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变:民俗工艺的生态对比研究
——以皖西民俗工艺为例

2019-12-27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皖西油纸伞民俗

熊 辉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一、民俗工艺的类别及概念

日本民俗工艺先驱柳宗悦在其著作《工艺文化》中明确指出了民俗工艺的性质和范围,他将民俗工艺与贵族工艺、个人工艺相对立,并列举了民俗工艺的五个特征:其一,为一般民众生活而制作的器物。其二,迄今为止以实用为第一目的而制作的。其三,为了满足众多需求而大量生产的。其四,生产的宗旨是价廉物美。其五,工艺的制作者都是工匠[1](P78)。

我国民俗工艺研究起步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钟敬文等前辈在民俗学研究领域中发起。八十年代我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张道一先生提出建立中国民艺学学科体系的主张,并从艺术学角度结合民俗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学科将民俗工艺分为九个类别。潘鲁生教授在结合张道一先生观点的基础上将民俗工艺分为八类,即“以审美和精神生活为主题,分为祭祀类、娱教类、装饰类、游艺类;以实用和物质生活为主题,分为穿戴类、起居类、生产类、用品类”[2](P373)。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民俗工艺是指民间大众生产制造的绘画、雕刻、剪纸、面花、纸扎、脸谱、面具、木偶、玩具、年画、窗花、布偶、绣花鞋、民间表演的道具、乐器、彩灯、服饰、染织、刺绣、家具、石刻、农具、厨具等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产品。一言以概之,民俗工艺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服务于民间大众精神生活需要的审美文化类;其二,是服务于民间大众生产生活需要的物质产品类。民俗工艺是指由民间大众在农耕社会生产生活条件下,为日常生活、生产所创造的精神与物质文化,并以物质产品的形式服务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

二、民俗工艺生态的流变研究

民俗工艺是民众在不同的社会生产生活中积淀而形成的文化观念、精神内涵的直接反映。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所产生的民俗工艺形态也不尽相同。因此应从民俗工艺的创造者、目的、环境、技艺、思维观念、功能、内涵等七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这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传统民俗工艺的文化价值,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与运用民俗工艺资源。

(一)民俗工艺创造者的流变

传统民俗工艺的创造者是广大劳动人民,这是由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他们是民俗工艺的直接创造者与传承者。如皖西翁墩剪纸的创作者都是当地地道的农民,每逢冬腊月之际,又恰逢农闲,正是他们剪纸艺术作品创作的好时机。民间剪纸流传至今才逐渐成为节庆活动的附属品,这反映了“民众最切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同时又包含了深刻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求,并从中寄寓民众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也得之于民众朴素真诚的需求观念”[2](P377)。

当今民俗工艺的创造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一部分是以民俗工艺生产为生计的手工匠人,另一部分是工厂流水作业的工人,他们与生产之间是一种雇佣关系,是现代化机器生产背景下的工人。随着农耕社会的退出历史舞台,现代工业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工人成了当今民俗工艺生产的主要创造者。

就民俗工艺创造者群体而言,农耕社会下的民俗工艺创造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受教育程度、创作思维观念、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等都不同。如皖西毛坦厂镇的大红袍油纸伞工艺,它的传承人徐修生所经营的承古斋就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式作坊,生产主体由徐修生及其儿子儿媳组成,因此大红袍油纸伞遗留了许多传统民俗工艺的影子。

民俗工艺创造者的流变主要体现在其创造主体是为自己服务,还是为消费者服务。传统民俗工艺创造者制作的民间工艺品如剪纸、竹编、柳编、印花模型等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之需。当今民俗工艺创造者是职业或半职业化的工人群体,他们已经脱离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环境,且服务于广大消费者换取生产生活报酬。

(二)民俗工艺的目的流变

传统民俗工艺作为社会生产的物质需求与社会生活的精神需求的一部分,它的传承与发展总是带着这两种目的。传统农耕社会民俗工艺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满足不同的生产需求,如农具中的犁、耙、铲等,家具中的椅、凳、案、茶几等,日常器具中的盆、罐、篓、筒等。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传统民俗工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活的精神需要,如翁墩剪纸最初目的是装饰美化,民间的纺织布艺开始只是为了保暖遮羞,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开始提出审美层面的需求,于是各种民间的扎染、蜡染等染织方式就出现了。家具与日常器具中亦能见到诸多器物上雕刻了精美的动植物纹样,这说明传统农耕社会民众生产工艺虽然最主要的目的是作为一种工具属性满足生产需求,但也逐渐注重对审美的追求。

