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公益性普及音乐会的启示
2019-12-27刘羽莎
◎刘羽莎
(天津音乐学院 天津 300000)
古典音乐的普及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代表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艺术市场发展程度。长期以来,古典音乐都是高雅、严肃的形象,相对于流行音乐,古典音乐仅仅面向小范围受众。在现代社会多重选择的消费背景下,欧美地区古典音乐观众流失、观众老龄化等问题严峻,古典音乐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我国古典音乐市场却愈发充满青春与活力。
普及音乐会作为经典艺术的载体,承担着拓展古典音乐受众、提升城市艺术文化综合竞争力以及以美育人的使命,对繁荣新时期艺术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典音乐的未来在中国
据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截至2018年末,艺术表演团体17123个,比上年末增加1381个;全年演出312.46万场,比上年增加6.4%;国内观众13.76亿人次,增长10.3%。”①曾担任柏林交响乐团总监的著名指挥家里奥·夏巴多来我国演出讲学时预言:“古典音乐将在中国崛起。”②天津茱莉亚学院执行理事兼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布罗泽,也在2019年“京津冀交响乐艺术发展联盟”成立时的讲话中说道:“古典音乐的未来在中国”③。
可见,古典音乐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呈乐观趋势。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如何顺势而上进一步推动古典音乐的发展,成为我们当前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首要任务就是要是明确其发展方向:使古典音乐向大众化发展,加强古典音乐在我国的普及化程度。由此,培育中国新一代的古典音乐听众成为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1]。
天津具有一定的经济发展实力,但要想把天津打造成一个国际化、文明化程度更高的大都市,必须要大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传承和弘扬经典音乐艺术,积极推动经典音乐进入百姓生活,加强经典音乐文化传播,对繁荣新时期艺术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辟古典音乐市场的一次成功尝试
2019年5月11日晚,笔者有幸观看了一场品牌音乐会。通过本场音乐会,笔者感受到了天津市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
“张老师和她的学生们”系列是由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张蓓荔教授和她的学生们一起打造的品牌活动。此次音乐会主题为“春天的奏鸣曲”,其独特之处在于,品牌音乐会最开始便将自身定位为创意类公益普及音乐会,将普及推广经典艺术视为其宗旨,通过新颖的方式把经典音乐作品带到市民百姓的身边。演出场地选择在天津市创意产业园区智慧山艺术中心打造的现代化多媒体智能剧场:琉璃剧场。在演出当天,音乐会场上3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
(一)音乐会的演出团队
音乐会的全体演职人员及团队的构成,是一次极富挑战性的尝试。音乐会的主角小提琴演奏家张蓓荔教授,师从天津音乐学院陈继续教授和中央音乐学院杨宝智教授,曾于1981年参加中国第一届小提琴比赛获得文化和旅游部奖励等;另一位主角钢琴演奏家刘作萱老师,毕业于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又继续深造取得演奏大师的文凭。除两位主角外,作为由张蓓荔教授与她的学生们一起打造的品牌活动,“学生们”同样也是主角。张蓓荔教授同时还是音乐会总策划,作为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带头人,她带领着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在校优秀学生共同筹办了本次音乐会,完全由学生们自主策划、自主实践,学生们不仅要负责组织策划,也要参与到演出的主持、多媒体技术、拍摄等各环节中。
张蓓荔教授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家、艺术管理者再次站在舞台上演奏,带动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所长,切实走入社会和市场,了解观众们的需求,推动经典音乐的普及和传播。整场音乐会下来,笔者不仅仅从高品质的音乐会中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真正价值与魅力所在,还感受到主创人员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以及他们对古典音乐传播与普及具有的艺术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音乐会的内容创新
