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微课设计
2019-12-27付靖宇陈芯会杨方琦
付靖宇,陈芯会,杨方琦
(1.西北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陕西 西安 710127;2.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0 引言
微课以教学时间较短、资源容量较小、资源组成构成“情景化”、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成果简化、多样传播等优势特征,迅速被一线教师所接受。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微课与中小学课程教学的契合度更高[1]。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2],具有“短、小、精、悍”四个显著特点[3]。已有实践表明,基于微课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个性化学习机会,让学生更快速牢靠的记住汉字的写法、读法并熟练应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求采取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4]。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和深度应用的新阶段,探索基于微课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理念、手段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基于微课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优势分析
《课标》要求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5]。所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适合识字建构的外部环境,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减少学生的恐惧心理,促使学生乐于识字,享受识字过程。
1.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识字
微课教学视频以动态方式直观呈现,能够重复播放的特点可满足小学生对于识字教学的需求。根据记忆法可知,学习者对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学材料的记忆,远超对单纯文本材料的记忆。因此,微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更快记忆生字词,同时弥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导致的认知困难,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趋于高效,促进学生的认知迁移。
1.2 帮助学生碎片学习,构建识字结构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识字,一、二年级要求认识1 600-1 800个常用汉字,会写800-1 000个。实际教学中,教师为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往往会增加识字数量,这些生字之间关联性不强。在学习时,教师需要对教学质量以及教学进度负责,会选择相对单调,方便组织教学活动的灌输法教学,这就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生字词。学生的兴趣点低,大多进入短时记忆,很难实现长时记忆的迁移。采用微视频识字教学,将识字与故事结合起来,可以整理记忆,形成记忆宫殿,减少遗忘速度,加深对汉字的认识。
1.3 适应学生特点,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识字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小学生,年龄为7-12岁,心理状态还处于“玩乐”阶段。该阶段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学习注意力不持久、不稳定且常与兴趣密切挂钩。记忆特点以具体形象记忆、机械记忆为主,认知特点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种过渡依赖大量的感性材料实现。在知识呈现时,大量具体生动的学习材料可帮助学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加工处理。基于微课开展识字教学活动,可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微课的动画效果,满足知识呈现具体生动这一要求,也能吸引学生兴趣,保证学生扔积极性。
2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微课设计
本文教学微课设计。主要参考迪克-凯瑞(W.Dick&L.Carey)教学设计模型,在分析小学语文识字特点和学生识字现状基础上对迪克凯瑞的模型做适当选择。微课作为一种数字化资源,从其教育资源属性出发,需要考虑目标、内容、活动、交互、多媒体等五个方面的构成要素[6]。互为作用,目标是微课的导向,内容是微课的传输载体,活动是微课教学的方法,媒体与互动则充当微课教学工具的角色。设计制作时,需要考虑这五方面的要素。
2.1 确定教学目标
微课设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确定教学目标。第一,也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掌握教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传统课堂必须要达到的教学效果。第二,微课教学需要激发学生对于识字学习的兴趣,要能主动去接受这些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抛开过去的教法,挖掘体现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生字词。第三,尽快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识字学习习惯,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采用微课中的学习方法学习其他汉字,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元认知结构。第四,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通过学习既是汉字又是偏旁的一些简单汉字,为后面学习难词做好基础,这也是学习繁杂汉字的下位技能,这样学生就掌握了高难度知识的学习钥匙。
2.2 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微课教学的载体。本文主要选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内容为设计对象,将本书中相同部首的汉字以故事的形式串讲,让学生形成部首的概念,知道在中国汉字中部首决定了一个汉字的大方向,比如,学生在上学期学习汉字“木”,那在后面针对“木”字部的字,通过《农夫砍柴记》这个小故事做一个串讲,依次讲解“桥”“树”“林”等,这样的故事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联想,在学生记忆时只需要回忆故事就能想起一连串的汉字,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串汉字链,而微课识字教学的实施选择课下进行,作为补充学习材料,扩大学生汉字量。
2.3 确定媒体工具
对于媒体选择,一方面是传播制作媒体的选择,另一方面是对于教学内容的展示采用什么样的媒体,这两者要学生熟悉、方便操作的媒体,兼顾教师开发、快速备课需求。传播制作媒体推荐教师使用PPT录制微课。PPT是经常接触的软件之一,是教学过程中使用率最高的一种软件,教师可以快速上手,不需要额外的培训。PPT的文本可以作为学生的参考文件,方便打印。PPT中添加各种图片,动画、视频文件都毫无压力,可以添加旁白,生成简单的视频,方便传播,对日常教学任务多的教师来说,是不二之选。在对于呈现教学内容的媒体选择方面,教师尽量要选择最能直观呈现内容的媒体,因为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很差,需要大量的直观教学材料,理解教学内容,完成抽象逻辑过程。同时,小学生对于直观材料会比抽象材料更感兴趣,也就是说,呈现时以图片为媒介比文本要好,动画要比图片好,以此类推。
2.4 制定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其实就是关于教学策略的制定,它是关于学生与内容、教师与内容、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而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的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有效率的特定的教学方案[7]。针对学生、教师和内容,总结了以下教学策略:①教学内容方面,主要采用故事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将识字教学与小故事结合起来,在教学开始为学生预设一个故事结束时需要达成的任务,随着故事推进,依次出现需要学习的汉字,在学生掌握以后再出现第二个,每次微课最多出现四个汉字,不给学生过多的学习负担,在故事结束时学生掌握所有汉字后,帮助学生复习记忆,高度总结,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②学生方面,主要通过鼓励以及奖赏的方式实现,在微课教学时,遇到重难点提醒学生重点掌握;鼓励表扬学生,并重复讲述,保证学生听懂,让学生在识字学习中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自信心,获得识字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保证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动力;③教师方面,要求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建构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在识字教学时,将生活中的东西搬入课堂,为学生创造学习需求,让学生体会到识字学习带给自己的帮助,以促进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2.5 设计交互行为
当学生在学习微课时,教师要设计一些交互活动,保证学生能与微课之间产生有效的信息交互和操作交互,这种交互也是学生参与感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持续观看微课的保证。交互的类型主要分为概念交互、信息交互、操作交互三种[8]。能概念交互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呈现引发冲突的画面、引发冲突的言语、提问性的言语,教师可能要借助一些图片以及旁白帮助学生引发互动行为。比如在解释某一概念时,可以让那个学生找出不是、不属于这一概念的东西,或是教师通过疑问、反问句询问学生。信息交互更多的是叙述,就是教师的讲解,对内容的叙述说明。这些交互也只是学生与教师所呈现的多媒体信息之间的交互,而操作交互则是学生与硬件,或者说是与操作界面的交互,这时教师所起的作用就不是那么强,但教师可以通过言语信息帮助学生实现。例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果你没有听懂可返回某个埋单点重新学习,或者需要学生思考的预设问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暂停视频与他人讨论该问题,完成这种浅层次的交互过程。
在整个微课设计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这些元素的精心设计,使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教学过程。这些元素构成了微课视频,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化的数字化视频资源,帮助学生用另一种方式完成识字学习。
3 结语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既然是视频制作,就应该考虑视频的观看效果,不能只讲内容不讲美观,更不能形式主义,将内容设计抛在一边,将微课错误的理解为板书过程的视频,微课的教学设计也应像对待常规课程一样用心设计。微课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灵活的掌握汉字的意义,在生活中能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识字学习充满兴趣,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快乐的学习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