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院系基层治理路径探析
2019-12-27郭纯生钱文馨刘文婷
郭纯生 钱文馨 刘文婷
[摘要]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高等学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提高自身治理领导能力,使党的治理创新理论和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本文对院系治理的三大主要系统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党委领导、教授治学、民主监督有机结合的高校院系基层治理路径。
[关键词]院系党组织;基层治理;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9)12-0044-0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2035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1],基层党组织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重要力量,必须以坚实的基层党建为引领,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基层走深做实。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提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2]治理理论主要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和治理手段的柔和化[3],这一理论与现代大学制度在理念、方式和目标上有契合之处。“高校基层治理”即以二级院系为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学院教学、科研、行政等各项事务,使学院不同治理主体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发展效益最大化。
一、高校院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使命,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高校院系基层治理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题中之义,是高校明确方向、实现目标、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
(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脱离了这一点,就如同海上行船迷失了方向,永远也到不了光辉灿烂的彼岸。高校院系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牢牢站在高校科研教学和管理服务第一线,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基层治理工作的鲜亮底色,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是响应“双一流”建设和高校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统一的,只有扎根中国才能更好走向世界。”高校院系在走出国门、放眼世界的同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根本方向,提高自身基层治理能力,才能“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真正掌握和运用世界上先进的教育管理技术,才能在领导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道路上鼓足底气、站稳脚跟、大展拳脚,才能当仁不让地拥有“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双重身份。
(三)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重要决定,为我国教育事业应对当前发展形势指明了方向。我国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治理现代化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就必须增强高校的制度自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高校院系的基层治理是高校治理现代化中的排头兵和奠基石,其领导力的强弱将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产生基础性的影响。院系治理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目标。
(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是高校“聚人才、出人才、育人才”的内在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教师队伍改革意见中提出,“到2035年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才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基层治理的核心资源,高校若要履行其凝聚人才、推举人才、培育人才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就不能仅仅依靠强制的权力调配和机械的流程操作,必须从“管理”走向“治理”,用治理的视角统筹高校育人资源,打开高校“人才引擎”,积极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全体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积极投入、共同参与到学校各项工作当中,形成人才合力。
二、高校院系基层治理的三大主要系统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院系形成了党委领导下,多元化治理主体协调共治形成合力的格局,同时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院系治理需充分体现“多元参与”与“共同治理”的基本理念。[4]在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中,决策系统、学术系统和民主系统是高校院系治理主要的三大治理主体,共同推动学院的发展,影响着院系的治理水平。
(一)高校院系基层治理的决策系统现状。一是高校院系存在党政联席会制度不规范的现象。作为院系事务最高决策形式,却常常出现会议议题不清晰、党政职能分工不明确、工作要求不具体、会议流程不规范、监督检查不到位现象,导致决策执行不彻底,决策权威被消解。联席会与党务会、院务会、院长办公会等会议区别不清,议事主题重复,人员重叠严重,相关事务没能有效推进,责任推诿扯皮。二是我国部分高校院系存在党政影响力不平衡的现象,在治理过程中决策系统呈现出不协调的情况。一种是“大院长小书记”,泾渭分明,党只管党,由专职管理干部组成的党组织,由于没有相关学科背景知识和职称,有时游离于院系中心工作之外,职责范围主要局限于日常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院重大事项决定影响力不足,导致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脱节,“两张皮”现象较严重。另一种是“大书记小院长”,很多“双肩挑”的党委书记,直接管理学院具体行政事务,党务工作相对弱化。同时,随着高校国际化进程加快,外籍院长(系主任)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部分外籍院长不了解具体国情,行事作风也与众不同,党政配合出现问题,以上现象都使院系治理的决策系统弱化。
(二)高校院系基层治理的学术系统现状。学术系统是高校特有的一股决策参与力量,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这股力量变得愈加重要。“专家治校、教授治学”作为高校内部的一种管理模式,是指以校长、院长(系主任)为代表的的管理专家(行政人员)和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分工而治,专家负责治校,教授负责治学。教授治学主要体现在教授拥有对所在基层组织学术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权力。[5]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教授党员人数偏少的现象,教授党员往往忙于学术,忽略党建,这就造成了部分担任科研团队的学科带头人,政治观点模糊,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缺乏,不仅在思想上无法起到团队意识形态引领作用,更有甚者在行动上削减基层党组织活动,极大影响了基层院系党委在科研团队建设中的治理效能。同时,教师党支部也存在着功能弱化,组织生活形式单一,甚至用科研教学讨论取代党的政治理论学习。教师入党积极性不高、教师党员发展工作缓慢、党支部书记推举困难,种种现象都直指院系党委领导基层治理在学术系统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三)高校院系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民主系统现状。高校一直以来都是各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潮理论和群体利益的交锋之地,这就更加迫切需要高校院系在党委的领导下依靠民主系统进行基层治理,依靠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来实施民主管理,以期凝聚共识,统一思想。
