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
2019-12-27葛晓芳
葛晓芳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宿迁 223800)
世界卫生组织(1947)将健康定义为一种“身体健康、精神安乐、社会适应良好的完好状态……”。[1]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的:可以从相对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永远如此的。
作为未来高素质劳动者,职业学校尤其是师范学校和卫生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和病人的康复。因此,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心理状况的成因,采取针对性的育人策略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宿迁职业院校593名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和分析,旨在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育人策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一、Scl-90评估结果
评估于入学后第二周,在校网络中心以班级为单位,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心理咨询师严格按照施测要求进行。测验采用德诺伽提斯编制的90项症状清单,该量表包含90个项目,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进行心理状况的评估。分数统计由上海惠诚心理测评系统(网络版)进行大数据处理,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测验结果可靠。具体评估结果如下:
表1是593名学生Scl-90十个因子症状的百分比。在阴性项目中,躯体化(49.92%)比例最高,强迫症状(11.97%)比例最低。阳性项目中,44.4%的学生具有轻度症状,其中强迫症状(54.13%)、人际关系(48.9%)和偏执(46.04%)位居前三。中度症状比例以强迫症状(28.84%)、人际关系(28.08%)、恐怖(15.68%)位居前三。重度症状以焦虑(5.4%)、人际关系(5.4%)和抑郁(5.06%)位居前三。极重的学生人数很少,最高的是敌对(1.18%)。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是以中、轻度为主,重度和极重度仅占5%左右。学生主要的心理困扰时人际关系,敌对,强迫症状,偏执以及焦虑情绪。
表1 90项症状清单报表分析(样本数593人)
预警样本数:280
表2 90项症状清单预警名单报表
表2表明280人在风险预警名单,占总人数47.22%。风险预警是按照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筛选阳性。虽然量表作者未提出分界值,但总分越高其心理和行为问题越严重。据统计137人(48.93%)症状较轻,23名学生总分在300(3.88%)分以上,阳性项目存在严重程度和极重程度。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新生心理健康急需关注。在风险预警名单中,22.14%(表2,250分以上)左右的学生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其余心理问题程度较轻的学生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育人策略加以改变。
二、心理健康状况原因分析
一个人的心理状况不仅受到气质、性格、认知、思维等因素的影响,也是长期复杂的社会过程的产物。在理论上,促成“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方式、生活状况等),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等),身体健康水平以及社会变迁。[2]通过个人访谈、心语信箱、团体辅导以及和班主任沟,发现年龄特征、家庭环境、习得性无助和消极的自我概念是形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
(一)年龄特征
职业学校新生年龄在15-16周岁,正处于青春期中期。这一时期孩子,情绪上烦恼增多、孤独感和压抑感增强,行为上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心理上既要求人格独立、社会给予他们成人的信任和尊重,又希望面对困难时,得到成人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此外,自我同一性探索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自我同一性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简言之,青少年开始对我是谁,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的价值是什么形成一种稳定的认识。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对同一性的寻求不可避免地使一些青少年体验到包括大量心理混乱的同一性危机。[3]职业学校的学习、生活对新生是全新的体验,加之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该怎么办成了困扰学生的问题。
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孩子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敌对、偏执等负性心理特征。在SCL-90测试中,除躯体化,其他因子得分比成年人相对偏高。因此,对于测评结果47.22%的阳性症状应辩证看待:既要关注、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又要持有乐观的态度,要认识到这是该年龄段的成长特点。
(二)家庭环境
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张文新老师认为家庭是个体重要的生活场所和社会化动因,家庭的情感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4]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主要通过家庭功能,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形成的。吴念阳老师也指出,亲子关系是青少年三大社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影响青少年身心成长的主要因素,特别在处于心理急剧发展、遇到种种困难和困惑的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家庭氛围更加强有力地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5]
职业学校很多学生的家庭环境尤其是亲子关系都存在问题。离异、贫困、留守儿童和宠坏的独生子女是职业学校学生主要家庭状况。目前所带班级32人,7人父母离异,5人留守,15人来自农村,5人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偏离:脆弱、自卑、冷漠、自私、自负或懒散。个案辅导中发现,每一个走进咨询室的孩子都有一个给其成长带来痛苦的家。有的父母偏爱弟弟几乎完全忽视女儿的存在,有的因父母离异不得不辗转在两个甚至三个家庭间生活,有的父母为了赚钱将其寄养在外婆或姨妈家,有的被文化水平不高但管教严厉的父母控制,更糟糕的是被双亲遗弃后在不同的亲戚家寄养。这些孩子为了生存,学会了退缩、讨好、指责等生存模式,无论其自卑畏怯还是嚣张跋扈的背后都暗含着对自我的不接纳和低自尊。
