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思考

2019-12-27汪承平胡玉明陆秀东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汪承平,胡玉明,陆秀东

(皖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来以礼仪之邦而著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经济上高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在思想领域和精神层面却出现了精神倾滑、人文弱化、功利主义等现象。转型期的中国显得大而不强,富而不贵。公民道德素质不高等现象时有发生,如乱丢垃圾,排队加塞,坐公交车抢座,吃自助餐多拿多占,大庭广众脱鞋脱袜、赤膊袒胸,遇到纠纷对骂互殴,政府官员腐败等等屡屡发生。教育层面,中国的应试教育偏重文化知识,淡化了对学生的能力和品质培养。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注重成绩和未来的名誉地位,忽略了孩子的个人品格培养。大学生找工作目标偏向获得物质财富等。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个人追求偏向肤浅化和庸俗化。上述现象表明:新时代国民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课堂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我校自2018年起,进行外语类“课程思政”立项建设,本文将结合外语类“课程思政”前期开展的工作以及对此项目的深度思考,重点介绍其建设背景、现实意义及其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

一、“课程思政”建设背景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要求教师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围绕这个目标来学。教育部新时代高教40条规定“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强化每位教师立德树人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每门课程。”[3]这些都为高校课堂教学如何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构建正在全国高校陆续展开。高校思政教育不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单兵作战”,而是向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真正做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方向转变。这是“三全育人”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基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考量。如何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加快思政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下每一位高教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面对的紧迫课题。本文将围绕外语类课程思政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思考,理清未来建设的关键环节。

二、思政教育与外语课程融合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4]。而这样的相互了解,需要的“利器”就是语言。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完成了从单纯的语言教学向语言教育的过渡。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违背语言教育的观念和思想,如以考试、考证为教学导向和目的,严重偏离了语言教学的初衷。这种英语教学的“功利性”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强化训练,而抛弃和违背了英语教学的本质——交际,更谈不上把“思政教育”和英语教学相结合。英语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有效结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仍有相当数量的外语教师重教书轻育德,没有发挥外语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外语教学进行人文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其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西方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语教学也是文化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接触大量的他国文化,如果缺乏真、善、美的辨别能力,就会导致一些消极不良思想乘虚而入,甚至盲目崇拜。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跨文化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为了了解西方的思想和文化,而更重要的是,要树立用英语语言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思想的意识,帮助学生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优秀文化。把思想政治教育主动融入日常英语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发挥英语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通过对中外文化的对比学习,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强爱国情怀,最终解决“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英语教师要积极承担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历史使命,做好思想引领和立德树人。英语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隐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目的,扭转目前外语课程教学中重知识、尚技能、轻德行的状况。全面推动外语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如何在外语类课程中挖掘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政育人元素,让外语课程上出“思政味儿”。这些都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挑战。

三、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

外语教师要学会通过选取不同形式的英文素材,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英语教学,以听、说、读、写、译的不同方式将思政融入课程中,从而帮助学生在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的同时,实现思想的提升,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为此,外语类“课程思政”应做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思路和机制攻坚、教材攻坚、师资攻坚、教法攻坚。

(一)思路和机制攻坚

宏观层面上应该构建“大思政”格局,做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思政课教师参与到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指导。管理理念上,需要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对人才培养方案、教材选定等教学环节的把控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关键。为此,我们需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在思想意识形态上负起责、把好关。英语语言承载了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我们国家,对我们国家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生期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文化的影响。他们尚不懂得辩证地看待问题,往往对于西方意识形态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采用简单的非此即彼的看法和态度,不明白一国的意识形态与该国的具体国情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更要讲透它们所形成的具体历史背景,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进而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政治洞察力和政治敏锐性。

其次,要做好顶层设计。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需要落实细化,需要在教学大纲和具体实施细则上有所体现,强化英语教学的课程思政化。具体着力点上应当重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融通中外文化。英语教师要善于基于现有的英语教材,通过重新组合,重点推出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英语教学大纲中,并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落实落细。

(二)师资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担。”[5]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5]高校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同时,应该自觉“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5],自觉把立德与育人落实到自己的言传身教中。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关键也在教师,需要发挥广大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需要外语教师结合课程和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目前,大多数外语教师注重专业学习和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忽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达不到“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在理念、方法、手段和精力投入上都有待提高。我们建议外语教师要提升素养,突出现实问题导向,技巧性运用思政教育语言素材。首先,教师要严于律己,从自我抓起,正人必先律己。古人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教师不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就很难对学生进行一个正面的引导。一所高校的毕业生往往带有很强的这所学校的特征,这就是校园文化给学生留下的印记,而形塑校园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取决于教师,正所谓师道有传承。其次,教育是一项育人工作,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思政教育的同时要善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会讲故事,讲好故事,把故事讲好,力争从内心打动学生,不仅要让学生在知识上诚服,更要让学生在情感上认同。

(三)教法攻坚

英语课程的思政改革绝不意味着要英语教师偏离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本位,而是如何在完成语言技能这一既有教学目标的同时,使思政教育的效用最大化。这是每一位外语教师要思考的问题。“课程思政”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但我们要避免生硬说教,尽量做到隐性植入。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利用身边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启发和调动学生内心深处向上向善的神圣源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互助互学,尽可能让某一结论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而得出,而非教师一厢情愿的道德说教。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切实从学生的立场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开展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讨论,将思政教育在讨论的过程中变成学生的自觉和无意识。

(四)教材攻坚

教材是营造浓厚育人环境、实施育人的载体。在教材的使用和编写方面需着力做好以下建设工作。

一是因地制宜,深挖现有教材的育人元素,更新教学内容。英文原文,涉及西方国家的人文、地理、科技、生活轶事,其中也不乏值得借鉴的优秀文化内容。教师可以挖掘涉及思政内容的西方文化,以点带面对西方思想和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在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技巧使学生润物细无声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使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从具体操作来说,英语教师可以从口语表达的话题设计,讲解单词和短语时所举的例句,课文主题的挖掘,汉译英和作文题目的设计等很多方面来传递正能量,实现价值引领。

二是编写英语教材、讲义等。教材的编写需要一个过程,而一套优秀的英语教材往往又是从日常积累的讲义中严修细编而来。因此,每所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调动学校现有师资力量,结合当地特色精编具有本校特色的英语教材,并且通过在实践中打磨锤炼,不断优化,与兄弟院校交流,达到英语教材的互鉴、互享、互建,进而向周边省份院校推广使用。

四、结语

英语类课程思政要突出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促使专业学习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让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即找出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语言素材之间的互补点;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来锻造高素质外语教师队伍,更好地推进外语类课程思政工作取得实际成效。“课程思政”是一个长效工程,一线教师如何进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如何开展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如何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是我们今后思政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