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经典被迫解构的原因及其价值启示

2019-12-27郝玲玉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话解构内涵

郝玲玉

(辽宁大学 文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36)

文学经典是在历史发展中长期积淀而成的。他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彰显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文学经典是我们必须继承并加以创新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学经典面临巨大的挑战,面临被迫解构的命运。笔者通过揭示文学经典被解构的原因,试图让文学经典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开始接受文学经典,重温文学经典。

1 文学经典的界定

1.1 关于文学经典的论述

文学经典,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内在的创造力,是中国强大的精神支柱。古老的中国由于种种原因,硝烟四起,但文化却没有中断,反而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形成了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文学经典。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表达,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所反映出来的对人影响深刻的一种文化力量。文学经典表面上看是一种非物质力量,但其内蕴、其产生的影响却是无法想象与计算的。

从古至今,有关文学经典的论述有很多,不同的人针对文学经典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国著名学者童庆炳先生认为文学经典从形成到发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并从文学经典建构因素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影响文学经典形成的外部因素如时代的变动,以及影响文学经典形成的内部因素如作家自身的经历。

南帆先生则从如何判定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经典的角度做了一系列的分析。他指出,当前判定文学经典的标准应该是动态的,不存在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计量公式去衡量这些文学作品,所以文学经典并没有严格意义的界定。

1.2 文学经典定义及其中国化视角

关于“经典”主要有几种解释,一种主要是指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另一种主要是指有权威性的典范作品;还有一种主要是指经典的标准或者原则。在文学经典这个范畴之内,我们通常采用第二种释义。关于“经典”的意识,在中国古代作家的作品里早就体现。像萧统的《文选》等作品形成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所属时代文学经典的一些小的尝试。

具体到文学经典一词,主要是针对在文学领域内具有高度创造性、蕴含着社会以及历史意义、具有很高审美价值并且在后世能够产生深远影响的典范作品。中国文学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以其独特性和优越性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关于中国的文学经典,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认识。单从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据记载数得上名字的大概有一百八十九家,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两汉时期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隋唐时期儒、释、佛三教并流,唐诗在这一时期最为兴盛;宋明时期理学盛行;明清时期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题材在这一时期大放光彩;五四运动之后,热血青年们纷纷响应时代的号召,用白话文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可以说是最好的见证;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红色经典创作蔚然成风,唤醒了人们对战争年代最美好的记忆;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伤痕文学、改革文学、朦胧诗派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学派别;21世纪以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文学创作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文学创作领域呈现出繁荣的气象。

2 文学经典面临被迫解构的境况及其具体表现

随着大众文学的兴起,人们在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所谓的学者或者是大师试图解构文学经典的内涵,并重新定义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是随着历史向前发展而形成的,且文学经典一旦形成就具有其权威性,是不允许这些所谓的大家或大师去随意重新构建新的文化内涵的。在证据并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去解构文学经典,这绝对是文学经典所不能容忍的。除此之外,新时期大话文化兴起,以经典文学为母本,对文学经典进行改编,充满了滑稽性、戏剧性。尤其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学经典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1 从影视传媒角度透析文学经典的被迫解构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文化内涵深厚,经典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在张艺谋的优秀作品中,《一个都不能少》《红高粱》都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活着》更是揭露了一代人的辛酸成长历程。这些影视作品之所以能产生巨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中所揭示的历史背景、对人物的细腻刻画以及影片所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内蕴。

从当前影视传媒角度看,文学经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解构突出体现在因受市场利益的驱动而在商业炒作下形成的一些影视作品。具体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优秀电影作品越来越少。现在的电影作品无非是一些制作人、导演故意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去拍摄的一些缺乏文化内涵的所谓的大片。具体表现为现在很多作品选择当前最热的网络小说进行改编,导致玄幻剧、后宫剧、IP剧越来越多。表面看来是在通过一些营销手段获取利润,实则现在电影及电视剧越来越难获得消费者的好评。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消费者对于电影及电视剧的越来越多的不满,这都表明人民在审美能力日趋提高的情况下,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作品的一种不断的追求。

文化为人类所独有,也只有得益于文化,人类才可以在众多的生物种类中不断地进化。而人与人,电影与电影,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距其实也在于文化内涵的深度之差。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人是不具有交流资格的,一部不具有文化内涵的电影是不会让人类真正去接受的,一个不重视文学经典的国家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2.2 从文学经典的改编角度看文学经典的被迫解构

文学经典的被迫解构还突出表现在对文学经典的改编。新中国成立时期,人民的创作热情高涨,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红色经典作品。像《红旗谱》《红岩》《红日》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21世纪初,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对文学经典的改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譬如《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等,这些都曾经被改编过。但是几乎所有的批评者都认为这些改编毫无头绪。陶东风先生在《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中指出:“这些作品过于时尚化、现代化、商业化,专注于戏说,文学性少了,滑稽性多了。”

