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辽宁少数民族非遗音乐数字化的传承与保护

2019-12-27◎楚

文化产业 2019年24期
关键词:手段辽宁少数民族

◎楚 悦

(大连大学音乐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00)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赤峰市考察调研,在观看了蒙古族英雄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并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充分表明了党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

辽宁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少数民族非遗音乐资源丰富。推进非遗音乐保护和传承,必须抓住关键,解决难点,创新方法,发挥优势,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抢救、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一、辽宁少数民族的非遗音乐

(一)少数民族分布

辽宁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除汉族外,还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人口670万,占辽宁省总人口的16.02%。辽宁省有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其中6个满族自治县(新宾、岫岩、清原、本溪、桓仁、宽甸),2个蒙古族自治县(喀左、阜新),还有2个在省内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的市(凤城、北镇市)。

(二)非遗项目

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简称,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其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国务院从2006年起,先后四次公布了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名录,共1372项。其中,辽宁少数民族音乐有辽宁阜新的“东蒙短调民歌”和辽宁建平的“建平十王会”在2008年国家第二批非遗名录中被选入。在辽宁省级的非遗名录中,也有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分别是:第一批的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和岫岩满族单鼓;第二批的岫岩满族民歌和建平十王会;第三批的朝鲜族传统说唱艺术和朝鲜族盘索里;第四批的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

(三)保护和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赤峰市考察调研时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在辽宁的少数民族非遗音乐目录中,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传统音乐类目,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既保存了他们各自的传统风格特色,又相互交流、彼此吸收。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有许多非遗艺术逐渐消失。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和传承濒临消亡的非遗文化[1]。

二、运用数字化手段传承与保护非遗音乐

(一)重要性

数字化时代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传播,可以将我们的少数民族非遗音乐进行推广和传播。这类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非遗的存在生态和人们对待非遗的态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到:“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运用手段

对于非遗的传承,各地都在不同程度地去抢救和保护,运用的主要手段有:

1.设立传承人,开创传承人培训班,其目的是活态的传承,师徒的传承,此手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2.将传统文化与市场结合,鼓励传承人与学校、企业、地方政府合作,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产业,此手段不仅可以让传承人与外界有效接触,发挥自身价值,其收入也可以维持生计。

3.运用数字化,利用当今网络媒体平台,创造条件、创新手段,使沟通更便捷通畅,更有利于当下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了解与认可[2]。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抢救、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三)数字化技术

当下,数字化时代,数据库、网站的建设几乎运用在每个单位或者公司中,而关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数据库建设可谓是少见。对于保护,我们现运用的手段有录音、录像、文献记载、师徒传承、改编再创作、成立研究会、进社区和高校等等。这些保护手段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没有做到采录资源的便捷与即时性,而运用数字化手段则会高效、便捷得多。

数字化时代就是将数字化产生的特殊技术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对少数民族非遗音乐进行采集、整理、著录、建档、存储等,是抢救和保护工作的基础。而对那些濒危的且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图、文、音、视资料实施数字化保护,进行系统详实的数字化采集和著录,是抢救和保护工作的主要实施内容之一[3]。

三、开展数字化手段需解决的难点问题

运用数字化手段传承与保护辽宁少数民族非遗音乐,要抓住关键,解决难点问题,创新方法,发挥优势,保障效果。

(一)数据库的设计与制作

以前我们对于非遗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仅仅是录音、录像、师徒传承等手段,这些手段只能让本地区的人们获取信息和继承手艺。运用数字化的手段保护少数民族非遗音乐,必须要设计制作一款适用于这类名目的音乐文化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的建立要符合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文化特色。需要计算机相关领域的专家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

一套完整的数据库包括音乐的音频、视频、图片、文献、传承人的访谈及表演等资料,这些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有着相当大的工作量,需要地方及省市非遗部门和音协的大力支持、多多提供宝贵材料,需要与专业的团队合作完成。

(二)创新传播方法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提高,少数民族非遗音乐数字化宣传的真实性、现场性、参与性会逐步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传承人的直接展示活动,而且有跨越时空、节约成本等的优势。运用数字化的手段,建立相关的音乐数据库、网站、二维码扫描等多种渠道,能更快更好地让世人认识并了解辽宁少数民族非遗音乐。

要不断创新传播方法,充分体现少数民族非遗音乐的创造力、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也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和谐辽宁的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

手段辽宁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辽宁舰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