音乐会内容以经典音乐的讲解与欣赏为核心,在曲目选择、主题设置及专业知识讲解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大胆的尝试。本次音乐会是奏鸣曲音乐会,整个节目设计经典又不失人性化。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与观众进行互动,音乐会只设置了三首曲目,不进行中场休息,打破乐章与乐章之间不间断的传统,采取讲、演穿插进行的方式,保证小朋友们还有那些完全不懂古典音乐的观众们的欣赏质量;三首作品选择的都是世界古典音乐曲库中最经典、最著名和最有价值的曲目:莫扎特《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k.301、贝多芬《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op.24、勃拉姆斯《A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op.100,为观众带来了纯正而经典的古典音乐盛宴。由此可以看出本场音乐会的含金量之高,他们坚持在普及的过程中为观众上演最高品质的古典音乐,依照时代以及理解的难易程度,从浅入深安排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这三首伟大的作品,考虑到观众们的心理诉求,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将所谓难懂高深的古典音乐传递到老百姓的耳朵里。
笔者在音乐会结束后与演奏家的交流中,得知设计这场“奏鸣曲音乐会”的良苦用心:奏鸣曲是室内乐中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纯音乐的表达,其基本性质就是亲切与精致,就好像是密友相聚时亲密的对话与倾诉,这样在无形中会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独奏音乐会、交响曲音乐会等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是奏鸣曲音乐会的确不常见。本次“奏鸣曲音乐会”可以说是一次创新之举,目的就是要与观众建立一种“朋友”的关系,用经典的音乐与老百姓相联系。
此次奏鸣曲音乐会有一个形象生动的主题——“春天的奏鸣曲”。演出当天正值仲春季节,为了进一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音乐会专门设置了“春天”这一主题,既应景又是对三首作品印象的巧妙提炼。其中第二首贝多芬《F大调第五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24(“春天”),是整个音乐会的点题之作,掀起了整场音乐会的高潮;莫扎特《G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k.301天真朴素,尤其是开头G大调明朗的旋律,奠定了全曲如春天一般的嫩绿清新的基调;勃拉姆斯《A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op.100创作于勃拉姆斯晚年,是他居住在风景如画的瑞士小镇时所创作的作品,曲调诗情画意般优美甜蜜。专业知识讲解的切入点正是紧紧抓住三首作品与春天的共鸣,巧妙地将其对应到了早春、中春、晚春三个阶段,并形象地比喻成一个人的少年时期、青壮年时期和中老年时期,由不同的学生们代表不同的形象出场进行讲解,与作品、作曲家风格及百姓生活十分贴近。这一系列大胆有趣的尝试使得古典音乐真正深入到每一位观众心里。
(三)音乐会的形式创新
音乐会在形式上也下足了功夫:摒弃传统音乐会的严肃形式,将“演”“讲”与现代化媒体手段相结合,开创一种“学习+欣赏+体验+互动”的模式,让观众们耳目一新。其中还穿插了舞蹈、哼唱、游戏、讲述故事,配以精美的视频、PPT,展露出其富于创意性与时尚感的全新尝试。例如,莫扎特《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由民间舞曲写成,为了让观众亲身感受到古典主义时期民间舞曲轻松典雅的风格,由演奏者进行伴奏,讲解者带领观众到舞台上边听边跳边感受,让观众享受沉浸式的体验,营造了欢乐的气氛;贝多芬《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四乐章中,张老师带领小朋友们以丢手绢的游戏方式认识回旋曲式的结构,也把音乐会推向高潮。前两首作品以讲一乐章演一乐章的形式,带动了观众们的强烈热情与对古典音乐的好奇心;最后一曲勃拉姆斯《A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一改之前的热闹欢乐,以全曲完整演奏的方式还原古典音乐的深邃,让观众在回味无穷中结束本场音乐会,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浸入式音乐体验,一场头脑和心灵的SPA。
“张老师和她的学生们音乐会——春天的奏鸣曲”为每一位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古典音乐体验。对于经典音乐爱好者们,他们获得了一场全新的音乐视听体验;对于新接触经典音乐的观众,也能达到一定意义上的经典音乐普及的效果。总体来说,这是天津市开辟古典音乐市场和普及古典音乐知识的一次成功尝试。
三、关于创意普及音乐会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以及提升审美的诉求也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到音乐厅、歌剧院等高雅场所寻求一种更高层次的满足。音乐会作为经典艺术传播的主要载体,在引导年轻人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听懂古典音乐这对于绝大多数非专业的百姓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门槛太高也是古典音乐难以普及大众的重要原因之一。新时代下,古典音乐只有从高山上下来,主动走近观众,寻求一种更为亲民的方式进行表达,才能真正得到更多百姓的欣赏与喜爱。普及音乐会可以作为连接古典音乐与老百姓的有效方式,承担起传播古典音乐的重任。
