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南白鹅矿区钨铜矿成矿规律与找矿分析
2019-12-27罗仙华
罗仙华,罗 剑,喻 飞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江西 赣州 341000)
赣南白鹅位于江西省会昌县北西方向,直线距离约28公里,成矿区位处于盘古山~白鹅重要的钨铜矿成矿带上。赣南白鹅一带的白鹅岩体内部及其周边,已发现较多的钨铜多金属矿床,如会昌县牛形坑钨铜矿、会昌县虎仔坑钨铜矿等,而近年来,通过地质勘查工作,该区又发现会昌县狮子钨铜矿,矿体分布于白鹅岩体内,靠近岩体与石炭系地层接触带附近,且铜钨矿化较好[1]。目前,针对白鹅地区的研究工作主要为白鹅花岗岩的锆石特征和年龄(方贵聪等,0254-5357(2012)03-0559-08)、及段落式的矿床地质特征(漆富勇等2017年)等[3]。但白鹅矿床内具体的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拟通过对白鹅地区的矿床成矿规律的分析研究,为白鹅岩体及周边下一步找矿提供一些思考。
1 成矿背景及矿区地质特征
1.1 成矿背景
成矿区位于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与武夷山北东向构造带复合部位。区内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强烈,构造活动、岩浆活动频繁,致使测区发育一系列褶皱、断裂、和推覆构造。区域内地层出露主要为晚元古界~寒武系(Pt3X~∈)基底变质岩系,以紧密线型褶皱出露;盖层主要为泥盆系~石炭系(D~C)和侏罗系~白垩系(J~K)。本区为铜、钨、锡矿集区,钨铜主要以石英脉型的钨铜矿床为主,锡主要以破碎蚀变岩型及斑岩型锡矿床为主,如牛形坑、盘古山、铁山垅,以上坪、庵前滩钨铜矿床及陶锡坝锡矿床等[2]。
1.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为寒武纪、泥盆纪、石炭纪和第四系联圩组地层。寒武纪为早寒武世牛角河组下段(∈1n1)地层,为次深海相陆源杂碎屑岩;泥盆纪出露有云山组(D2y)、中棚组(D3z)、三门滩组(D3s)和嶂岽组(D3zd)地层,为一以陆源碎屑岩为主沉积建造,其与上伏石炭纪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石炭纪地层出露有梓山组(C1z)和大埔组(C2d)地层,梓山组为一套含煤碎屑岩沉积岩系,大埔组为白云质灰岩和灰岩岩系;第四系联圩组(Qhl),主要沿沟谷低洼地带出露,岩性由粗砂、亚粘土组成。
图1 江西省会昌县白鹅矿区27号勘探线剖面图
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主要有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及北北东向断裂。矿区以发育东西向至北东东向断裂为特点,是本区最为重要的控矿、赋矿构造,主要的含矿石英脉即受该断裂控制,该断裂总体向南倾,倾角一般都在65°~85°之间,从矿脉的形态及构造特征分析,应属张剪复合裂隙型。
矿区岩浆活动强烈,与区内矿化关系密切。区内岩浆岩为燕山活动侵入形成的白鹅岩体的一部分。岩体呈岩株产出,据同位素资料,矿区花岗岩同位素年龄值为153Ma(U—Pb),说明矿区出露的白鹅岩株属侏罗纪晚世。又据花岗岩中锆石特征和年龄测定(方贵聪等2012年),岩体具有两组成岩年龄:分别为(174.1±5.4)Ma和(152.4±1.4)Ma,第一次发生在燕山早期第二阶段(170Ma~180Ma);第二次发生在燕山早期第三阶段(150Ma~165Ma)。两次岩浆活动均发生在华南地区两次大规模成矿作用时间内,预示了该岩体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而第二次岩浆活动发生在赣南钨锡等主要矿产的成矿高峰期,相对第一次具有更好的成矿潜力。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经对该地区的找矿工作,已发现钨铜矿床多处。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有狮子钨铜矿和牛形坑钨铜矿。矿体均分布于矿区白鹅岩株的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内,为石英脉型钨铜多金属矿,狮子矿(化)体东西长约300m~600m,脉宽一般在0.2m~1.2m之间;牛形坑矿(化)体东西长约150m~800m,脉宽0.15m~1.15m左右;
