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精神与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2019-12-27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理想信念中华民族

常 晗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 430079)

“担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接受并负起责任”。爆发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正是青年在中国危急存亡之际发起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在面临政治危机与民族危亡之际,无数青年放下手中课本,走出课堂,勇敢肩负起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联合广大工农民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展开彻底的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1]167“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2]当前我国最主要的任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是当代青年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2]新时代延续五四精神,对于培育当代青年担当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新时代弘扬五四精神有利于强化青年对担当精神的理性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2]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有利于强化当代青年对担当精神的理性认知。理性认知即表现为对于某事物在内涵、特征、价值等方面从思维和方式方法上的认识与理解,对于担当精神的理性认知则表现为理解担当精神的深刻内涵,把握担当精神的价值内核,从而有利于当代青年更好地坚定担当精神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一)理解担当精神的深刻内涵

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涵的五四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社会赋予新的含义,并在一代代青年身上得以传承与彰显,作为其价值内核的爱国精神,究其根本则是担当精神的外在显现。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在巴黎和外交会上的失败,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领土进行侵略式瓜分,激发起中国青年强烈的勇于担当的精神。面对中国遭受列强的欺凌,中国青年毫不畏惧,勇于承担起拯救中华、保卫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发动了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主义运动。接受时代赋予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使命,勇于承担拯救中华、保家卫国的责任,这便是当时担当的深刻内涵。在五四运动中,担当可能意味着牺牲,但它却是挽救民族于危亡、保家卫国最真实的诠释与写照,是五四青年敢为人先的可贵品质,是中国青年的本色,是五四运动的内生动力。今天,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主题与主要任务,而实现这一主题需要青年一代接一代的努力奋斗,需要青年有着强烈的担当情怀与勇于担当的气魄,这也是新时代担当精神的深刻内涵。从五四运动中理解担当精神的深刻内涵,能帮助当代青年更加主动地担当中华民族的重任,使“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2]的担当精神成为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的内在遵循。

(二)把握担当精神的价值内核

爱国是五四运动最鲜明的特征,也是最持久、最根本的动力。五四运动中的爱国所折射出的根本因素正是一种最深沉的担当精神,它赋予爱国精神、爱国行动以活的生命,推动着青年以踏实敢为的心态投入轰轰烈烈的爱国救国的潮流运动中,“全部中国史中,五四运动以后二十年的进步,不但赛过了以前的八十年,简直赛过了以前的几千年”[3]703,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五四运动的功绩,五四运动的功绩主要归功于五四运动中勇于担当的青年。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有利于青年把握担当精神的价值内核,把握担当精神的价值内核在今天最为直接的表现则是对于中国梦的理解与把握。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每一个人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奔向美好生活的旅程;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更是未来的。身逢新时代的青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把握担当精神的价值内核,有利于青年紧跟国家的新战略安排,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信念,在追求理想、开拓未来、服务社会中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三)坚定担当精神的理想信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决定行为,而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端正思想的前提条件,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安身立命之本。五四运动时期青年斗争在运动的最前线,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支撑他们的根本动力,从而有了舍我其谁的霸气与魄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恰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是推动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实现伟大梦想的思想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为什么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以及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做了大量深刻的论述,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当代青年一定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4]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在提高理论修养中坚定理想信念。认真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其坚定理想信念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精悟透,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科学理论中坚定理想信念,端正思想,引导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行为。第二,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5]134青年要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担当精神的理解,将担当精神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在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中坚定理想信念。

二、新时代弘扬五四精神有利于增进青年对担当精神的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是对理性认知的超越和升华,是指主体建立在对客观对象的深入了解与认知的基础上,对客观对象从情绪和情感方面所产生的满意、肯定、接受等积极的心理态度,“是主体对客观对象在心理兼容性方面的情感体验”[6],是主体情感归依的一种体现。继承和发扬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涵的五四精神,有利于当代青年更好地认同担当精神的表征意义,激发当代青年对于担当精神的集体共意,固化当代青年对于担当精神的思想共鸣。

(一)认同担当精神的表征意义

表征意义即某一或一系列行为或行动所传达出的意思或情感,认同表征意义即被该行为或行动所传递出来的意思或情感所感染与鼓舞,并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传承与发扬。在五四运动中,青年所展现出的具有爱国情怀的担当行为,深深感染着当代青年,并鼓舞着青年一代,踏实继承并将其发扬下去。在新时代,青年认同担当精神表征意义的最好行动,就是促进青年对中国梦的深入理解与实现,努力实现中国梦是青年一代诠释担当精神的最佳实践。新时代,青年认同担当精神的表征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深刻理解中国梦是为人民谋幸福之梦。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在为人民谋幸福的路途中努力奋斗着,以人民为中心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特征,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最迫切的期待与心愿。第二,深刻理解中国梦是为民族谋复兴之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当今是最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是最需要当代青年踏实担当起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生逢其时,重任在肩,且必须担当重任。第三,深刻理解中国梦是为人类谋大同之梦。习近平曾多次强调要为人类谋大同,包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共同利益,解决人类共同问题,促进人类共同价值等,为人类谋大同需要一代一代人脚踏实地努力,世界是同一个世界,我们需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二)激发担当精神的集体共意

集体共意是指多个个体对于集体主流意识形态或价值观等产生的一种共识,是个体对于集体归属感的体现。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上失败的消息一经传出,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主要代表的知识分子纷纷行动起来组织学生反抗,学生运动爆发后,师生们深知反抗道路漫长且艰辛,孤军奋战不是长久之计,便向全国人民发起号召:“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齐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7]169面对中国被列强侵略的境况,全国人民愤怒不已,纷纷加入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中,为推动五四运动走向高潮奠定了基础。担当精神的集体共意对于新时代青年而言,就是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而青年群体又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易受感召的群体,组织类型多样、活动形式丰富、网络活动频繁,对于某事物的看法很容易形成集体认识,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为青年群体提供便利的同时要加强对青年的价值观念引导,规范青年的意识、行为,充分发挥优秀环境塑造人的功能,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的良好氛围。

