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下的融入研究

2019-12-27王太芹

学理论·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则

王太芹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的主导价值观,是促进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前者有效融入后者,科学的路径选择是保障。合理的融入目标、科学的融入原则和完善的融入机制搭配,是确保路径选择科学的前提。这样的科学路径一旦确立,就为如何融入事实上构建了一个“分层对应,内外融合”的模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目标;原则;机制;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2-0158-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的最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要更好地被广大民众认知、认同并践行,首要的是须要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实现与大学生的相互“掌握”。因为,大学生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是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后备军。为此,在当下谈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问题,事实就是讨论如何科学地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此,必须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路径”是指到达目的地必经的道路。相对“方法”“途径”具有的可能性,它强调的是必然性;相对“载体”具有的物质性,它强调的是逻辑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路径”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上承抽象理论,下承具体实践,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范型化,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经验的概括化,从而构成联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纽带和桥梁。”[1]概括说,在考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入的路径选择中,须考虑融入的目标、融入的原则、融入的机制等,从而将教育中的相关要素优化整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2005年,教育部提出,高校德育目标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引导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3]根据这样的教育目标,我们可以基于教育对象的三种层次需要,在融入过程中确立三个具体目标。

一是基于生存需要,实现国家利益与个体利益并进的有机融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同样有着自己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由此,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显现了一定的物质性,在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以是否能够获得一定的物质利益为参与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此不能漠视,也不必感觉匪夷所思,而是应该辩证分析,正确面对——既要高扬理想的旗帜,也要保障其现实的需要;既要保护大学生仰望星空的情怀,也要给予他们踏实前行的力量。这不仅要通过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也需要基于大学生的生存需要,通过合理的人生规划,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实现国家利益与个体利益的有机融合。

二是基于发展需要,实现集体价值与个体价值发展的有机融合。当代大学生渴望得到重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对此,需要从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科学引导大学生的发展路径,实现集体价值与个体价值发展的有机融合。当然,在这样的指导和引导过程中,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将其与现有的教育、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否则,就可能陷入教条的窠臼中去。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不是一时之功,不可一蹴而就,是融入人的全面发展的漫长过程。教育者应该在引导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定和选择上下功夫,在引导学生对价值观的坚守和养成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人生道路,融入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学生培养过程。”[4]这样,大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集体价值的有机融合才有可能实现。

三是基于精神需要,实现灵魂塑造与个体人格完善的有机融合。生活意义的探寻、生活质量的求索、生活价值的选择等,均源于人精神世界的丰盈。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因个人品位、生活环境等因素迥异会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内容和层次。大学生群体成熟的身体结构上却保留情绪上的冲动,有日趋理性的思维方式却缺乏成熟的判断力,自我控制能力日渐提高却存在自我认识上的迷茫。也就是说,由于受到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尚未成熟的限制,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的稳定性有限,容易因压力过大产生非理性追求,容易受突发事件、社会热点事件的刺激而发生改变,具有明显的即时性和多变性。所以,为了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工作,可以从解决大学生精神需要出发,通过大学生主体性的正确发挥,实现其灵魂塑造与个体人格完善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是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兼容的原则。因为,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原有的利益格局面临分化、瓦解和重构,反映到价值观层面,则必然是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融入的过程须坚持“一元主导,多样发展”原则。所谓“一元主导”,是指在融入的过程中,即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及践行的三个层次构建过程中,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所谓“多样发展”,是指在对文化的认识和发展上,因有不同层次主体的存在及不同表现形式的存在等等,需要包容、兼顾多样文化发展。即是说,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上,“一元主导”是指思想指导上的一元;“多样发展”是指文化发展上在“一元主导”下的多样。进一步说,二者“是‘一寓于‘多、‘一容纳‘多、整合‘多的辩证统一关系。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在矛盾中共存”[5]。“一”即“一元性”或“主导性”,“多”即“多样性”。多样性和主导性在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发展的源头,后者在前者发展的基础上壮大为主流;前者的发展必须受约束于后者,后者决定着一个系统发展的方向。当然,多样性的发展又必然能助力一元性的主导作用发挥,使其在作用发挥的过程中不至于让教育主体感觉单调乏味。同时,我们要注意不能以多样性冲击、淹没主导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中性化”“边缘化”,更不能以多样性否定主导性甚至更易主导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西方化”“复古化”。为此,我们需要在“融入”的过程中做到“三个统一”,即“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的统一,坚持先进性和层次性的统一,坚持整合性和开放性的统一”[6]。一句话,在融入过程中,须通过占领主阵地、畅通主渠道、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构建主心骨,使指导思想确保一元性,从而形成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兼顾边缘、主导率领、围绕中心、激励中心,使文化形式百花齐放。

