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教学元素,构建生命生长的初中历史课堂

2019-12-27成玉丹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乡土生命历史

成玉丹

历史在很多人潜意识中就是一些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没有生机与活力。其实,历史是具有思想的、情感的和生活的。所以,只有构建生命生长的历史课堂,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蕴和人类智慧。

一、生命化背景下历史课的诟病

1.“填鸭”式的课堂。

当下的有些历史课堂是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课堂,追求的是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使学生掌握尽量多的知识。于是,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历史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割舍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原因,一味地将一个个趣味横生的历史故事人为地分割为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2.程序式的课堂。

当下的有些历史课堂是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按部就班的程序式课堂。这样的课堂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模式、经验固然重要,但教学的对象离不开人,是人就有自己的思想意识,不能由教师的经验代替学生的体验,不能以规律代替事实,不能以个体代替群体。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要让课堂有异样的声音,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学生只有在争论交锋中才能更深入地挖掘知识本身以外的内涵。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应是助学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陪伴者。

二、巧用多元素构建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1.经典诵读。

“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是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更是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但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谁还能心平气和地吟诗作赋呢?把经典诵读引入初中历史课堂就是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地开花。进行经典诵读不仅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还可以净化心灵、磨砺意志、陶冶情操。由于经典大多是朗朗上口的,诵读也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所以诵读经典能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中学习历史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经典诵读能引领学生从“苦读书,读书苦”的迷途走向寓教于樂、寓智于趣的“快乐学习”“学习快乐”的康庄大道。

例如,在教学“赤壁之战”时,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齐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把学生带入浓浓的诗情画意中,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提出问题:赤壁那里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交战的双方分别是谁?结果如何?有何影响?在学生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教师讲解相关知识,解读一个个枯燥无味的历史事件及人物特征,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历史情景剧。

历史课堂本应该就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如果教师把这些趣味横生的事件和个性鲜明的人物用条条框框的形式强加于学生,那么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史料与人物特征,指导学生编排小型情景剧,寓教于乐。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轻松地突破重难点。

例如,把商鞅变法编成短剧,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把秦王、商鞅、守旧的贵族等人物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编排、观看短剧,学生不但轻松愉快地学习了历史知识,而且领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3.乡土资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使用乡土资源,因为乡土资源是“土生土长”在我们身边的历史资源。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恰当地引入乡土资源,课堂就会变得生机盎然,学生也会乐于探寻身边的历史。

例如,在学习“非遗”文化传承时,引入南通家喻户晓的“乡土非遗”——蓝印花布,让学生领略南通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学生在看到这些耳熟能详的乡土资源时,更能激发爱国爱家的情怀。我们甚至还可以将课堂搬到地方博物馆,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拓宽视野。

4.漫画。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漫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迫切需要通过学习来解释画面隐含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呈现《时局图》,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熊、狗、太阳、蛤蟆等,联想它们分别代表哪些国家。然后,教师可抛砖引玉,结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样,既复习了两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以画激趣,以画启智,使得历史课堂充满活力,让生命之花绽放。

综上,如何使初中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魅力十足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生长的课堂还有待各位教师继续探究。

猜你喜欢

乡土生命历史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新历史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芬芳乡土行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