(三)固化担当精神的思想共鸣

固,意为强化,成为常态化。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有利于当代青年固化对担当精神的思想共鸣。由认同表征意义到激发集体共意再到固化思想共鸣是对担当精神情感认同的高度升华。一百年来,五四精神生生不息,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五四运动时期,无数青年将爱国精神转化为担当行动,以激情呼唤理性,担当始终是他们身上最亮的光彩;大革命时期,不少青年抛头颅、洒热血,用青春为追寻真理奠定光明之路;抗日战争时期,多少有志青年在枪林弹雨中成为打败法西斯帝国主义的中坚力量;改革开放时期,有为青年乘着改革开放之风,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作敢为,推动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带动中国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在以昂扬的姿态实现民族复兴,新时代更应该加强对青年担当精神的培育,在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新特点培育青年的担当精神。青年群体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其成长过程又深受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青年最容易固化对某事物的认知习惯,因此良好的家风、纯净的校园和社会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人生第一课堂的家庭要充分发挥教育职能,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等方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担当精神的影响;作为主要教育阵地的学校要充分发挥好引导教育的职能,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将担当精神渗透到“三全育人”中去,同时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真正做好“四有”好老师,发挥好“四个引路人”的职能,使担当精神住进学生心里,转化为日常行为;作为人生必要课堂的社会要尽可能地为青年提供锻炼的机会,通过在基层锻炼不断增长本领,同时社会也要积极接纳青年群体,充分发挥培育青年担当精神的教育阵地作用。

三、新时代弘扬五四精神有利于促进青年自觉担当时代责任

从理性认知到情感认同最终到自觉担当,是青年担当精神由内化到外显为担当行为的一个过程,青年担当行为的实践程度取决于青年对于担当精神的理性理解与情感认同程度。同时青年在实践中对于担当精神的践行,又进一步深化对于担当精神的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从而更有利于青年形成强烈的担当意愿。因此在担当精神进入到行为深化阶段,更需要对青年进行担当精神的情怀感召与规范理性引导,以形成自觉的担当行为习惯。

(一)提高践行担当精神的主观能动性

五四运动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最佳诠释,是青年主动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的生动体现。五四运动时期,帝国主义对于中国弱肉强食般的侵略与掠夺,使中国人民意识到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冲破藩篱,唯用新思想、新观念指导革命,也唯有革命才能为拯救中国找到出路。五四运动打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门,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精神,对于国家来讲,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之日起,带领中国人民一路披荆斩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艰难探索到旗帜鲜明再到建设发展,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为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断革命、净化、完善与发展。对于青年个人来讲,有利于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继承和发扬一代代先辈们胸怀天下、将小我融入大我的青春精神,让青春之烈火在新时代中国建设与发展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不负青春和时代,不负祖国和人民,用青春担当创造美好生活。马克思曾强调认识世界固然重要,但改造世界才是人类的根本目的,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就需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肩负起创造美好世界的重任。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面对西方价值观念向中国的不断渗透、“中国威胁论”在世界吵得沸沸扬扬、某些国家肆意破坏国际规则插手别国事务等问题,继续培育和弘扬五四精神,有利于当代青年遵从历史的逻辑,坚定接过历史接力棒的勇气与信念,主动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使青年能够将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与发扬社会担当精神结合起来,在继承五四担当精神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与新时代相符的担当内容,用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来指导担当行为,主动提高践行担当精神的主观能动性。

(二)孕育担当精神的行为意愿

毛泽东曾结合五四运动时期青年的担当精神讲到:“全国的青年和文化界对于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负有大的责任。我希望他们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动力,把自己的工作和工农民众结合起来,到工农民众中去,变为工农民众的宣传者和组织者。”[3]560五四运动时期,广大青年置身于国家风雨飘摇的境遇,在对国家高度认可与拥护中,深受社会勇于担当氛围的影响,主动担负起拯救民族于危亡的重任,在情感感召与理性认同的基础上,将担当精神转化为一个个担当行动,书写着救国救民的华丽篇章。经过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奋勇拼搏,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青年创造历史,历史成就青年,置身于和平安定、幸福美好时代的新青年,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所面对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与五四青年所面对“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使命虽差异很大,但都需要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与行为意愿,是担当精神在不同时空的具体体现,且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更有利于青年在伟大的时代勇立时代潮头,将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树立与国家同甘共苦的壮志豪情,真正从内心深处自觉主动孕育担当精神的行为意愿,将爱国情转化为担当行为,以实际行动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

(三)养成自觉担当的行为习惯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曾寄语青年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他强调:“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8]做到对担当精神的知行合一是青年养成自觉担当行为的关键,知是基础,行是目的,青年养成自觉担当的行为习惯是知的升华与外化,在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激发当代青年自觉担当行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首先,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本领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青年时期是处于一生中学习能力最强的黄金时期,要将学好专业知识、练就娴熟的专业技能作为首要目的,为服务社会、实现人生理想而奠定基础。其次,青年要自觉承担好本职工作。工作的完成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展现一个人的品德修为,主动自觉担当好本职工作是一个人具备良好担当品格精神的体现,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细胞,而做好每一份工作是国家良好运转与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青年自觉做好本职工作,也是自觉承担起国家发展繁荣的光荣使命。最后,青年要勇于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2]。担当人生理想与民族复兴大任的根本路径是勇于奋斗,为养成自觉担当行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真正做到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人类大同奉献青春与力量。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理想信念中华民族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