图2 矿区ZK701揭露黄铜矿化石英脉
图3 矿区ZK1903揭露黑钨矿化石英脉
两区矿体由泥盆系沉积岩地层相隔。矿脉均呈北东东至东西走向,倾向南,倾角一般为60°~80°;矿(化)体形态较简单,均呈脉状,延长或延深均较稳定,各矿脉间呈大致平行分布,相隔距离多在3m~15m间,形态稳定(图1);部分矿体有尖灭再现、分支复合、膨大缩小现象。少量矿脉出露地表,地表矿化总体偏差,且脉幅较小。矿脉倾向上延深达200m~520m,深部矿化较好,钻孔揭露在0m标高至-230m标高矿化较富、脉幅较厚。矿(化)体主要见有黄铜矿化(图2)、黑钨矿化(图3)、黄铁矿化、辉铋矿化、闪锌矿化、萤石矿化等,蚀变主要有硅化、叶腊石化及云英岩化等。
2.2 矿石特征
矿石类型:区内矿石的自然类型主要为原生矿石。原生矿石按其主要矿物组合分为:石英~黄铜矿~黄铁矿硫化物型和石英~黄铜矿~(黑钨矿、辉鉍矿、辉钼矿)黄铁矿硫化物型。矿石矿物:本矿区已发现具工业意义的矿体。其矿石矿物以黑钨矿、黄铜矿为主,次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铋矿、辉钼矿等,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晶结构、半自形晶结构、它形晶结构,其次是熔蚀交代残余结构、碎裂结构。常见矿石构造有: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细脉状构造、网脉状构造;以及部分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
2.3 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中的有用组份及具工业价值的以铜钨为主,其余为伴生铋、锌。铜以黄铜矿形式存在,钨主要以黑钨矿形式存在,铋以辉铋矿产出,锌以闪锌矿产出。其主要的化学成分特征如下:
据基本化学样品分析结果,矿石中铜含量变化较为均匀,Cu品位(单工程)总体介于0.402%~4.303%,平均品位1.277%;钨含量变化均匀至不均匀,钨品位(单工程)总体介于0.105%~9.540%,平均品位0.726%。经组合样分析铋和锌含量高于其他伴生组分,达到综合利用要求,Bi品位总体介于0.038%~0.550%,平均品位0.132%;Zn品位总体介于0.160%~4.230%,平均品位0.792%.
矿区内矿化连续性较好,从工程揭露情况看,矿化在同一条矿体内,常以长形状或楔形状为分布特点;也有部分矿体走向和倾向上品位分布不均,呈分层富集、分段富集。从垂向上看,矿化在矿脉的上、中、下部均有富聚区域,但在中部铜矿化相对更富。
3 成矿规律分析及找矿标志
本区矿脉赋存于白鹅岩体,岩体属燕山期产物,为区内重要的成矿母岩。矿脉受北东东或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明显,与富含钨铜的燕山期岩浆侵入关系密切。区内岩浆侵入具多期次、多阶段活动的特点,有利于裂隙的形成和发育,为本区成矿提供了良好赋存空间及充足的成矿物质。矿物以中高温矿物为主,低温矿物次之,可见本矿区应属于中高温热液矿床。
成矿过程:在成矿阶段,每一次岩浆侵入后在结晶并冷凝过程中,只要伴随有构造成矿裂隙的产生及构造裂隙的开放,都会有含矿期(硫化物~黑钨)热液的充填、运移、淀积成矿,经过几个阶段的叠加富集。就形成区内类型为黄铜矿(硫化物)~黑钨~石英脉矿床。
找矿标志:主要找矿标志有石英线、云母线及石英细脉、石英脉等,次一级构造破碎带的分布区,及各类化探异常区。
4 结论
通过对区内的地质勘查,发现具一定规模铜钨矿多处。区内矿体赋存于花岗岩内,矿脉倾向延长深、且稳定,在内带石英脉型矿床中属找矿效果较好。说明围绕白鹅岩体与次级断裂带且有石英脉充填分布区具有较大成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