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2019-12-27阮平章
阮平章
高中语文教学一直承载着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任务,从来都是基础教育的活性元素。高中语文课程与生活、时代、社会、文化、历史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关注语文的人文性,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内涵的意义
1.促进学生文化品格的发展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感染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文化品格的形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2.增进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能够还原文本的背景,让学生在文本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古人的仁义之心,而且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传统文化是古人智慧和经验的浓缩,凝结了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对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挖掘,可以给学生全面、具体地展现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充分认识到古人的智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内涵的策略
1.立足主题,挖掘优秀文化思想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主题鲜明,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有机地融入到文本中,体现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立足主题,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感染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比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描写了作者在沙湖道遇雨的情景,作者并没有感到失落,而是体现出一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态度,在大雨中竹杖芒鞋行走本来就比较艰辛,而作者却悠闲、潇洒地走在雨中,并用“谁怕?”来激励自己,表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不畏磨难和艰辛,这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因此,作者用“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概括这种生活态度。其中体现了苏轼虽然遭受政治上的不如意,一贬再贬,但是仍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态度,从容、镇定地面对人生。即使晚年苏轼被贬海南岛,仍然体现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心境。通过对苏轼诗词中文化思想的挖掘,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蕴含的情感,感受苏轼旷达的胸怀,体验作者的抱负,在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思想的同时,促进学生文化品格的形成。
2.解析文本,挖掘中华传统文化
高中語文教材中那些具有浓浓传统文化气息的文本,是古人思想的体现、智慧的结晶。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从文本中的文本信息入手,引导学生从思维方式上探究文本中的传统文化,以便挖掘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将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质给学生完整的展现。以韩愈的《师说》为例,这是一篇议论文,全文开篇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点明主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文本中的疑问,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等语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古代拜师求学的基本原则,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理解文言文内容,掌握实词、虚词用法的前提下,形成谦虚好学、尊敬教师的优秀传统品质。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挖掘文本中尊师重道的优秀传统文化,并让学生思考,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从师求学的传统也淡漠了,其主要原因很多是“耻学于师”,那么,大家仔细地阅读文本,看看韩愈是从哪些方面来反驳和论证的?学生进行阅读、思考,互相之间进行交流与互动,很快得出结论:“小学而大遗”“圣益圣,愚益愚”“师道之不复”等,这样,学生既能够深入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又能感受韩愈所推崇的求学精神,深深理解不耻下问、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
3.拓展联想,挖掘传统文化情怀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一些经典作品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寄托作者的情感,表达出作者的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主动积极地探究文本中的古人情怀,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到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让学生熟读课文的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拓展《文心雕龙》的知识,让学生理解“人秉七情,应物而动”。在一些经典的文本中,一些语句看似在对景物描写,却常常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蕴含着浓浓的传统文化知识。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荷塘月色》中作者描绘的美景,诸如月色、荷塘等,让学生联想传统文化中的有关月色、荷塘的作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纷纷发表观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叶罗裙一色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等,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也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了解作者,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孟子曾说:“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在对高中语文教材中作品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作者及其经历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更有利于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感悟作者的真情实感和其流露出的思想。比如李清照的诗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就是作者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李清照的人生阶段进行梳理,对比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李清照前期生活比较安逸,感情细腻丰富,诗词主要体现作者闺中生活、游玩心得、自然风光、相思离别等内容,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深深地寄托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经历了靖康之变之后,词人颠沛流离,在作品中渗透了对旧时光的怀念、亲人的思念以及自己的孤独、苦闷等,就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通过对作者经历的梳理,可以让学生从时代背景,传统文化的角度思考诗词中的情感,理解作品的内涵。同时,教师也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名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挖掘和体会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民族文化精髓的熏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也能够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素质。
作者通联:福建福安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