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二,来两斤牛肉”,古人吃肉真的很随意吗

2019-12-27

新传奇 2019年50期
关键词:肉食狗肉羊肉

古代的肉食,体现了等级制度的差异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小二,来两斤牛肉”不过是小说家言。穿越“食”空,吃肉不易。古人对肉食的把控远比现今复杂得多,那么在古代哪些肉类食用率更广,哪些肉类又有食用限制呢?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出自《三字经》。六畜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劳力或助手,还是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礼记》认为:“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古代的肉食,体现了等级制度的差异和社会发展的水平。

在古代,马牛羊属于上三品。其中,马和牛属于重要的生产资料,理应受到尊敬,而古人又崇尚羊的“跪乳之恩”,因此受到重视。鸡狗猪是下三品。同样是古人驯化的家畜,鸡有司晨报晓之功,位列第四。《国语·越语》记载:“生丈夫,二壶酒,—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按照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很明显,狗的地位高于猪。

牲畜地位的不同,对应着社会等级的待遇也有差异。举行祭祀仪式时,天子专享牛羊猪组成的“太牢”套餐,诸侯和卿大夫只能享用羊猪组成的“少牢”。《国语·楚语下》明确提出:“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在古代,想随心所欲地吃肉,是犯禁的。

所以,“小二,来两斤牛肉”不过是小说家言。穿越“食”空,吃肉不易。古人对肉食的把控远比现今复杂得多,那么在古代哪些肉类食用率更广,哪些肉类又有食用限制呢?

马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

在古代,马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马不但是交通工具,也是组建骑兵的军事资源。早在先秦时期,国家建立了马政制度,促进马匹的发展壮大。据《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戒,班马政。”由此,马政得到了历代王朝的关注。

正因如此,不到危急关头,古人是不会食用马肉的。只有举办重大仪式时,才会杀马作为祭品,展示仪式的权威和庄重。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杀白马,与群臣共同用马血涂抹嘴唇,宣布“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誓言,史称“白马之盟”。由此可见,马在古代的重要地位。

农耕文明,牛的存在不可或缺

封建社会长期处于农耕文明,所以,牛的存在不可或缺。汉朝时,牛被列入禁屠名单。《汉律》规定:“不得屠杀少齿。”杀牛偿命的案例,屡见不鲜。历代都执行了这一制度,即便是生病和残疾的牛,也不能私自杀死,否则将被处以徒刑、留放、劳改或杖责的惩罚。南梁谢谖官居司徒右长史,因“坐杀牛于家”遭到告发,被贬为民。《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大吃牛肉的场景,不过是为了突出梁山好汉的造反精神,故意设计的文学细节。

牛在军事上也有突出的贡献。牛皮和牛筋是制作战靴、铠甲、束带、缰绳、马鞭、弓箭等武器的重要原材料,被列为军事物资,需要上交国家。否则,轻者打板子,重者判刑罚款。难怪元朝农业专家王祯在《农书》中说:“农为牛本,有功于世。”将牛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羊肉是餐桌的霸主

《说文解字》对美的解释是“美,甘也,从羊从大。”说明很早以前,羊就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了。另据《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性温,味甘,益气补虚。”羊肉味道鲜美,具有食疗的功效,受到古人的偏爱,也在情理之中。

南北时期的佛教典籍《洛阳伽蓝记》认为:“羊者是陆产之最。”在唐朝文人“羊羔美酒”的推动下,吃羊肉演变成一种餐饮时尚。到了宋朝,羊肉成为肉食主流。宋神宗时期的御厨每年消耗的羊肉约有43万斤,相当于每天要杀十多只羊,相较之下,猪肉只有区区4100斤。

到了宋真宗继位,每天宰羊的数量暴涨至350只。“御厨只用羊肉”甚至成为皇室谕令。鲜美的羊肉,长期占据着古代餐桌的霸主宝座。

鸡除了能吃,还能用

鸡不但能提供肉食,还能出产丰富的鸡蛋。早在新石器时期,古人就开始食用鸡肉了。

战国时期,国家设有“鸡人”,专司祭祀。不仅如此,当时还出现了专业的养鸡场。据《越绝书》记载:越国“娄门外鸡坡墟,故吴王所蓄鸡,使李保养之,去县二十里”。由此推断,当时的养鸡规模相当可观。

不论阴晴,雄鸡总能准时啼叫,这与它的生理结构有关。在雄鸡的大脑和小脑之间,存在着一个松果体,能够分泌对光线十分敏感的褪黑激素。每当晨曦初现,松果体就会停止分泌褪黑素,雄鸡就会苏醒,继而啼鸣报晓。

清朝陈洖子在《花镜》中,提出:“鸡有五德:首顶冠,文也;三足搏距,武也;见敌即斗,勇也;遇食呼群,仁也;守夜有时,信也。”这些品德是对鸡的高度评价。此外,十二生肖中,鸡也是唯一入选的禽类,足以说明鸡广受欢迎。

性价比不高的狗肉

俗话说:“挂羊头卖狗肉。”代表狗肉比羊肉便宜。据《本草纲目》记载:“田犬长喙善猎,吠犬短善守,食犬体肥供馔。”据此断言,古代有专供食用的比较肥的狗。《日华子本草》提出:狗肉“补胃气,壮阳,暖腰膝,补虚劳,益气力”。刘邦、郑板桥、李鸿章等人均喜食狗肉。

令人费解的是,狗肉并不是古代肉食的主流。从经济角度看,养狗的成本较高,而狗的出肉率又低于羊和豬,性价比不高。从社会角度看,狗不但能帮助主人放牧,还能与主人进行情感交流,故吃狗肉的人比较少。

餐桌上逆袭成功的猪肉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东坡被贬黄州。郁郁寡欢之余,他自创了“东坡肉”,香飘千古,引无数老饕折腰。这道菜的主料就是猪肉。在明朝之前,猪肉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明永乐年间,御膳菜单中,有猪肉六斤、羊肉五斤,双方势均力敌。

明末,据光禄寺统计,宫廷一年耗费猪18900头、羊10750只。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举行除夕宴会,消费猪肉65斤、羊肉仅为20斤。两者已拉开了明显的差距,猪肉成功实现了逆袭。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猪,天下畜之”。可以看出,猪在当时已经确立了主流地位。猪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产量高、繁殖力强、饲养场地小、持续提供有机肥等优点。明朝人口大爆发,也为猪肉蹿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猪羊之争,以猪的完胜告终。

(《看历史》)

猜你喜欢

肉食狗肉羊肉
开春食羊肉,滋补健体
长得像牛的肉食牛龙
哪些地方最让狗狗瑟瑟发抖?
犬年狗肴十里香(二)
肉食爱好者福音 黑蒜露笋煎焗鸡脯
恐龙系列植食?肉食?
羊肉宴引发的惨败
剥离亏损业务中粮第10家公司将上市
怎样去掉羊肉的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