(三)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影响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习得性无助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反复体会到自己的行为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或不论多么努力,也没有成功的希望,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上将这种由于经历连续挫败而在心理上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无能为力、无法控制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称为“习得性无助”。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失败者。中考将学生做了切分:成绩优秀的读重点高中,成绩稍好的读普通高中,成绩中等偏下的读五年制大专,成绩糟糕的读三年制中专。在高考指挥棒下,家长、学校和学生自身都用应试教育的“分数”来衡量学生,分数决定成败的理念在他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独特性的尊重和综合性的成长。经常考试失败的学生会产生一种无能无力感觉,这种感觉累积会导致学生产生抑郁,焦虑的消极情绪,退缩或敌对的消极行为。最可怕的是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会在今后类似的情景中反复体验,甚至扩散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消极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也即自我意识,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6]自我概念有助于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对个体经验的解释以及决定对未来的期待。积极的自我概念会让人产生愉悦的情绪,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在行为上敢于尝试。与之相反,具有消极自我概念的人会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心理上自卑、怯懦,从而在行为上退缩抑或自暴自弃。
职业学校很多学生都没有形成客观、恰当的自我概念。首先,习得性无助感使学生忽视自己的优点和个性,从而不能对自己的价值做出肯定。其次,缺乏恰当情感的家庭环境使很多孩子的成长感受不到亲密关系的爱,尤其在年幼时,孩子往往会认为家庭问题是自己导致的,进而得出不值得被爱的结论。慢慢地消极的自我概念影响了学生的行动力和幸福感。比如自我概念消极的学生,当他取得差成绩时,却认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反过来,差的成绩又加强了他消极的自我概念,形成恶性循环。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引发了自我期待的消极,而且也决定了人们只能期待外部社会消极的评价与对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有着接受的准备,也决定了他们不愿更加努力学习,决定了学习对于他们不再有应有的吸引力,丧失了信心与兴趣。
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人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也影响人的幸福感甚至是生理健康。职业学校新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家庭环境、习得性无助以及消极的自我概念,很多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需要全体教育者尤其班主任和心理学教师的努力。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只有系统的学习才能真正促使学生了解自己、完善自己;只有共同认可心理健康的重要,才能鼓励心理失衡的学生勇于面对自己,向专业人士求助。
(二)家校合作,提高家庭育人水平
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巨大。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认为,和谐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自信、可爱、健康、能力出众;问题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无用,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里没有真诚的交流,他们受着各种规矩的约束,与人不同便会遭到指责,犯错误就会受到惩罚,也没有机会学习什么是责任。[7]因此,改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家长的合作,只有改变家庭不良功能和互动模式才是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关键。
尽管职校很多学生家庭存在问题,但大部分父母他们无法意识到家对孩子的伤害,只是用他们自以为最好的方式养育孩子。父母需要成长以更科学地爱孩子。家校合作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1.定期开展讲座,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亲子沟通技巧以及孩子成长特点。2.推荐育人书目、微信推送心理健康的文章或公众号促使家长学习心理知识。3.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家交流群。4.通过感恩等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参与,促进家长孩子间情感联结。5.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鼓励家长参与,向学校心理咨询师求助。
(三)提升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看重自己,觉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社会重视,在团体中享有一定地位和声誉,并有良好的社会评价时所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简言之,自我价值感指一个人内在的自我认可程度。自我价值感高的人通常自信、自尊和自强;反之,则易自卑、自暴自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
1.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具有两种价值的评判过程,即机体的感受和价值的条件化。人在十岁之前自我价值的评判往往依据外在他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评价。在应试教育时代,分数成了衡量孩子的标准,高分即得到表扬,低分则遭受指责和惩罚。有条件的爱促成了低价值感。
可从两方面促使学生接纳自己,欣赏自己。首先,帮助孩子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经历,重新思考他人给与的评价。可以通过讲座、主题班会、心理测验(如自画像、房树人、EPQ人格测验)等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其次,帮助学生以平静的心情接纳自己不能改变的,以无畏的勇气改变自己能改变的。
2.确立切实的目标
有目标的人在奔跑,没目标的人在流浪。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和个人兴趣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促使学生在小目标的实现中不断提高自信心。
3.不拖延,立刻行动
拖延往往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立刻执行计划是获得积极感觉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商量的方式制定监督制度,奖励制度,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业,最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4.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心情平和,在困境中有归属感和力量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人际交往的快乐,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
(四)正确认识心理咨询
响应教育部的要求,各个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真正有勇气走进咨询室寻求帮助的学生并不多。使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是改变心理健康状况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可以通过橱窗展示、心理讲座、心理电影、心理剧演出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勇于面对自己的困惑,寻求专业帮助。
四、小结
职业学校的新生因其特殊的年龄特点、失败的学习经历、不完满甚至有缺陷的家庭环境往往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畏怯退缩的行为习惯以及消极的自我概念,这诸多因素造成了很多新生心理健康状态失衡。但孩子是成长中的人,具有向上的愿望和潜力,可以从开始心理健康课、家校合作、提升自我价值以及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四个方面采取针对性的育人措施。知易行难,愿所有职业学校的教育者和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