二是坚持“分层对应”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德育目的是分层的。基于总体上的德育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体系由直接目的、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三个层次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想观念、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道德行为为直接目的,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能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间接目的,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目的。”[7]直接目的是实现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的前提和基础;间接目的是直接目的价值的体现和升华;根本目的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追寻的最高境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可见,针对这样的三个层次,融入的前提当然是须要进行分层,才能找到对应。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是分层的,分别对应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对应的责任主体是分层的,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规定了其责任主体。这个‘三位一体的主体结构分别对应于现代社会分化形成的政治生活、市民生活和日常生活三个领域”[8]。再次,不同类型的高校、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对应的管理办法以及大学生群体本身都应该被分类进行管理和指导。比如,高校因成立时间的长短、培养人才的应用方向等不同则自然具有层次性,大学生因政治面貌、民族、学历层次的不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践行情况相对会有差异,只有分类精细,才能被有效指导。针对高校教师和管理者,虽然大家根本目标都是育人,但角色不同,角度就不同,只有分好类、分好工,才能配合好,获得最大成效。针对管理办法和制度,只有分好类,才能更好运行。可见,融入要想取得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对教育要素要进行分层对应和分类指导。这样的原则本质上是一种“预防”而不是“救火”,是一种借鉴中医的“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而建立的超前设计,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先导性和主动性的重要策略。

三是坚持继承与创新一体化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成来源上,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優秀的传统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价值观,这是继承;借鉴了西方价值观中的有益的部分,就是创新。当然,它也需要融入形式上的创新,比如,为提高针对性、实效性,智能移动、自媒体的应用,就是一种融入载体与时俱进的创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

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寻找到成功的路径,知晓其目标、确立其原则缺一不可,同时,还要遵循相应机制。这样的运行机制“必须政治方向鲜明,能够承载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可以包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9]。概括说,主要包括导向机制、参与机制、实践机制、合力机制。

导向机制主要包括政策导向、舆论导向、教育导向和行为导向。政策导向是融入工作的指挥棒。舆论导向是指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一致,具体主要包括主旋律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氛围的积极营造。教育导向是指通过知晓“内”(大学生自身)的需求,让“外”(大学生之外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提供菜单式服务。行为导向是指高校通过“榜样宣传”“自强之星”等活动不断树立大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典型,发挥骨干青年和榜样学生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让大学生心有所感,行动追随。

参与机制是指在融入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是关键。对此,关键在于要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避免索然无味的教条和空洞的说教,把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调动出来、主体性激发出来,使学生从“被组织”“被参加”中解放出来,变成“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的人或人的集合,包括政治集团主体、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10]。这样的主体是指实践者、认识者,或任何对象性活动的行为者本身。一旦“以学生为主体”理念能实现,教育者将告别“独语者”的角色,不再“津津乐道于口舌的功效而遗忘了耳朵的价值”,课堂将不再是“一言堂”;受教育者也从在场的“失语者”转变成为真正的“表达者”“参与者”。这样,融入的过程也才能真正成为你来我往的对话、讨论的话语交锋过程,从而实现主体的精神觉解和境界提升,实现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为“工具化的人”的克服。

实践机制是指在融入过程中,要注重大学生在不同场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实践。因为,任何意识形态,都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即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理解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学会去分析实际问题。这对于促进学生走进社会,了解世情、党情和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社会实践场域主要是指以校园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培育,通过实践强化、深化、检验、升华理论认知,同时增强情感体验,促成情感认同”[11]。为了做好这样的实践,教育者需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多种实践教学形式,适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同时,也要注意融入过程中新的实践情境场域——网络,因为网络阵地在新时期已经成为青年思想营养的重要来源地。不过,我们必须清楚的是,“一个人的思想素质不可能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发展和成熟,良好的思想素质也必然要通过现实生活来沉淀、积累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走进网络,更要走出网络。无论网络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多么广泛,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根本依然在现实生活”[12]。即是说,虽然我们应该跟随科技发展的步伐走进网络,但我们不能迷信网络教育,仍应着力于提高现实说服力。

合力机制是指融入工作的开展,需要内外融合,依据辐射扩散路径,有针对性地构建起“全员参与、全职司责、全域渗透、全程贯通”和“教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四全五育人”工作机制,并借助校外优势教育资源,开展多种互动交流活动,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合力,取得融合的良好效果。第一,要注重制度建设,为内外融合提供顶层设计。第二,做好主渠道与主阵地的相互融入工作。第三,加强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和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让三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合力。第四,优化管理服务,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合力。第五,密切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合作,形成“内外融合”的合力。

四、结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一点是路径选择。优良的路径构建,要考虑到融入目标,即基于教育对象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精神需要,分别确立的实现国家利益与个体利益并进、集体价值与个体价值发展、灵魂塑造与个体人格完善的有机相应融合;要确立融入的原则,即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兼容、“分层对应”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继承与创新一体化的原则;要遵循导向、参与、合力和实践机制。选择了这样的路径构建,事实上就是搭建了一个“分层对应,内外融合”的模式,从而确保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效果的取得。

参考文献:

[1]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

[3]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Z].教发,2005-04-20.

[4]韩宪洲.立足三个融入推进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北京教育·德育,2015(1).

[5]郑永廷,江传月.主导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6.

[6]宁先圣,石新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19.

[7]褚海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44.

[8]陈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次性及其把握[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5).

[9]王丽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10]苏令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55.

[11]李净,戴钢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次、分阶段、分场域培育路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

[12]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9.

猜你喜欢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则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原则与原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