近年来,高校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民主运行和民主管理机制[6],但院系层面的民主建设仍不足。一是对普通教职工的群体权益维护不足。院系教职工的个人工作评价体系侧重于激励作用的发挥,难免疏忽了公平性的体现,普通教职工由于业务能力上的弱势,导致个体声音被淹没,群体权益被忽视。二是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力方向单一,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但目前依然是“自上而下”的领导统筹力量突出,而“自下而上”的建議完善力量不足。三是基层民主组织工作队伍力量薄弱。院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工作岗位兼职化、附庸化严重,无法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三、新时代高校院系基层治理的现实路径
通过对三大主要系统进行分析,高校院系党组织领导决策系统、学术系统、民主系统开展基层治理仍存在诸多问题,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就必须“构建一个权限清晰、分工明确、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治理结构”[7]。
(一)坚持党委领导是决策系统治理的唯一方向。基层治理是否到位,首要取决于院系内部党政关系是否科学合理和谐。一是正确处理党委书记与院长的关系,权责划分明确,同时应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任人唯贤,真正将政治坚定、学识渊博、善于管理、群众基础深厚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学院领导岗位上来。二是健全院系党政联席会的议事决策规则,党政联席会是院系事务的最高决策形式,是院系党组织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的核心保证。党政联席会应当能够将党组织的理念和决策变为领导基层治理的有效举措。党委书记和院长应双方形成基本共识后,再提交党政联席会议,按照一事一议、民主集中的原则集体商议、决策,提高会议决策的效率。加强监督,定期考核,形成书面会议纪要存档备查,让党政联席会议规范化、程序化和常态化。三是加强党政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包括意识形态学习和作风建设,建立定期学习制度,帮助领导班子每一个成员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权力观,切实增强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二)坚持教授治学是学术系统治理的必然要求。要完善以学术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为代表的学术管理体系,明确教授治学的具体范围和有效途径,使教授享有学院学术事务建议权及参与决策权;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审议学科、专业设置、科研规划、教学评定等学术事项。学术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在规划和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时,院系应让党组织负责人参加学术委员和教育委员会等日常会议,积极深入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一线调研,取得主动权和发言权。大力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育工程,优化教师党支部组织设置,与院系内教学科研机构相对应,将支部建在重大项目组、课题组、学科团队和重点实验室等基层学术组织,即最活跃的“组织细胞”上,将党支部延伸和覆盖到各类学术组织。重视在学科带头人、归国留学人员、引进人才中发展、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引导青年学者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为党组织输送优质的新生力量。
(三)坚持群众凝聚是民主系统治理的重要保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青年教师联谊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完善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关注青年师生意识形态问题,推动群团工作负责人队伍建设、优化党组织党员发展工作,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协调利益,凝聚群众力量。作好统战工作,关心和支持院系民主党派人士的工作和生活,开展民主议事会、师生恳谈会和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推进院系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评议、征言听证制度并同时完善院系纪检工作。搭建基层治理平台,如意见收集平台、决策制定平台、执行监督平台、结果反馈平台、多方主体的对话交流平台等,让各方在平台上实现良性互动,健全闭环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的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程度。依法保障师生参与民主治理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有权监督院系治理的运行机制,保障院系治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建立新时代高校院系基层治理的新模式,就是要坚持党委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充分发挥各治理主体积极性,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上形成治理合力,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筑牢最坚实的党建基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9.10.31.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5.
[3]谭晓旭.治理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内在契合与构建路径[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6,5(3):102-104.
[4]刘恩允.治理理论视阈下的我国大学院系治理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179.
[5]刘月娥,李延.论高校基层党内民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2):26.
[6]闫翠娟.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历史演进[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3.
[7]苏永建,陈廷柱.社会变革中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代表大会暨2 01 0年学术年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107.
本文系2019年度上海市学校党建重点课题“提升组织力:新时代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研究”(项目编号:DJYJ-2019-B17)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郭纯生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博士、副编审;钱文馨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文婷系上海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主管。本课题组其他成员包括李清怡、于洋,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辅导员
责任编辑: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