当今民俗工艺的直接目的是达成一定的经济效益,借助手工艺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换取经济利益,如皖西霍山县陈迪忠为代表的根艺书法工艺,取当地山间的树根茎,经手工打磨,加工成书法挂件,成为一种独创的工艺种类,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审美愉悦,陶冶情操。皖西霍邱县临淮岗镇的田孝琴泥塑工艺也是如此,泥塑是一种常见的雕塑形式,作者融入了当地民间风土人情,使田氏泥塑充满了乡土气息,她的泥塑工艺最大的目的就是展示给观众,并使观众能够享受到如沐春风般的田园乡土之美,进而因此产生经济效益。当今民俗工艺的目的可总结为以传统工艺之名,丰富广大消费者的传统文化的审美与展示需求,并获得工艺品应有的经济价值。

(三)民俗工艺的环境流变

传统民俗工艺生存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耕社会,民众还处在靠天吃饭的生活环境中,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相当匮乏,精神生活更为欠缺。社会文化环境与传统民俗文化、社会生产、家庭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皖西地方婚俗活动中,在新娘的房间及彩礼上粘贴有吉祥寓意的红色剪纸,并在婚礼当天新娘出门时要手持一把红色的油纸伞,寓意驱邪消灾、鸿运当头。这种民俗婚礼为皖西翁墩剪纸与毛坦厂油纸伞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在传统社会环境中,广大民众的衣食住行都与民俗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农具、家具、纺织工艺,逢年过节时特制的酥饼、糖果等,都与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着民俗手工艺的生存与发展。民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环境共同造就了原生态的文化空间,这为民俗工艺的生存与传承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当今民俗工艺的生存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变化,工业生产现代化,工业文明兴起,人类步入信息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正加速了民俗工艺的消亡。机器生产和信息科技要求民俗工艺必须适应其生产方式与表现形式,新兴媒介的发展,使民俗工艺的传播实现了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民俗工艺在虚拟的信息网络世界中被消费、娱乐,在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阿多诺(Adorno)与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的文化工业理论语境下,机械复制技术使现代民俗工艺瞬间变成数以万计的轻工业产品,并通过飞速发展的物流系统运输到世界各个角落。生产制作民俗工艺的环境不再是自给自足农耕社会的乡村,而是机械轰隆的信息化的现代工厂。这使得民俗工艺难以适应当下的现代化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保护民俗工艺,最根本的是要保护民俗工艺赖以生存的环境。

(四)民俗工艺技术的流变

传统民俗工艺生产完全依靠民众的双手,如皖西霍邱县柳编工艺、舒城县舒席工艺、毛坦厂镇油纸伞工艺等,从原材料采集到备料、精细加工、组装等几十道工序都是由人工完成。传统民俗工艺技术使民俗工艺产品饱含了手工的温度,它是广大民众智慧与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正如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所言:传统艺术具有一种说不出的本真性,即艺术的“灵韵”。传统民俗工艺因为它的各个细节都依赖传承百年的生产生活经验,且完全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经验性的基础上,因此传统民俗工艺能够引起广大民众的情感共鸣。它在技术上经过了一代代人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各种范式。如皖西翁墩乡民间剪纸工艺,就积累了传统剪纸的天圆地方、阴刻阳刻的范式。大红袍油纸伞一直延续了单调的红色,但是它保持的恰恰是油纸伞象征喜庆的本质。

当今民俗工艺生产技术分为两类,其一,是部分手工与部分机器生产结合,其二,是全部采用机械化大生产,完全由电脑信息技术制作而成,如现代社会先进的三维打印机技术,能很容易获得民俗工艺品的复制品。无论是半机器生产,还是完全依靠信息科技生产,民俗工艺品都打上了现代工业的烙印。正如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说:“复制技术使复制品脱离了传统领域。复制品能在持有者或听众的特殊环境中供人欣赏,在此,它复活了被复制出来的对象。这两种进程导致了一场传统的分崩离析,而这正是我们当代的危机。”[3](P236)这种危机体现为传统文化被消解,传统技艺被取代。因此当今的民俗工艺品与传统农耕社会的民俗工艺品不能简单地以外形来判断其艺术价值与使用价值,还应重视其民俗文化、人文内涵等方面的无形价值。

(五)民俗工艺思维观念的流变

传统民俗工艺的思维观念深受传统农耕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影响,因此传统民俗工艺形成了独特的民俗观念。如皖西翁墩剪纸中“阴阳合一”的剪刻思维,儒释道“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等,剪纸的内容常常以民间传说为主题,还有以多子多福、祈福消灾为观念的作品,如“老鼠嫁女”“石榴花开”“马上封侯”等。这反映了农耕社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传统民俗工艺的思维观念是民俗工艺产品创造的内在精神,是民俗艺人的精神信仰,更是传统民俗工艺得以传承发展的文化源泉。

