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家庭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2019-12-27崔运强
崔运强
(山东艺术学院学生处,山东济南 250000)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以来,在教育领域也逐渐开始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同时也体现了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所以需要充分发挥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积极转化家庭贫困学生思想政治问题,进而促进高校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
1 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党的十九大对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让每个孩子都可以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高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阵地,应积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切实解决大学生所存在的思想问题。现阶段,在高校内大部分的家庭贫困学生仍然具有着强烈的学习积极性与目标,与其他同学相比较,他们更懂得不断进取,同时能够以乐观、冷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与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无法面对贫困,将贫困作为自己的压力,进而产生思想问题。
1.1 家庭贫困学生三观不正
高校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同时也是他们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校园生活过程中若出现生活物质问题极易产生三观不正的现象。如部分家庭贫困大学生在校内长期受到国家及社会的资助,他们会产生理所应当的想法,有些甚至会觉得所得到的帮助太少,也不懂得如何去感恩。有些家庭贫困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费通过贷款,但是在毕业后却不按时偿还,缺乏诚信,这些现象都从侧面反映出了家庭贫困大学生的三观问题。
1.2 生活与学习态度消极
家庭贫困对于某些大学生而言能够将其转化为学习前进的动力,进而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与学习。但是部分家庭贫困大学生却抱有悲观的心态,认为读大学最主要的目的是摆脱贫困,具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其次某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过着物质丰富的生活,但是因为家庭因素无法有效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进而导致消极对待在大学的生活与学习。
1.3 心理问题
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极易产生各种形式的心理问题,这些都会为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他们会因为经济问题,在学习与生活上进行自我否定,认为与其他同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进而产生自卑感。其次因为家庭及教育背景因素,他们虽然具有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但是交流沟通能力较弱,往往进行自我封闭,不愿意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尤其是一些学生的言行不当非常容易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这样会加深他们内心的自卑感。最后大部分的家庭贫困学生都能够具有危机意识,非常珍惜这份来自不易的学习成长机会,懂得勤工俭学,关心他人。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物质生活的发展,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资助后很少联系资助人,感恩意识淡薄。
1.4 高校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目前虽然高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加强对家庭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但是并未重视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贫困大学生虽然在经济上得到了学校及社会的资助,但是思想政治上仍然较为“贫困”。部分高校未能形成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未能及时调查了解家庭贫困学生思想发展动态,所以无法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发展实现“精准扶贫”。
2 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为思政教师队伍、辅导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现阶段各个高校基本上具有这三个团队,但是只有少部分的能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有些高校管理人员会认为家庭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属于各个部门单独的事情,这些错误的认知不仅表示未能给予家庭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足够的重视,只重视解决他们的经济生活问题,进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2 缺乏高素质教师团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思政理论水平,同时还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家庭贫困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需要专职的教育咨询团队加入才能够有效提高家庭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目前,虽然高校内具有思政教师团队,但是他们仅仅只是完成常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未能关注家庭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认为这些特殊的群体应当由辅导员进行教育。但是高校辅导员工作任务较为繁重,无法系统的对家庭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些辅导员甚至只是通过简单的谈话,进而造成家庭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严重缺失。
2.3 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
虽然有些高校根据国家的要求,对家庭贫困大学生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内容较为有限且过于单一。其中关于三观教育、感恩教育与诚信教育的内容几乎没有,或者流于形式,有些院校甚至未能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活动,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及教育。其次高校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因此也无法照顾到家庭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进而导致整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家庭贫困大学生也无法通过高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较好的改变。
2.4 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扶贫工作
目前高校对于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大部分停留在经济方面,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扶贫工作严重缺失。有些学生无法正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贫富差距,甚至会产生极端的“仇富心理”,这些错误的思想认知都会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其次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所开展的经济扶贫虽然最简单,但是缺乏可持续性,未能重视激励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
3 “精准扶贫”背景下家庭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3.1 加强对家庭贫困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工作
高校应积极帮助家庭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他们三观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着今后的发展。因此高校教育工作人员应形成教育合力,全面深入了解家庭贫困学生的思想动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与生活的信心,引导他们能够正视贫困,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与生活的动力,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命运与未来发展应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进而产生远大的理想抱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与学习。其次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家庭贫困大学生开展座谈会,选择优秀的家庭贫困大学生、励志典型进行报告宣讲,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意义。这样的方式也可以为家庭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倾述、相互勉励,进而逐渐找到学习与生活的动力。正确的三观能够为家庭贫困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让他们可以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逐渐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
3.2 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态度
家庭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特殊的群体,他们比其他同学相比更应获得教师的关心与认同。教师作为高校与家庭贫困大学生沟通的重要纽带,应及时了解每一位家庭贫困大学生的特点,通过“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积极引导他们勇于正视贫困,逐渐敞开心怀,改变自己对待生活与学习的看法。当他们遇到生活或者学习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应真心实意帮助他们,逐渐消除他们心理所存在的负面情绪。积极的心态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而言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基于精准扶贫背景下,教师更应重视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时刻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帮助他们缓解学习与生活的压力,进而树立积极的态度。
3.3 重视心理扶贫,解决他们所存在的心理问题
若有效对家庭贫困大学生实现精准扶贫,不仅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物质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他们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其他学生相比较,贫困大学生易于出现各种形式的心理问题,心理素质较差,当面对挫折时承受能力弱,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高校需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学初建立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他们身上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需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这样可以有效缓解他们所存在的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最后高校需要积极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家庭贫困大学生在校内能够感受到学生与教师的关爱,激发他们奋斗的意志。
3.4 健全家庭贫困学生帮扶体系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应积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健全帮扶体系。一方面需要对他们进行经济资助,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思想帮扶工作。首先需要健全学校奖学金制度,加强对奖学金的监督与管理,当贫困大学生达到条件后,确保奖学金能够及时发放,保障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其次需要引导家庭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并且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勤工俭学岗位。最后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寻找具有发展前景的职业路径,进而真正完成精准扶贫任务。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家庭贫困生问题不仅关系着校园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积极分析他们所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思想政治水平,最终有效实现“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