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培养探析
2019-12-27区杏湘
区杏湘
(钟村中心小学,广东广州 511495)
从我国不同阶段的教育标准来看,实则均提出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性,由此也提供了不同的培养方式,如以往教材中大量出现的“应用题”,便是指在培养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而在现行教材中,如该文着重针对研究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其中对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更是不竭余力。甚至于以问题解决为根本需求,出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即从思路层面帮助学生真正以上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能够由此真正意义上改善教学的成果。对此,该文便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也希望相关建议的提出,能够为理论研究领域以及实践领域,提供些许解决问题的建议。
1 什么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在教育领域的培养工作中,有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便是帮助学生构建思维,使学生能够在思维的引导下,实现对于各类问题的解决。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无疑就是思维的一种具象化表现。可以理解为,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其思维上提出的首要解决方案,便是寻求此类问题的解决策略,由此便是指“策略意识”,而通过策略的方式,则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展开思路,使其能够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对问题的解决。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实则寻求实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当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时,便能够有效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仅从该方式来看,对比我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遇到的“应用题思路不同” 的问题,其无疑能够对此实现更为有效的解决,甚至于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事实上,小学数学的教育不仅关系与小学本身,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在小学阶段实现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培养,从当前教育需求与学生的发展来看尤为重要。
2 人教版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编排及教学现状
该文的研究案例选取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其也正是笔者进行实践研究的教材。人教版作为当前小学数学教材中较为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体之一,其本身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探讨较为深入,同时也提出了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培养的相关要求。但由于教学环境等问题,却造成了教学成果难以有效地实现。
2.1 人教版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编排
从教材内容来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已经进行了基本内容的编排,即涵盖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并尝试以各类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情景、启发、引导等。比如,小学数学教科书数的运算中的“解决问题”,即在数的运算部分,用橙色作为背景颜色,并明确写出解题三步骤:阅读与理解(图里有什么、知道了什么)、分析与解答(怎样解答)、回顾与反思(解答的正确吗),除此之外地解决问题不在该研究之列。而且,为了实现“策略”的教学,更加注重多样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如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入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独立教学单元,以确保相应的培养结果。而在相应内容之中,教材也设置了各类解决问题的独特策略,例如画图、转化、替换等,并辅以一定的案例。由此可见,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已经基本涵盖了所需要教学的内容,同时也尽可能在细节上帮助教学实现教学功能。
2.2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现状
上文中提到,从目前的教材编排上来看,可以发现内容已经能够满足于视角日常教学的需求,并且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了一些引导。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并不理想,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相应的问题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第一,过于注重“策略”。一些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策略的教学,而忽略了帮助学生掌握策略的目的是让其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对于策略的关注,可能会导致“策略”失去其工具性的功能,继而影响到学生对于现实学习问题的解决;第二,过于注重“结果”。我国目前的整体教育氛围仍旧崇尚于应试理念,虽然小学阶段并不会出现“一考定终身”的应试需求。但是,小学教学同样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由此也导致教师养成了以培养成绩为目的的思维。即教师会着重与学生解题的成果,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后,便不会过多追问学生是否真正意义上掌握了相应的策略;第三,教学过程中缺乏严谨性。仍旧是基于教师对于应试思维的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更多注重学生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而缺乏学生是否掌握策略的判断。所以,教师并不能清晰地认识到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策略的掌握程度;第四,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影响力较大,并且一些教师为了掌握教学的成果,不惜严格要求学生围绕其教学思路展开学习。由此,便意味着学生在策略掌握过程中缺乏了主观能动性,较少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继而导致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难以真正意义上实现举一反三。
3 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
3.1 奠定基础——教好“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
3.1.1 突出“策略”弱化“解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要明确解题策略对于解题本身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解题策略所决定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其所代表的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教师以往注重的解题,则是将解题所应用的知识作为主导,反复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以期能够由此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但是,目前教材中所要求的培养方针实则是实现学生阶梯策略的培养,对于知识本身的强化,应由其他教学环节来完成。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避免喧宾夺主的状况初选,着重于强化“策略”的教学,由此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出符合当前教育需求,以及能够满足其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3.1.2 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性
仅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学,难以真正意义上确保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而该文所强调的解题策略培养,实则便是以学生能力的提升为主体。只有学生真正意义上具备了相应的策略思维,才能够在不同问题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继而结合日常学习的知识有效降问题进行解决。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尤为重要。例如,在课本中的“列举策略”教学中,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邻居需要用1.2 m 长的木条装饰自家的栅栏,目前准备了46根,请问这46 根目标能够围住多大面积的空间?”该问题实则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面积的计算而获得结果。但是,由于该问题并没有列出长宽等要素,所以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而“列举策略”的教学便是让学生不断需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一些学生提出以画图的方式,通过将问题转化为平面的方式,从而进行更加简单的计算。但是,仍旧因为缺乏长宽要素而无法获得结果。在之后学生又提出了列表、转化、假设等诸多方式,直至找到最为间接的方式将该问题解开。而该方式便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列举解决问题的习惯。
3.1.3 重视反思与回顾
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完成了相应教学工作之后,教师必须积极对教学进行反思,明确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漏洞,以及通过教学成果反馈教学方式,实现完全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尝试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在完成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回顾所掌握的内容,使问题解决策略真正意义上变成学生学习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遇到同类问题时可以短实践内做出反应,继而有效地解决相应问题。
3.2 积极影响——注重策略意识的长期积累与渗透
对于解题策略的培养,主旨仍旧是帮助学生真正意义上构建解决问题策略的思维,只有学生在学习中拥有了特点的思维,才能够在应对问题时习惯以策略进行解决。对此必须明确的是,策略培养的目的并不是帮助学生掌握某一种工具,而是让学生能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其问题所涵盖的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学问题,更包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所以,应当采取如下方式加强解题思维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一,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响应的方式,正所谓熟能生巧,只有学生不断开展应用,才能够对解题策略的得心应手; 第二,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理解策略所涵盖的内容,由此便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策略本身的认知,继而在应用中提升效率;第三,让学生具有充分的自主发挥空间,避免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过度干涉,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此才能够达成理想的教学成果。
3.3 强化意识——鼓励策略运用的多样化与综合运用
在具体实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其所学习的解题策略,并非针对某一类问题,而是指不同策略能够应对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在实际解决问题上,需要在解决方案中寻求更为简单、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实现对问题的解决。由此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灵活性,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记忆与掌握,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策略的应对属性,继而实现更加高效的问题解决成果。对此,教师需要进行如下工作:第一,加强学生策略的练习,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策略应用过程中的特征,使其能够认识到在具体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必要筛选;第二,帮助学生认识到策略的属性分类,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套快速筛选机制来应对问题,从而提升相应的效率;第三,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加强训练,虽然小学数学知识并不复杂,但仍旧包含着一定的复合知识,由此也意味着需要采用多种策略进行解题。对此,教师可以采取设立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逐渐熟练与各种策略的结合。
4 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作为核心研究对象,首先提出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对于相应培养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教师在实践中所存在着一些问题,最终结合相应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故此,以期该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