传统民俗工艺包涵了民众对生活实用主义的思维观念,实用是其工艺观念的第一属性,无论是实用性较强的农具、家具、生活用品,还是民间祭祀活动中的剪纸、纸扎工艺,都本着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目的,皖西舒城县手工艺竹席首先是为了能够供夏天使用,其次再追求装饰与美观的工艺。民间剪纸的寓意都是吉祥、圆满的,这也体现了民众实用的思维观念。

当今民俗工艺的思维观念不同于传统的农耕社会,传统民俗文化与观念在现代工业社会生产生活中逐渐淡化,许多传统文化被碎片式、爆炸式的信息时代所埋没。正如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所言:“人们在今天的资本消费中从来没有消费到物品真正的使用价值,只是消费了一种被消费的意象,那是由广告所制造出来的符号价值的幻境。”[4](P13-14)当今民俗工艺也是如此,它作为一种快餐式的文化符号被消费、娱乐,现代工业的标准化生产消解了民俗工艺作为传统民俗文化载体的根基,只剩下徒有其表的外形,再加上当今社会流行文化与网络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使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成为当今民俗工艺重要的思维观念。如皖西霍山县的根艺书法工艺、霍邱县临淮泥塑工艺、大别山盆景工艺等都在积极结合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六)民俗工艺功能的流变

传统民俗工艺是农耕社会必备的生产工具或生活必需品,它首先应该是生产或生活工具,其次作为一件产品,它必须具有实用的功能。无论是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织布机、纺线车、鼓风车、水车、耕犁,还是竹篓、箩筐、编织或染织品剪纸,它们都是因为其实用功能,才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传承百年而亘古不变的。传统民俗工艺必须具有某种特殊的实用功能,如皖西毛坦厂镇的大红袍油纸伞最初是一种雨具,传承至今它成为当地婚嫁习俗中一种象征吉祥的道具,油纸伞由最初雨具的使用功能蜕变为当今社会民俗文化的象征功能,恰好说明了传统民俗工艺的实用功能正在向其文化功能转变。

当今社会,民俗工艺早已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了,在现代工业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民俗工艺的审美功能、媒介传播功能、文化功能。首先,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中,作为审美功能的民俗工艺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正如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所言,传统艺术的展示功能就被提升到了首位,人们开始关注工艺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之美。民俗工艺作为工艺品具备美的各种要素,如材质美、形态美、寓意美,皖西霍山县的根艺书法,霍邱县的临淮泥塑正好体现了这一点。现代社会民众能享受到民俗工艺浓郁的乡土文化之美,正得益于其审美功能。

当今民俗工艺的媒介传播功能是指民俗工艺本身就是文化传播的媒介,现代社会民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的冲击,使得民俗工艺一时间成为礼品文化市场的香饽饽。如在皖西旅游经济发展带动下,民俗工艺产品种类与形式层出不穷,它越来越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有些民俗工艺品甚至远销国外,如皖西霍邱县的柳编家具、日常用具都出口欧美国家。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它将我们国内的民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民俗工艺的文化功能是当今社会民俗工艺的核心功能,这种功能具有教化思想传播育人的作用。当今民俗工艺的实用功能已经退居其次,文化功能备受追捧,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俗文化的发掘与发展,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为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这些举措使民俗工艺的文化功能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实力逐渐增强,民众生活较为富足,民俗工艺文化逐渐受到民众的重视,更多的民众有能力有实力保护与传承民俗工艺文化。

