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叶凝碧花如箭 大地歌吟人是诗
——《白洋淀纪事》导读

2019-12-27封志刚

初中生世界 2019年45期
关键词:荷花淀纪事孙犁

文 封志刚

名著信息库

亲爱的小伙伴们,我们的名著之旅来到了位于京津冀腹地雄安新区的白洋淀。闭上你的眼,让初初给你描绘一下白洋淀最日常的风光吧:风吹过来时,那一望无际的芦苇,有如绿色的波浪;大片大片的芦苇之间,是沉静的水,它们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碧绿的荷叶间突然开出粉红色的花朵,鲜明纯净,如梦一般……直到有一天,一篇名为《荷花淀》的文章发表后,中国文学版图上多了一块名为“荷花淀”的文学地标。而这一切,与一位名叫孙犁的文学家紧密相关。

孙犁是现代文坛的“大清新”,读他的文字,你会觉得生活不油腻。即使是在经历社会动荡时,他也依然忠于自己的初心,有独特的艺术追求。1958年首次出版的《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早期最具代表性的选本,收录了孙犁此前几乎所有小说以及大部分散文、特写。初初阅读这本书时,最想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那就是“文如其人”。为了让小伙伴们轻松领会初初的阅读体验,更好地走近《白洋淀纪事》,初初绘制了一份思维导图,给大家先探探路。

现在,大家一定对《白洋淀纪事》的概况了然于胸了吧。小伙伴们,和初初一起,去体验白洋淀的诗与真,领略那里独特的传奇吧。

阅读指南针

初读此书,小伙伴们也许和初初有一样的感觉,内容有些“浅”,有点“远”,这可能是因为还没摸着门道。不过,你大可安心,初初可是金牌导游,早已根据本书的特点为你量身定制了《白洋淀纪事》的经典线路。小伙伴们,跟上初初,相信属于你的风景俯拾皆是!

一、取其精要,触类旁通

本书的众多作品篇幅短小,语言平实,内容时空久远。跟随初初的脚步,取其精要,触类旁通,《白洋淀纪事》的“矿藏”就有你一份哦。

线路看点白洋淀中的那些事冀中军民的生存状态,抗日历程及日常生活硝烟中的白洋淀冀中平原的秀美风姿小贴士关注孙犁作品间的内在联系,理解特定环境下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勾画环境描写,探讨孙犁对战争场景的处理白洋淀的男女老少白洋淀人民日常的诗意;普通劳动人民美好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行为研究人物塑造的方式,赏析、探究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女性形象,体味人性之美和民族精神硝烟散去后的白洋淀鉴赏点《荷花淀》《嘱咐》《琴和箫》《芦花荡》《蒿儿梁》《看护》《浇园》《光荣》《采蒲台》《新安游记》等《荷花淀》《芦花荡》《村歌》《采蒲台》《蒿儿梁》等女人们:《荷花淀》《嘱咐》《投宿》《一天的工作》《邢兰》《战士》《女人们》《走出以后》《碑》《山地回忆》《吴召儿》等男人们:《荷花淀》《芦花荡》《杀楼》《碑》《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琴和箫》《邢兰》等《荷花淀》《家庭》《齐满花》《张秋阁》《织席记》《山里的春天》《战士》《投宿》《识字班》等白洋淀人民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和热爱探究战争与人的关系,理解人物在战争前后行为的合理性,畅想白洋淀的未来

二、深度阅读,探寻诗味

初初觉得,欣赏这回事,有时需要选定一个地方去深度体验,而不是在相对有限的时段内走马观花地从一个地方,再到另一个地方。我们可以用比较充裕的时间去观赏、领略《白洋淀纪事》的内核——善良,美好,达到极致后所孕育的诗意。试试读后填写下面的游历心得吧。

《白洋淀纪事》诗意探寻之“ ”内容回顾诗意重理感悟与点评挖掘诗意之小提醒:1.从不同人物身份来探讨诗化的特征2.从人物之间展开的对话缝隙中找寻诗意3.在景物片段中品味诗意4.在有鲜明语言特色的片段中咀嚼诗意

三、用心体验,回味无穷

小伙伴们,阅读是一场旅行,需要用双脚去行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验,用头脑去思考。初初在阅读时有些诧异,残酷的扫荡和疯狂的杀戮,到了孙犁那里,却都如同被打上了马赛克。现实景象为什么只是作为模糊的故事背景?孙犁为什么没有在他的小说里过多地渲染战争?他这样“诗化”地描写战争是什么原因呢?这需要你们脑洞大开,用心体验哦。

经典赏析苑

批是评论,注是解释。批注式阅读,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对文章进行评论和注释,这是一种高水平的阅读方式,着重解决读懂“写什么”的问题。现在初初就以节选的《采蒲台的苇》为例,为大家小试身手。

《采蒲台的苇》(节选)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淀,浅的湖泊。因为到处是淀,水道纵横交错,自然是苇草赖以生存的地方。此句最后落笔在“人们依靠苇生活”,可见苇在白洋淀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寄生”一词可解释为“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外,从寄主那里汲取养分”。这个词多用于贬义,此处作者是为了强调白洋淀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苇。这句简单的描述真实还原出白洋淀人民生活的特色,同时不乏生动性和形象性。把人比作鸟儿,既真切自然,又贴切形象。

