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

2019-12-27付坤龙

文化学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培育民族精神

付坤龙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是时代的奋进者和开拓者,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一个重要命题。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打磨后沉淀下来的,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我们之所以至今依然能够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与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分不开的。作为中华文化的深度浓缩,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养料,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定义首次给出了全面阐释,他对民族精神赋予的新内涵也给予了我们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引导。

一、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符合新形势下的现实需要

无论是大学生个人的发展还是整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民族精神这一精神支柱。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一)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近代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从任人宰割到战胜侵略者当家做主人;从小米加步枪到百万雄师过大江;从百废待兴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之所以能不断克服困难、通过考验,与每个中华儿女心中坚守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能够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教育大学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过去的风风雨雨近70年中,我们从一穷二白到如今的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靠的正是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不懈奋斗得来的,接下来,我们依然要发扬这种艰苦卓绝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冲击的有力保障

在新时期,我国继续坚持扩大开放,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在经济和思想文化交流上有了更广阔的平台,但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假借文化传播的方式,利用中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矛盾大做文章,并由此产生了包括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思潮,试图击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乐于接受外界新鲜事物,但又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作为他们对抗西方意识形态侵蚀的有力武器,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可以使大学生自觉捍卫民族尊严,同危害民族利益的敌人进行斗争,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意识形态战争中,民族精神就像一道精神屏障,能增强大学生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

(三)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为大学生发展提供精神养料的重要手段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而对“三观”引导和栽培的结果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和高度,以及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从各方面、各角度构建并完善了一个人的“三观”走向。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可以使大学生在了解和学习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从而使他们有更强的责任感,真正能够为民族之崛起而读书。大学生在内化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找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能够更好地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种人生理想的实现又在民族精神的引领下同民族大义相结合,个人价值便同集体价值结合起来,进而使大学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社会主义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思考

新时期,尽管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也充满了新的期待和展望。大学生是传承、发展民族精神的中坚力量,对其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需要做到系统性和长期性。高校应加强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努力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一)以理论教育为培育之根基

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依然应当以理论教育为根基,而理论的学习应当包含两个层面: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民族精神的贯彻。首先,民族精神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提炼和萃取出来的,是根植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因此,贯彻学习民族精神,学好传统文化是基础。我们有许多同民族精神相契合的传统文化,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磅礴爱国精神、“人心齐,泰山移”的伟大团结精神、“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伟大奋斗精神、“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勇敢无畏精神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自强不息精神。通过学习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养料,提炼并吸收其中的民族精神,并在这一过程中极大提升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也更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其次,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大学生已经具备理解民族精神内核的能力,此时,直接对他们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更能够使民族精神内化于心,从而自觉维护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做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有益的事,将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相统一,真正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己的梦想,为这一梦想而努力奋斗,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以实践教育为锤炼之载体

无论是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还是陶行知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古往今来的学者名家都认为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整个教学过程才能够得以完成。毛泽东曾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3]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这一原则做了进一步指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4]因此,如果不能将理论的学习同实践相结合,理论的学习就是不完整、不深入的。实践教育的形式有很多,不同的培育目标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实践教育。比如: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实践教育基地或者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使大学生充分感受革命先辈的革命之路和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自发深化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并且理解伟大奋斗精神;开展“三下乡”活动、基层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接地气”的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接触社会,在感知人间疾苦的同时深入理解勤劳勇敢、奋发图强的精神;组织大学生的集体活动或拓展运动,大家共同努力完成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的伟大团结精神等。

(三)以方法创新为时代之补充

我们不断创新民族精神培育的方法既是由于我们需要在探索中总结过往以弥补不足,又是为迎合时代的需要。在增强培育的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上,我们的改革从未停下脚步。近年来,相继出现“反哺式”教学、网络信息化培育、校园文化培育模式、红色文化融入式教学等新方法。

第一,基于“反哺式”教学方法,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此类教学模式,这其中以慕课最为典型。利用“反哺式”教学可以有效加强大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实现对民族精神理论的自主学习,真正实现对民族精神的入脑入心。同时,有助于民族精神培育方式方法上的改进,更好地迎合时代特色。第二,我国对网络信息化培育的探索其实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时期,在教育的网络信息化方面我们有了更深的探索。以“学习强国”平台为例,在这一平台出现之前,我们对思政课的“双主体性”未有很好的应用,大都是以教育者的单方面传授知识为主,而在“学习强国”平台中的民族精神热点话题之中,大家可以展开深入交流,能有效促进双主体之间的共同发展。此外,网络信息平台的诞生也使得信息资源得以整合,这样庞大、高品质信息量的平台,促使我们占据了一定网络制高点,从而形成我们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堡垒。第三,以校园文化为土壤进行民族精神培育是一种深层次的、全面的培育模式,通过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民族精神的内涵,在活动的参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这种内化于心的过程将更加根深蒂固。第四,以红色文化融入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特别是红色文化中有很多与民族精神内容相契合的部分,二者存在很深的理论渊源,更是可以推进更深入的结合。进入新时期以来,红色文化的概念边界不断拓宽,也出现了新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可以将民族精神培育同当前学界广泛认可的广义“红色文化”的概念充分融合,利用现在的红色影视剧、红色小说、红色歌曲等红色文化作品,将其中的民族精神内涵提炼出来,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结合,加强民族精神培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三、结语

新时期,我们对民族精神有了新的把握,这也就要求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时代感,牢牢把握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并对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而这一切工作的推进都是基于我们对民族精神重要性认知的不断加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5]

猜你喜欢

培育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