(七)民俗工艺内涵的流变

传统民俗工艺生存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之中,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家田自秉教授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所言:“工艺美术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是艺术和科学的产儿,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它通过衣食住行等生活各个方面服务于人民。”[5](P1)传统民俗工艺是广大民众勤劳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它是民众社会生活与物质生产的精神文化积淀。“传统民俗工艺具有原初性、实用性、动态性和艺术性,它的内涵源于民俗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全部过程。”[6](P145-168)传统民俗工艺的内涵源自社会生活的整体过程,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民俗工艺文化的重要体现。它的原真性内涵强调民俗工艺产生的整体过程,即民俗工艺品生产所伴随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它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当今许多民俗工艺品已经脱离了原有的农耕生态环境,它呈现在大众眼前的是最终的结果,即工艺品,看不到它的生产制作流程,也不清楚它的实用价值与文化功能,更不知道它产生所伴随的文化现象,因此,它就像一个失去灵魂的游荡者一样在灯光耀眼的展台上,任凭观众去观赏与膜拜。殊不知观众已经无法看到它原来鲜活的形态,它也就逐渐丧失了原初性的精神内涵。如皖西金安区毛坦厂镇明清古街的大红袍油纸伞工艺,红彤彤的油纸伞,观众都觉得好看,但要出价格100~200元去买一把当下并不实用的伞,观众们就犹豫了。因为观众在展览现场,只看到了伞,好看且贵,并不知道油纸伞需要经过数十道工艺才能完成,也不知道大红袍油纸伞与当地结婚嫁娶民俗活动有直接关系。其实,当今的油纸伞已经不以实用为主了,而是以美好的民俗寓意为主,但是仅仅展示油纸伞产品,大众体会不到油纸伞原有的魅力,因为看不到油纸伞应有的社会生活环境,看不到结婚习俗的场景,其原真性就得不到表现。因而,它成为现代专业艺术家或专业设计师们从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的模仿对象。它逐渐成为流通在市场中的商品,它的商业价值远远大于它的工艺内涵。在消费者眼中工艺品首先是价值不菲的商品,其次是象征社会层级的符号,最后是文化符号。因此,它的商品意义大于它的其他意义,社会民众也恰恰迎合了工艺品商业意义的发展。民俗工艺品虚空的符号意义构成了当代社会的文化景观,它的社会内涵在商品市场中一次次被误读。广大民众处在集体无意识中,并共同享受这场误读所带来的一系列视觉感官的刺激,民众广泛参与共同建构了符号消费的狂欢,再加上商业资本的运作,使当今的民俗工艺品变成了极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这又加剧消耗了它原真性的内涵。

三、民俗工艺流变的启示

(一)对民俗工艺创作者的启示

民俗工艺的流变,是社会工业文明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民俗工艺的生产者,是民俗工艺变化的直接体验者,他们不应被动接受流变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应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第一,民俗工艺创作者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创作思想,用先进的思想创作优秀的作品。第二,民俗工艺创作者应保持警惕性,资本消费时代的商业文化愈演愈烈,它随时可以消灭原生态的手工艺。创作者在创作形式与创作技术方面也应积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大胆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带来的产业便利。第三,民俗工艺创作者应主动积极谋求生产性保护的出路,一方面主动与当地文化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共同探索文化治理路径,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乡村与城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将民俗工艺产品转化为旅游服务,并不断提升民俗工艺的创意空间。第四,坚守民俗工艺文化传统也是一种美德。传统民俗工艺面对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冲击,可能出现某些不适应症状,但作为创作者要有积极的心态,坚守传统工艺底线,积极谋求新的发展之路。

(二)对民俗工艺管理者的启示

作为民俗工艺的管理者,首先,在面对民俗工艺流变的社会形态下,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规则,引导民俗工艺常态化发展。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管理者应结合当前乡村振兴的时代任务,积极寻求民俗工艺文化与乡村文化经济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加强乡村治理与乡村经济融合发展。其次,对传统民俗工艺市场应加强管理,治理民俗工艺品侵权问题,重点治理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知识产权侵权的滥相问题。最后,加强管理者队伍建设,管理者应积极主动地学习民俗工艺等“非遗”保护的文化知识,知己知彼,才能行使好管理者的责任。

(三)对民俗工艺受众的启示

民俗工艺的受众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赚取更多的经济资本为目的,另一类是以鉴赏保护、传承发展为目的。前者主要是民俗工艺的经营者、销售者,也是民俗工艺发展的主力军,后者是民俗工艺文化爱好者,注重文化的精神营养。作为民俗工艺的资本运营者,应看到民俗工艺的艺术文化价值,要顾及文化对于子孙后代的重要性,在社会城市化进程中,传统乡村慢慢消失的时候,作为资本的掌握者不能一心向钱看,应怀有一颗感恩社会之心,为振兴乡村文化事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当然不能仅仅靠慈善家的施舍,资本行业应成立相关研究协会,结合民俗专业智库,全方位衡量民俗工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能为了资本而破坏民俗工艺生产的土壤,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破坏子孙后代的资源。

作为民俗工艺的一般受众,范围更广泛,群众基础更好。一方面自己要主动接受传统民俗工艺文化教育,提高自己的民俗工艺审美文化素养,贯彻文化治理与保护的理念。另一方面,普通受众要积极培育下一代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重视民俗传统文化教养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受众不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做民俗工艺恶性发展的始作俑者或推波助澜者。

猜你喜欢

皖西油纸伞民俗
民俗中的“牛”
盛开在烟雨江南中的花——油纸伞
泸州油纸伞
民俗节
漫画民俗
回马枪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
回马枪
油纸伞下的四月
回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