事实上,普及音乐会在当下已经并不陌生,越来越多的艺术团体以及音乐厅采用这种方式来履行普及古典音乐的义务。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东方市民音乐会”如今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普及音乐会,举办演出超过520场,累计观众已达83万人次,并有大师、名团参与其中以提升品质④;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共同主办的公益性教育普及音乐会“走进交响乐·相约音乐厅”,自2006年推出以来,年均吸引约1.5万人次入场观看,12年间令近18万名年轻人受益⑤;2006年开始,由教育部、文旅部、财政部每年联合举办以高校学生为受众,由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普惠艺术教育项目⑥,紧紧围绕“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主题,展开了多种多样的普及性音乐会。
普及音乐会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可全面推崇的一种传播古典音乐的方式,有其必然性因素。第一,古典音乐的受众拓展是始终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尤其在新时代下科技迅猛发展,人们审美能力逐渐提高,古典音乐不断突破自身劣势,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表达形式,让其为大众所接受是必然性的选择;第二,衡量一个国家艺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应该由艺术水平的高度与广度共同决定。古典音乐作为经过历史沉淀的经典艺术,其普及化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艺术文化发展的衡量标准之一。第三,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普及经典艺术是美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由此,加大举办普及音乐会的力度,是当今时代下我国推动古典音乐发展的有力举措之一。笔者认为,此次音乐会取得成功离不开其先进的定位与理念:在创立之初突出“新六感”⑦,明确自身定位,用新颖、创意的方式把经典音乐作品带到大家的身边。以老师与学生的全新组合,全程参与到音乐会筹备的各个环节,通过“学习+聆听+赏析+体验+互动”的新模式,在达到“普及音乐知识、培养艺术素养、提升审美”的同时,也培养了新一代传播古典音乐的接班人。
四、普及音乐会的借鉴意义
音乐会先进的方式方法,对我们今后开展此类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打破“讲”“演”两张皮模式
普及音乐会都会加入一些解说词易于观众理解,但是大多数都是采用“倒灌式”的方式,仅仅在音乐会开始或者是每一首曲目开始前为观众普及整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或专业知识,在冗长的几个乐章之后难以留下印象,讲解与音乐很难真正结合,造成“讲”“演”两张皮的结果。此次音乐会采用“讲”“演”结合的方式,在曲目每一乐章间根据不同情况分配两者的顺序,打破古典音乐作品演奏每一乐章之间不能间断的模式,同时演奏者也参与讲解与演示乐曲片段等,更加有利于观众对作品的赏析与理解。
(二)营造“全新浸入式音乐体验”模式
一般普及音乐会面向的受众大都是儿童、青少年以及对古典音乐零基础的普通老百姓们。所以古典音乐普及音乐会单单靠“讲”还是不够,要让观众对古典音乐有兴趣还必须在普及中有创新,想尽一切办法抓住观众眼球,提高他们对古典音乐的欣赏水平。此次音乐会直面你脑中固有的经典音乐无趣、死板的印象,在现场充分利用一切新手段,比如新媒体技术、做游戏、唱歌跳舞、与观众们交流等等各种各样的形式,为观众营造一种沉浸式的音乐氛围,让大家对经典音乐有所触动和体验,在迎合大众欣赏诉求的同时引领大众审美。
(三)创造“全程互动”模式
普及音乐会要突出其“普及性”,它不应该是某一音乐家的音乐会,而应该是所有人的音乐会。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应该成为音乐会的创造者,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古典音乐真正与每一位观众发生关系。此次音乐会突破演奏者、主讲人与观众之间的壁垒,利用不同的形式,时刻保持着与观众的互动与联系,达到更高的普及效果。
五、结语
天津普及音乐会是开辟古典音乐市场和普及古典音乐知识的一次成功尝试。音乐会不论在演出、幕后团队的构成,还是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中,都展现出其品牌创立之初明确的自身定位:普及音乐知识、培养艺术素养、提升审美水平。
普及音乐会的开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新时代、新形势下怎样打破传统的音乐会方式,拉近观众与舞台的距离,进一步提高观众对古典音乐的了解,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重要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让古典音乐真正进入百姓生活[2]。
【注释】
①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文化报》。
②《里奥·夏巴多预言:古典音乐将在中国崛起》,北京:小演奏家,2008年。
③天津茱莉亚学院执行理事兼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布罗泽在2019年5月14日“京津冀交响乐艺术发展联盟”成立时的讲话
④《从零开始 林宏鸣如何打造一座剧场的十年热度》,北京:光明日报,2016年,第1期。
⑤《走进交响乐·相约音乐厅》,广东:华工青年,2018年,第5期.
⑥《高雅艺术进校园十年综述》,新华网,2017年,第11期。
⑦新六感:不仅具有功能性,还要有创意感;不仅具有经典性,还要有时尚感;不仅具有精致性,还要有亲切感;不仅具有逻辑性,还要有故事感;不仅要有严肃性,还要有娱乐感;不仅仅要有艺术性,还要有意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