有对敌人的恨,有对同志、对乡亲、对亲人的爱,还有她们应付敌人的聪明智慧,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敬佩、尊敬之情。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尾批:文章开篇就写到白洋淀“到处是苇”,“人们依靠苇生活”,点出了在白洋淀,芦苇的平凡与普通,同时也说明了人们的生活与芦苇的密切关系。随后,作者转换笔锋,由物写到人,简略几笔就写出了十二名妇女掩护干部和一个人宁死都不出卖抗日队伍的事迹。文章结尾完成了对主题的升华。整篇文章过渡自然,结构紧凑,字里行间又充溢着白洋淀人民奋勇抗敌的气概,宁死不屈的精神,达到了人与苇的完美结合。

第一个“血”是指英雄的鲜血在冰上凝固了,第二个“血”是指英雄虽然牺牲了,但他的意志是坚定的,是不可摧毁的,是永远留在人民心里的。他的死震撼了每个人。

简简单单的“没有”使人物坚毅、顽强、勇敢、视死如归的精神品格跃然纸上。最朴实的语言往往具有最打动人心的力量,由此处的“没有!没有!”就可见一斑。

拓展资源包

生命有限,阅读无边。初初为你找来一些名家的精彩观点及同龄小伙伴的阅读感悟。走进这些阅读体验,定能让你有柳暗花明之感哦。

名家点评

茅盾

著名作家

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赵园

著名学者

在孙犁四十年代的那些短篇小说中,你看不到现代小说通常所有的繁复的结构,错综纠结的人物关系,万花筒般令人眼花缭乱的生活印象;甚至人物,他们的性格,他们的感情生活,也是单纯的,仿佛一汪清水中的云影。

贾平凹

著名作家

当我还在乡下,是十多岁孩子的时候,读到的文学作品又深深喜欢,以至于影响我走上文学路的就是孙犁先生的《白洋淀纪事》。

阅读心语

读《白洋淀纪事》,最吸引我的是孙犁用白描手法描写的一个个故事,让我百看不厌。这些故事表现了孙犁对白洋淀人民浓郁的感情,但流露在笔尖的,却总是淡淡的,好似汩汩溪流,虽无夺人之大气磅礴,却在字里行间蕴含深情,令人回味无穷。

——江苏省张家港市后塍学校七(4)班 戴 沁

在《荷花淀》中,作者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们淳朴、善良、勤劳、能干、识大体、温柔多情、坚贞勇敢。文中写荷花荷叶,写小渔船,写船上的妇女儿童,写水天一色,烟波浩渺,写抗日军民的机智勇敢,乐观豪迈。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一句“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女性身上的刚强、无畏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江苏省张家港市后塍学校七(4)班 王蓓尔

孙犁用笔记录了一个又一个平凡的人:《芦花荡》里的撑着船用自己的陷阱让鬼子晕头转向的老头子;《纪念》中的一边和敌人打仗,一边和小鸭子说话的纪同志;《荷花淀》里的水生嫂;《看护》里的妇救会主任;《秋千》里的大绢和喜格儿;《村歌》里的双眉和香菊……一个个真善美的形象打开了一扇又一扇心门。他们用自己的质朴和无畏来追求美好生活的回归。

——江苏省张家港市后塍学校七(5)班 张 昕

思维对对碰

趣绘导图

孙犁的《白洋淀纪事》用平淡但准确的语言写普通的事物,并赋予它们广阔惊人的力量以及满满的诗意。请小伙伴们拿起手中的笔,绘制一幅思维导图,用最易懂、最直观的方式向同学们分享自己阅读《白洋淀纪事》的独特体验吧。

提示:思维导图可以着眼于单篇的情节脉络,也可以是对多篇内容的整合;可以是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归纳总结,也可以是对多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是对白洋淀风物人情的介绍,也可以录一些有趣的句子,方便赏析积累。只要合你“眼缘”的,都可以成为思维导图的内容。

请你批注

批注能让我们在文字里遨游,与作品对话,与生活对话,更好地理解文本。小伙伴们运用“经典赏析苑”中的批注方式来大显身手吧!

芦花荡(节选)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件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片段仿写

【仿写范本】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孙犁《荷花淀》)

【范本分析】

文学大师历来十分讲究作品中人物出场的描写,设法使人物一出场,就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小说开篇第一句“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中,“凉爽”和“干净”,一个形容夏夜天气令人畅快,一个体现女主人的勤劳持家,两个词就将环境和人物的特点展现了出来,让人耳目一新,更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浓郁气息,自然质朴不造作,亦如小说中的人物。月夜里,抗日游击组长水生的爱人在院子里,一边编着苇席,一边等着丈夫归来。作者写水生女人的出场,着力描写白洋淀一带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月夜的景色,衬托出这个农村青年妇女的高洁和善良,使人物与景物融成一片,构成了一幅明快清爽的生活画卷。

【仿写要求】

仿照范本,描摹一段某一人物出场时的画面,尽量通过一定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

猜你喜欢

荷花淀纪事孙犁
杨塘纪事
爱书惜书的孙犁——读《书衣文录全编》有感
大匠纪事
学抖空竹纪事(外四首)
晚年孙犁
探究“水生嫂无名现象”的普泛性
草原纪事
湖畔派与中国“荷花淀”派生态观之比较
游移于隐藏与揭示之间——论孙犁的“芸斋小说”
《荷花淀》情节构思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