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靶斑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控技术
2019-12-27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浩任
文/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浩任
黄瓜靶斑病又称黄点子病,是黄瓜生产中发生较重的病害,该病原菌侵染能力强,发病迅速,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质量和效益。
一、发病症状
黄瓜靶斑病主要危害叶部,一般中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下扩展,幼龄叶片发病较轻。被害叶片病斑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大小差异很大。此外,病原菌亦可侵染黄瓜茎部,引起茎腐病症状。
1.小斑型:发病初期呈黄褐色小点,病斑扩展后,叶片正面病斑近圆形或稍不规则形,病健交界处明显,黄褐色,中部颜色稍浅,淡黄色,叶片背部稍隆起,黄白色。
2.大斑型: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5厘米,灰白色,叶片正面病斑粗糙不平,隐约有轮纹,叶片背面呈褐色水渍状,湿度大时,叶片正、背面均可产生大量灰褐色霉层,为病原菌菌丝体。
3.茎腐症状:黄瓜靶斑病发病初期,茎部出现灰白色不规则长斑,无明显边缘;后病斑沿茎秆逐渐向四周扩展;茎部发病后期病斑环绕布满茎秆,湿度大时,可产生稀疏灰褐色霉层。黄瓜嫁接口除发病后期,病斑呈灰白色或黄褐色,茎秆表皮开裂凹陷,干枯坏死。剖开茎秆,内部发褐坏死,最后植株萎蔫死亡。
二、病原菌和发病规律
1.病原菌:黄瓜靶斑病的病原菌属于丝孢目棒孢属真菌。
2.发病规律:(1)侵染方式。黄瓜靶斑病是一种气传病害,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5~7天。致病菌侵染后产生果胶酶、纤维素霉,分解植物细胞壁,质膜通透性增加,引起细胞死亡。(2)田间发病条件。多主棒孢菌具有喜温好湿的特点。发病适温20~30℃,相对湿度90%以上,水滴中孢子萌发率最高。叶面结露、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都会加重发病程度。
三、防治困难的原因
1.种子带菌:病原菌可通过种表附着或种皮内潜伏休眠菌丝进行传播。
2.病菌侵染能力强:多主棒孢侵染能力极强、传播速度快,田间只要超过3%的植株感病后,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3.连作栽培因素:一般黄瓜都采用连作栽培模式,促进了病原菌的连年积累,易造成病害流行。
4.病原菌极易产生抗性:多主棒孢菌菌株极易变异,容易对多种杀菌剂产生抗性,据调查,同一化学药剂连续喷施3次以上的设施黄瓜中,病原菌的抗药性出现概率显著增加。
四、综合防控技术
1.种子消毒:消除种子带菌是黄瓜靶斑病远离传播的重要途径。播前对黄瓜种子和嫁接用的南瓜种子消毒,是预防该病发生的重要方法。可在播种前,用55~60℃温水浸种30分钟,并不断搅拌,然后让水温降30℃,再浸泡3~4小时,能有效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
2.加强栽培管理:黄瓜靶斑病属喜温好湿病害,因此注意调控设施内的温湿度。适时通风换气,排水控湿;及时清除病残体和田间杂草,带出棚室外烧毁,减少病原菌基数;使用水肥一体化设施代替大水漫灌,降低棚内湿度;在黄瓜中后期要及时施肥,追施中微量元素优质叶面肥,增强植株抗性。
3.化学药剂防治:多主棒孢菌株极易变异,易对多种杀菌剂产生抗性。据调查在多个地区苯丙咪唑类杀菌剂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对靶斑病几乎失去了防治效果。因此,该病应以预防为主,提早发现,及时施药,交替使用各类杀菌剂。药剂可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3500倍液,或35%氟菌·戊唑醇悬浮剂2500倍液,对黄瓜叶部和茎部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