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承人才在高校中的培养模式研究及创新

2019-12-27◎哈

文化产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人才

◎哈 那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世界瑰宝,是我国多民族极为珍贵的回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需要社会共同参与。高校是文化聚集地,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场所。为了进一步确保我国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我国大部分高校构建了非遗人才培养基地。在此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地方课程教学结合,能够使课程设置更加多元,有助于学生在专业上彰显特色,自主选择与自身兴趣爱好紧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开展自主学习。本文旨在分析探究在高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模式的进行路径[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属于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覆盖范围广泛,应鼓励社会的各行各业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队伍中。高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有效融合,能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创新,同时也能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必须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高校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应当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学生必须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过程中,应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进入当前的主流教育阶段。

基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逐步密切,中西方文化交流趋势加大,而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崇尚西方风尚,热衷于过西方节日等,其主要原因就是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不足[2]。所以,将高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合,逐步增强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不断地发扬和保护,这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优途径。

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创新

(一)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课程中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活动,培养艺术应用型人才。通过建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相关的教育辅助课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知识以及衍生品应用,学习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范围。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教学基地,能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多元发展环境,进一步推进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有效开展,从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设置高校专属人才培养机构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民间艺术非遗研究中心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于直接资源或者是间接资源开展创新研究,进一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构建出适合于社会发展的现代艺术形式。在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资源库,构建专项遗产工作室,能够全方位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育工作的有效开展[3]。

(三)人才培养模式凸显特色化

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应与当地的文化有效结合,构建行之有效的人才发展新模式,进一步促进高校教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融合。同时高校应当秉持专业创新建设思路,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开辟新的模式,在创新模式的引导下,积极有效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建设相融合的发展路径,着重凸显地方产业资源优势以及人才培养优势。以特色专业为切入点,传承并弘扬地方特色文化遗产,为学校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四)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

21世纪高校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与发扬,应当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数字化信息平台,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教育引导机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开展宣传和引导工作。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能够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栩栩如生的情境之中,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触手可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要想缩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距离,高校可以构建互联网平台,加强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换机制,能够减少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感和陌生感[4]。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人员应当秉持创新性以及创造性发展原则,进一步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内容与方式,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为鲜明的时代内涵。

(五)建立人才实践培养基地

高校通过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资源的有效共享,能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发展氛围。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到民族地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园进行参观,通过观察遗存,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营造良好多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体验与感受过程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高校可以与政府部门与企业、民间机构构建内外创业环境,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同时借助有力的创业条件,形成社会与高校协同互动的教育生态系统[5]。高校还可以邀请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企业作为高校实践教学合作单位,例如铁岭的王千石雕以及通化的松花砚雕、本溪桥头石雕、大连庄河剪纸……文化品牌企业与高校共同进行创意开发,有助于确定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课程训练、明确教育发展方向、提供实践基地,有助于学生发挥创造潜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培育出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高校必须要明确自身发展位置,创新出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等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融合,才能够使专业化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人才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人才云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