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探讨

2019-12-27马心才

成才之路 2019年35期
关键词:创新精神培养策略数学教学

马心才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发挥自身的引导促进作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教学反馈,善于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35-0040-02

初中时期是学生思维活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引导,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针对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教学展开探讨,通过案例的形式探寻有效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师会采取题海战术,以期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可能会产生厌倦的心理,进而对数学产生厌学情绪,这不利于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只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无论在试题怎样变化的情况下,都能抓住正确的思考方向,找到解题的关键,顺利解决问题。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切入,理解和探寻解题关键,需要通过发散的思维找到解题思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拓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具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1.教师要发挥引导促进作用

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数学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培养思维能力的意识。其次,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了解到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切入,应该怎样进行思考,以及不同的思考方式会带来怎样不同的学习效果等。让学生通过对自身不同思考方式的對比,认识到思维习惯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应用到生活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每种不同的解题方式都代表着一种思维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不同的解题方式的讲解,让学生的思维越发活跃、开阔。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解题方式来进行总结。而这种总结,就是一种思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习,能增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与发散性。

2.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培养思维习惯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且乐于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引起学生对思维方式的重视,激发学生对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兴趣,进而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思维习惯对学习的重要影响,并乐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例如,解方程组x+y=5和x·y=6时,解决此类题通常是运用代入法。但是,该方程组的特点是已知两数的和与积,这与以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的系数为1)x2-(x1+x2)x+x1·x2=0很容易联系在一起,这时可得解法:把方程组中的x和y看作一元二次方程Z2-5Z+6=0的两个根,解得Z1=2,Z2=3。这样,就可以轻松地获得方程组的解。

3.注重教学反馈

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通过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反馈,教师可以从两方面获得。一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方式,二是学生对思维方式的应用。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习题练习中进行思维方式的讲解,从而判断学生的思维方式。例如,让学生比较分数4/5和4/7的大小时,利用顺向思维解此题,通常是先通分,然后比较分子的大小。但为了拓展思维,可以采取其他思维方式,如先通“分子”,再运用“两个正数同分子,分母大的反而小”这一规则来判断分数的大小。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让学生讲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检验学生对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掌握程度,以便后期学习计划的调整和教学的跟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课后交流来检测学生的思维习惯养成情况。在课后,教师可以以一种轻松愉快的交流方式与学生进行思维习惯培养的探讨,让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表达其自身对思维习惯培养的看法,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哪些方面运用了某种思维方式,以及这种思维方式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变化等。通过这样的交流,一方面,学生能进一步明确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来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善于提出疑问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采取提出疑问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为了将x4+6x2+8,(a+b)2-4(a+b)+3和x2-3xy+2y2进行因式分解,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y2+6y+8与x4+6x2+8的因式分解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2)y2+6y+8是y的二次三项式,那么x4+6x2+8是谁的二次三项式?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与常数项分别是什么?3)若将x2-3xy+2y2分解因式,它是谁的二次三项式,是否有两种看问题的方法?请指出每种看法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领,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多样性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意味着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思维的拓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可以从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机会做起。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证明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概念知识的理解。教师教学证明题时,可以在正式讲解前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先了解题目,然后运用学过的知识点进行问题的推理,从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思考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而学生的看法代表了他的思考方式。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看法进行分析,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肯定学生的思路,再进行深入的分析,也可以找到学生的疏忽之处,从思考的正确方向切入进行讲解。讲解完毕后,教师再进行一定的总结,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解题思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的意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要促使学生将良好的思维习惯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俊明.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语数外学习,2017(07).

[2]陈宜敏.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探讨[J].成才之路,2019(09).

[3]刘佳.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好学生的思维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1).

[4]贾怀明.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

[5]卢小红.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吴健.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创新精神培养策略数学教学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