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技能训练类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研究——以《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例
2019-12-27全丽莉
全丽莉,潘 勇
(1.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64;2.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湖北武汉430223)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不断深化融合,技能训练类课程成为高职培养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提高该类课程的教育质量迫在眉睫。
高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强调技能训练,是一门操作性强、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内容更新迅速的课程。然而近几年来教学手段仍比较陈旧,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效果不理想。国家在新一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因此,对高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及其他技能训练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 “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技能训练类课程教学现状
在中国知网分别对“实训教学”“高职技能训练类课程”进行捜索,通过文献搜集、査阅以及分析,梳理了学术界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唐巧[1]在《“职业人”视角下高职实践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中提出了高职院校技能训练类课程内容方面的问题,即内容陈旧,脱离现实生活,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张洋洋[2]在《体验学习理论视角下高职综合技能训练类课程实施的研究》中指出,高职院校技能训练类课程的实施呆板僵硬,教师没有结合具体实践,没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等,一般在上半节课进行教学演示,下半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就留给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大部分学生只是简单模仿,分析并解决具体情境中问题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普通高校教师的教学场所主要集中在教室,而高职教师因髙职教育有实训操作的要求,其职业教学场地比普通高校教师的教学场所更为复杂,不但从传统的单功能的专业教室向多功能的一体化教室转变,强调教学场所既能够进行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同时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案例教学,在高仿真度的虚拟实习场所进行教学。但是,不论是高仿真的教学场所还是传统的教学教室,都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不同教学形式,是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组成的课堂,高职学生在整个高职学习中除去顶岗实习的环节之外都是在高职课堂进行学习。目前的研究中都集中在高职实训课程方面研究,而对高职技能训练类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与高职技能训练类课程教学的真实情形研究较少。
2 “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技能训练类课程教学与实践
2.1 课程的实施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传统课程,由于学生的起点不同,传统的讲与练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要求。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广泛应用,智能手机、IPAD等学习工具的普及,移动学习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3]。因此,组织技术团队开发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系列微课程教学资源,并在部分院系大一新生中教学使用。
在进行微课程制作之前,教师要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同时,挑选部分知识点进行微课制作。设计是高职技能训练类课程教学活动的出发点,高职教师精心设计技能训练类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才能为课程教学的实施做好铺垫。
在“互联网+”环境下,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某个项目的技能训练类课程教学进行全过程的教学,利用校企合作提供的智能学习平台,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反馈、课堂教学互动和课后的个性化辅导。整个教学过程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前,教师将教学资源上传到指定的智能学习平台,并通过微信群、qq群将学习任务单发给学生,学生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对微课、微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线上学习;课中,教师辅导、答疑,并对部分内容进行讲授强调;课后,对于课堂没有弄懂的知识点,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再学习。
2.2 课程的调查与反馈
为了了解《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与学情况,通过对学院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老师和学生,同时查阅智能学习平台访问记录等情况得知,微课程为该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取得了与传统方式上课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更自主,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通过同伴示范与引领,学习效果更好。
2.3 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教师的调查与访谈,得知教师为了上好整节课,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备课和准备教学,传统课堂中,教师只需提前准备好教案就可以了,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技能训练类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超高的教学设计能力,上一节课的教学的工作量是传统教学工作量的数倍。对学生而言,提前自主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学生不提前预习,上课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学习效果会不理想。
3 讨论与建议
“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技能训练类课程教学,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联动才能顺利完成。学校要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力度,加大信息化软件与硬件的投入,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让技术改变学习。改善高职技能训练类课程教学的发展策略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3.1 加大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力度
“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技能训练类课程教学离不开智慧教室等教学环境的支撑,现代化的网络智慧教室、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翻转课堂支撑下的智能学习平台建设、多功能微课制作室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因此,建智慧校园,用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
3.2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高职技能训练类教学是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满足学生未来从事职业岗位的需要,具有职业定向性与职业针对性,这一目标指向性体现了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独特点,重视高职技能训练类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技能训练类课程教学,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可以采取教师线上学习、集中培训、企业锻炼、专家面对面指导等方式逐步提高高职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3.3 建立微课程研究机制,开发优质移动学习资源
好的微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要对整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同时对微课程资源进行序列化建设。如果经费允许的话,教师也可以邀请专业微课制作公司来参与,教师自己亲自设计教案、撰写微课程脚本。专业微课制作公司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来制作优质的课程资源。
3.4 教师要全程参与和监督整个教与学过程
大学生在微课学习中会存在惰性,教师对学生学习要全程监督与指导,否则,微课程的学习会流于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微信群、qq群,提前下发课程学习任务清单、学习注意事项,辅助学习资源说明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同时,教师要及时通过学生学习情况及查询学习平台反馈记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方位监督,只有这样,“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技能训练类课程教学才能落到实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