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2019-12-27雷成敏
雷成敏
(湖北大学附属小学,湖北武汉430062)
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将新技术恰当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去,提升教学质量,近几年经过课题研究和教学探索,提炼出了突破难点式、打开兴趣点、拓展视欲点、升华思维点策略等四种教学策略。
1 突破难点式策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
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重点的突出能使教学目标更为明确,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难点的突破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疑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更高。
1.1 从虚拟到现实,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对于学生学习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很好的实现这些目的。动画效果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把虚拟的想象回归现实,让复杂和不易操作的变化过程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达到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效果。
例如在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中,重难点是通过词句来理解爬山虎爬行的特点,仅仅靠课本的讲解和学生的想象是不够的,于是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场景:首先展示爬山虎的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接着播放爬山虎爬行的Flash动画,并将焦点放大在爬山虎的脚上,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起来一目了然,感受了爬山虎“触、巴、拉、贴”的爬行特点。这样,通过信息技术加深了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认识。
1.2 从无声到交互,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合作式学习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技术支撑,使学生的学习更具开放性和交互性,教师可以借助教育云平台、电子书包、互动课堂、QQ、微信等网络工具,为学生搭建可实现相互交流的平台,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可通过资源共享、协作式交流等方式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合作、求异创新、独立思考的精神,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有利保障。
在数学教材《圆锥的体积》一课中,重难点为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教师首先将微课上传到教育云平台,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借助平台畅所欲言、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可以随时参与其中,并将学生的集中问题记录下来,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在这种网络环境下,学生讨论不在受限于同桌之间,而是延伸至全班同学的自由发言和民主讨论,学生参与度很高,有助于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 打开兴趣点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网络环境,让课堂氛围变得生活化
2.1 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课堂生活化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情景材料的选取,要构建“生活情景”与“学习知识”相融的课堂,我们既要把握住“生活情景”引出“学习知识”,进而“学习知识”应用于“生活情景”的脉络,更要找到适合学生学习,学生能感兴趣的“生活情景”素材点。
在信息技术课《我的个性小屋》教学中,仅仅学习“粘贴来源”和“图片调整”工具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学习情境:首先让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房间图片,在视觉上产生很大冲击,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起来。同时,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对于房间的布置和构图有了一些认识,为后面设计房间打下了基础。老师这时候通过“现在我们就来设计我们的个性小屋吧!”自然地引入到设计小屋的具体任务,学生在这种氛围下设计出很多具有个性的小屋,最后老师升华,比如:《布置我们的教室》、《有趣的七巧板》、《设计全家福》……选择学生身边的生活学习环境,不仅学生有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而且也让实践活动更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2.2 任务驱动,合作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课堂整合教学中应用非常普遍,教师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将教学任务分解,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最终获取学习新知。
比如,在四年级信息技术课上学习word“自选图形”和“文本框”工具教学中,老师先出示一些生活中不良行为的图片,如:乱扔垃圾、践踏花草、疯跑打闹等图片,在学生感叹之时,老师马上提问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和能为它们做的事,进而提出“设计文明警示牌”这一当堂课要解决的任务。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也会设计各种各样的学案以及任务单,比如漫画式、任务式、提问式、问答式等来推动课堂教学。
3 拓展视欲点策略——图文和动画集一体,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化
多媒体技术集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功能于一身,不仅能创设丰富多彩的视听世界,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而且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能更好地体现出“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同时通过动画效果可以直观和形象地再现事物的发展过程,了解事物变化的实质,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科学课《观察身体》教学中,学生通过文本和教师的讲解认识人体的外部结构不难,但是人体的内部结构,仅仅靠想象和感悟很难理解,于是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场景:首先出示人体内部结构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然后通过动态课件展示各器官的工作原理,学生瞬间感受到了血液循环、呼吸和消化等系统强大功能。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事物转化为直观的画面,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突破教学难点,实现了学生思维的转换,让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4 升华思维点策略——充分开发网络资源,让学生变得更具创造性
4.1 启发讨论式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启发式和讨论式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多层面设计教学过程,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探索新知,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课文《推敲》教学中,要通过对美文的赏、析,让学生感悟和体会这种美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方法,同时启发学生探索“推”和“敲”产生的不同意境,从而更深层次的感悟出诗人做学问的态度,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景:首先利用音、形、色的信息化手段营造诗的意境,再现诗中创作时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自主应用网络中的视频、音频、文字资料,读一读,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赏一赏,逐步身临其境,入情入景,与诗人内心产生共鸣,与诗人的诗产生共鸣,从而引发“推”好还是“敲”好的焦点。学生从这首诗推敲出的意境美,感悟做学问的态度,由此激起对文本探究的兴趣。
4.2 多样化评价式学习,升华学生的自我情感
教学评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的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同时帮助找出学生的缺点,给予及时的更正。在以往的教学中,受到教学条件、手段的限制,教师的评价方式仅局限于举例讲评,这样的评价方式分析问题不够直观,讲解也不够清晰,达不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效果。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如:展台能展示学生作业、投屏能呈现学习画面、电子书包能实现作品互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和评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融进角色中,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了解方法,培养情感。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要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开发出相关学科的丰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