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2019-12-27鲁芳,龚苗苗

学理论·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

鲁芳,龚苗苗

摘 要:专业学位较之学术学位有很大的差异,其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更加注重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对于各高校而言,紧靠自身的实验条件和经费很难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均衡发展,基于此,采取校企协同培养的模式,这样既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又能构建更好的产学研平台,实现校企双赢。但是目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政府、高校和企业角度提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专业学位;协同培养;研究生

中圖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2-0141-02

近年来,由于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各行各业越来越迫切地需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使得专业型硕士报考占比由2010年的12%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2.2%,所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被提上日程,显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经过多方实践证明,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是由于目前的经济、政治以及多种条件的限制,使得校企协同培养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国外校企协同培养的主要模式

自20世纪50年代后,国外的校企协同培养就已经很普遍了,成果丰硕,不同的国家也找到了适合该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发端于19世纪中后期,主要是在德国学徒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逐渐建立了它独特的研究生院制,即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又逐渐演变为协作式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日本的研究生教育晚于美国,主要也是借鉴美国的研究生院制,并结合自己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产官学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并且开创了“工作实验室”作为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英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是为了适应英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要是采取授课式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并且英国最先开始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剑桥科学工业园,之后又逐渐开设了曼彻斯特工业园和瓦里克大学工业园,在推进专业学位校企协同培养下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不同国家的专业针对研究生培养采取了不同的适合本国国情和需要的方法和模式,对于中国而言,如何针对我国专业型研究生的特点和应用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校企协同模式下的人才具有较高的行业水准显得至关重要[1]。

二、我国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问题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许多高校纷纷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目前校企协同培养正在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2]。余雅风等分析了校企合作创新的动因:一是提高创新效率,提高高新技术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产出价值。二是利用资源的扩张,通过共同生产、合资等形式转移技术。三是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克服技术交易中所存在的不利因素[3]。尹筑嘉将现有的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生的模式划分为三类:高校主导型、校企合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4]。李姚矿等认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校企政三方联动,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5]。

为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要,我国涌现了一批研究生工作站、工程实践基地以及多种协同培养的方式,但是实践证明,我国校企协同培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第一,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虽然在国家层面上,教育部一直提倡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但是并没有将其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所承诺的为企业提供税费上的优惠也仅仅停留在口头文件上,很难落地,使得校企协同培养对企业而言只是一种负担,企业并没有真正地认同校企协同培养。从英美等发达国家校企协同培养的模式中可以看出政府的相关政策也是推动校企协同培养的直接动力之一。

第二,缺乏健全的机制。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企业与高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师资配备、信息反馈以及制度制定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从而造成校企之间的资源难以达到完全的共享。例如,在校企合作中,很多企业处于各方面的考虑,不愿意为研究生提供技术含量高的课题,也惧怕研究生接触到本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时高校也不会给企业高质量的研究生。这说明企业和高校并没有完全理解校企合作的真谛,从而使校企合作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第三,双导师协作目标不一致。目前的校企协同培养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属于较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大学和企业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它们在利益追求上有很大的差异,企业主要追求经济效益,而学校研究人员主要是追求学术能力,这就导致校企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三、校企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对策

由于目前校企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一定的问题,面临一定的发展困境,为了使校企协同培养能够朝着纵深方向发展,不仅单方面地依靠学校和企业,应该做到政府、学校以及企业的三方合作,从而实现三方的共赢,具体如图1:

(一)政府层面

校企协同培养不仅仅是单方面依靠企业和高校,政府也承担了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应该从宏观大局出发,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校企协同培养的深化和发展,一方面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从而实现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协调发展,实现三者的共赢。

营造校企协同培养的舆论环境。目前社会各方对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深入,所以对于政府而言,应当要充分认识校企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加速经济转型的巨大战略意义,应当通过各种宣讲会来宣扬国内外校企协同培养的成功经验,并且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宣传的途径来促进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的认识,努力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和政策环境。健全的机制和政策是保障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因素,目前校企协同培养缺少必要的强有力的机制和政策支持,使得校企之间难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并且校企协同培养缺乏统一的政府层面的管理机构,仅仅局限于学校层面,所以为了更加深入地实现校企协同培养,政府必须成立统一的校企协作培养机构,从上级到下级形成统一的层级管理模式。

(二)高校层面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地方院校的综合实力不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不明显,从而对企业的吸引力较低,使得校企协同培养只流于企业和高校的自发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也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必须从这两方面双管齐下,这样既能提高对企业的吸引力,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人力支持,又能促进企业对高校的资金支持。

完善管理體制,实现资源整合。为了保证校企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有条不紊地进展,各大高校应该专门成立校企协同培养的专门的管理机构,作为连接校企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既负责对校企合作对象的筛选,又负责与相关企业的接洽,避免盲目性和无效培养,使校企协同培养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建立校企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项基金。在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下,需要足够的资金来保障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行,因此必须设立各种专项基金和奖学金。一是向上级教育部门申请运营资金,以此作为研究生日常活动的启动资金。二是校企共同努力申请纵向课题。企业和高校应该整合各自的资源,联合申请重大的国家或者升级的基金项目。

(三)企业层面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6],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推动力是因为企业和高校都希望通过资源的共享实现各自的利益,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协同培养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人才,从而实现产品和技术的更新,进一步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合理规划企业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校企协同培养就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迥然不同的教育模式,通过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适应企业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7]。所以从企业的视角来看,应该从校企合作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具体应做到:一是充分利用高校教师的理论资源来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知识的更新,进一步完善员工的知识结构。二是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让研究生参与企业重大的技术问题的攻克,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技术能力。三是可以从校企协同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中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让研究生进入企业的生产实践和管理环节。

兼顾社会效益,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企业与高校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利益,但是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正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兼顾企业的社会效益。企业应当担负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通过人才的培养,为整个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促进整个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加速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转型。

四、展望

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研究生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紧靠学校自身很难使研究生适应社会各方面的要求,所以这需要多方的共同配合,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实现研究生的校企协同培养,各高校可以集结区域内大学的优势学科资源,也可以通过与国外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进一步构建更加全面的产学研平台,拓宽研究生的视野,缩小与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差距,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Yang C H, Huang C H. R&D, Size and Firm Growth in Taiwan's Electronics Industry[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5, 25(5):477-487.

[2]孙秀云,王连军,黄中华,等.校企合作研究生课程建设探究——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15(7):127-128.

[3]余雅风,郑晓齐.基于资源观的大学-企业合作创新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2):55-58.

[4]尹筑嘉,黄建欢,王健康.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模式与创新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55-57.

[5]李姚矿,娄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1):128-133.

[6]沈金荣,张静辉.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构建及实践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2):80-84.

[7]张婷婷.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困境及突破[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3(1).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研究生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985”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对比分析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