堂条件。
小学科学课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探究环节通常要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由教师指导、组织学生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科学知识,达成教学目标。然而,往往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效率和收获不容乐观,先不说不同的4人小组之间的活动速度有的快有的慢,单独一个小组的4个同学,虽然人人参与,生生互动,大家都在讨论,但往往一组里只有一两个学生真正动手参与其中,其他学生只是旁观者,既不参与也不思考。虽然看似把时间还给学生,看似放手让学生亲历实验探究,但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还时间、有效的还时间、高效的还时间。因此,要让仅有的40分钟课堂更高效,切切实实重心下移,能够回收到有效的教学资源,能够推动课堂环节前进,让学生自主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验动手前,也就是“放手”前,教师必须要和学生讲清楚实验要求、目的、注意事项,让学生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生成的资源中解读出有效、真实、具体的状态,从而及时做出调整。只有有方向、有组织、有关注地放手,才能让学生更高效、更全面、更自主地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而这样的放手才有意义。
二、内化“工具”活起来
学生掌握的学习“工具”,并不是在活动中使用的工具,而是通过亲历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新基础理念教学,特别注意在内容和方法结合上,通过“长程两段”式设计,教会学生掌握结构、运用结构,让学生多次运用某种类似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再遇到类似的学习内容就能够调动相应的学习经验。
例如,在教学“解剖花”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可设计一个认识不完全花的环节,依次展示各种花的图片。第一种是黄瓜花,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看看缺少什么。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利用投影仪显示缺少雄蕊和雌蕊。第二种是柳树花,经过观察,有的学生说缺少花瓣,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在犹豫,教师利用PPT显示缺少花瓣。第三种花是郁金香,几乎全班学生脱口而出:缺少萼片。简短的师生互动,从学生那里回收的资源已经达到了教学要求,这样学习“工具”学生就掌握了。再比如,在探究无法直接看见的种子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时候,学生学习到了可以用解剖种子的方法进行观察。当研究花的内部结构时,学生很快就提出采用解剖的方法,并且还七嘴八舌地说出解剖的注意事项,积极主动地将解剖种子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解剖花的操作上。从探究活动中不仅可以看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动手能力,还可以得到教学反馈。这次探究活动收获最大的就是节省了课堂时间。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教师可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亲历实验、动手感受的机会。这样的教学环环紧扣,承上启下,不仅纵向贯穿了整本教材,还横跨了不同年级的知识建构,形成了知识结构网络体系。
三、小评议,大资源
新基础教育理念特别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状态、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生成,并呈现出“有生命力”的课堂。新基础教育一改常规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价值。其中还“评议权”,包括自评和互评,还包括发表感受、提意见、表扬和建议,而这些评价和反馈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推进完成的。在以往的常规探究课堂上,教师通常会邀请一两组实验成功的小组进行汇报,由学生简单讲述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得出本实验的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每个小组都能够得到相同或相似的实验结论,带着问题的小组始终无法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在新基础教育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可以大胆放手,将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让课堂跟随学生的脚步前行,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活”起来。
课堂上,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我觉得……”“我的看法是……”不绝于耳。学生不但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还养成了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并结合其他同学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发言过程中,经常会有其他同学说“我补充……”“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们小组的实验结论和他们不同,我们是这样……”这不仅说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研究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还说明学生在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并和自己的思维发生碰撞,产生新的认知。而这些认知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获得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比常规教学效果更好,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为学生有根据地评价他人、提意见或建议做铺垫。
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挖掘和探索,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和相互学习的优秀品质。
四、学生提问,学生答
表达是用口头、书面语言等形式把思想、感情等表达出来,而交流则是彼此间把自己的思想等传递给对方,是信息互换的过程。
还提问权是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各种类型的问题,包括质疑,提出和教师、同学或者教材不同的观点。在新基础教育的课堂上,教师会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思考和解决方式,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例如,在学习“电磁铁”这一知识内容后,学生制作的电磁铁在圈数、缠绕方式等很多方面都不一样。为此,教师可将学生的作品同时展示出来,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从中发现问题。这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提出“都是电磁铁,为什么通电后吸引铁钉的数量会有所不同”这一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是这节课要探究的核心内容。由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猜测,由学生质疑,最后一起研究验证,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自己的课堂。把“提问权”还给学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提问题看作是自己的特權,而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提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捕捉学生的学习资源,了解学生的认知层面,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思路。
总之,新基础教育是生命与实践相融合的教育生命体。在实际教学中,新基础教育理念提倡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互动点评等多项互动。叶澜指出,在教学开放方面,教师要依次突破自己的“信仰关”——要不要放;“心理关”——能不能放;“能力关”—— 敢不敢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低估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能,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让我们静待花开,期待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和美共生。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李霞.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3]石静.重视科学实验课教学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探析[J].成才之路,2016(34).
[4]王丽会.小学科学创新实践与反思[D].广西师范大学,2016.
[5]耿晨曦.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6]李水霞.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