比如在《林海雪原》中,邵建波与白茹的情感被无限放大描写,杨子荣与“座山雕”成了情敌。对爱情的追求让作品去英雄化,使得作品只能带有更多商业化的气息。这其实也是《林海雪原》改编版本播出以后引来一片争议,甚至引来官司的原因。

无独有偶,1995年8月,一部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电影在香港、内地同时放映。1996年,《大话西游》忽然间成为内地学生中最流行的话题。与此同时,受《大话西游》的影响,《沙僧日记》《大话红楼》等一系列大话小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谓“大话文化”,陶东风先生在《大话文化与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经典命运》一文中指出:“大话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种,他主要是指以经典文化为母本,对经典文化进行肆意的改编,肆意的拼凑,荒诞不经,不知所云,是对经典文化的一种有意解构。”

“大话文化”的兴起,是对经典文化作品的重视,所有的“大话”作品都必须以文学经典为基础。我们无法否定“大话”背后的确隐含着一些敢于挑战文化权利的勇敢精神。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出现如此多的大话文化作品更多的是对文学经典地位的一种漠视。文学经典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保留了从前年代的记忆,因此对它的改编必须十分慎重。

2.3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经典面临的被迫解构

2.3.1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于1988年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指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已经在通过一种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人们的观念都与以往差别巨大,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追求生活的品质。在文学作品方面,它具体表现在文学作品已经逐渐从精英文化圈层中走出来,逐渐走向了大众群体。文学经典不再为少数人所独有,而是为一般人所共有。文学门槛的降低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经典书籍来装点甚至改变生活。通过一种经典书籍填充的方式,使得房间或个人在审美外现的过程中更多地带有一种经过审美化了的气息。

2.3.2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夸示性”文学消费对文学经典的解构 与此同时,文学经典在逐渐降低门槛为一般人所共有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文学生产越来越多地受到文学消费时尚的引导,出现一种“夸示性”的现象,这是美国经济学家维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的。维布伦提出的“夸示性消费现象”具体表现在时尚、品牌、符号消费等方面,而在经典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这种“夸示性文学消费现象”主要指符号消费,也就是说在这些上层阶级社会中,经典书籍成为身份和地位的一种附属品或外在的一种形式。

“夸示性”文学消费,主要是指文学作为一种商品经常会被消费者消费。但是,这些消费者进行文学消费更多是出于对身份和地位的炫耀,这种消费经常出现在上流社会,这些人进行文学消费通常只是为了装点门面,是出于身份地位的需要而进行购买和引人注目地去摆设一些经典的著作,以营造出一种所谓的有教养的环境。这也是导致文学经典被迫解构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华文化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博大精深的经典文化内涵在“夸示性消费”中显得苍白无力,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如尘封不动的白纸,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中国文学经典是随着历史不断沉淀下来的,它是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的一种体现,其内蕴价值才是经典文化存在的真正意义。

3 文学经典面临被迫解构的价值启示

文学经典的被迫解构,间接地证明了文学已经偏离正常的发展轨迹。文学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包含意识形态的、具有审美属性的简单语言艺术。在新时代,文学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经济体制内运作,市场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文学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个决定作用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渐趋完善而逐渐加强。这些都属于影响文学经典发展的客观因素。除此之外,文学经典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更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政策引导、读者、作者等因素的影响。要想解决文学经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建议:

3.1 国家积极引导文学经典的发展走向

虽然市场对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决定作用,但是我们必须通过自身的提高,尽可能地完善市场运行规则,使文学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国家应该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来引导文学健康的发展走向。尤其是针对文学经典,更应该提出一系列合理化建议。文学经典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文学经典摆在一个重要位置,鼓励人们学习文学经典并且传承中华文化,使其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3.2 作者积极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

同样作为文学活动的主体——作者,应在具有良好的生活体验积累和创作能力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要积极创作一些优秀作品,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引导人民群众阅读积极健康、富含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当然,作者应该生产更多优秀文学作品去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审美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3 读者主动提高审美能力

作为文学活动的主体——读者,要尝试改变自己的阅读兴趣,多读书、读好书,多读文学经典,去细细品味经典文化的深厚内涵,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对于文学经典的保护不仅仅与国家有关,与普通的读者也有很大的关系。读者的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将会引导文学作品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学经典的发展出现了偏差,出现了文学经典被迫解构的问题。文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见证,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内涵,其内涵与外延都足以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文学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去学习文学经典、传承文学经典,使文学经典大放光彩。

猜你喜欢

大话解构内涵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还原
解构“剧本杀”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遇险大话国
内涵漫画
大话压岁钱
张爱玲的逆“不及物”叙述以及对群体意识的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