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19-12-27李锦韬
李锦韬
(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和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大学生群体基数日益扩大。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好的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抵抗诸如消费主义等西方思想,更好地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者应当抓住这个重要时间段,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符号消费,理性思考消费行为,倡导大学生把控日常消费行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指导消费,进而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正确价值观念。
1 符号消费的内涵
相较于马克思对消费的认识,鲍德里亚对消费提出了不同的界定。鲍德里亚明确宣布:“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2]消费在现代社会中成了个体对自我身份重新认同的手段,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积极与他人或他物之间建立关系的一种主动模式。消费行为反映着个体或群体的身份认定和社会地位,社会消费行为可以从宏观层面表现出当前社会结构。也就是说,人们消费产品不仅是消费产品的使用价值,同时也在消费产品的符号价值,即符号消费。“符号消费”一词是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消费产品的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符号价值包括了产品象征的意义、心情、气氛等内容,如奢侈品消费正是符号消费的典型之一。符号消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在物质财富较为丰富的现代社会中,传统的自我身份认同和阶层身份区分手段弱化,产品符号的出现成为人们依靠消费产品进行身份认定和阶层区分的新手段。符号因人们的需求而产生了价值,符号消费开始成为社会产品消费的一种。
2 符号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2.1 符号消费成为大学生自我内在需求满足的重要手段
学生作为正在成长中的、初步与社会接触的人群,其内心对自我社会价值实现、社会角色定位、社会地位提升有着迫切的需求。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无论在专业技能水平、价值创造能力、社会生存经验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这就对大学生实现自我内部需求产生了一定的阻力。于是,符号消费的方式成为大学生满足自我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手段。现如今,大学生已成为社会消费的积极群体,其消费行为的根源正在于大学生寻求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定位的内在需要。大学生们饮鸩止渴的选择暂时满足了自己的内在需求,但过度消费、非理性消费等行为也逐渐出现。大学生通过这种以符号消费为支撑的身份寻求手段不断获取内在需求满足,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大学生产生“金钱万能”观念,大学生价值观向拜金主义倾斜。
2.2 符号消费成为大学生本体性安全缺失的寻求方式
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生产活动范围越来越广,生活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人们因无法掌握全部知识而长期处于“陌生”环境中。相比于成年人较为丰富的社会生存能力、相对完善的思想价值体系,大学生在求学成长过程中将面临更为严重的本体性安全缺失问题。吉登斯说过:“寻求信任的首要条件不是缺乏权力而是缺乏完整的信息。”[3]于是人们开始通过主动寻求建立人与人、人与系统之间的信任关系来弥补本体性安全缺失。符号消费正是大学生主动建立与他人或系统信任关系的方式之一。在信任寻求过程里,金钱成为大学生建立信任的手段和社会安全的象征物。这样,大学生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符号消费的影响之中。
2.3 符号消费成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入侵的有力武器
伴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意图从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和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已成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西方国家以文化入侵的方式开始了意识形态的传播,职业体育赛事、好莱坞大片、西式快餐等西方商业代表涌入中国,从政治视角来看,这些东西正是西方国家文化入侵的载体,已被西方赋予了政治符号意义。这些承载政治任务的载体凭借其本身具有的商业特色在我国大受追捧,消费者在享受其商业功能带来的舒爽感同时,也接收着商品中传递的西方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相比较而言,我国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集中在课堂上,虽具有专业化、系统化、理论化的特点,但没能深入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目前,各高校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账号等网络宣传渠道,但受网络多主体性的影响,这些网络平台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从学生主动性来看,大学生们更多地选择偏向商业媒体而非官方媒体,这是因为官方媒体所固有的正式性决定了其娱乐化程度远远比不上商业媒体,浏览上网作为大部分学生的娱乐休闲行为,商业媒体显然更能满足大学生的娱乐需求。
2.4 价值观培育面临大学生符号消费的集体无意识
目前,我国高校价值观教育正面临着大学生集体无意识情况,无意识的可怕之处在于西方意识形态符号隐性潜入了学生的生活中,并普遍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学生每进行休闲需求或者生理需求的一个日常消费行为实际上都完成了一次简单的意识形态传播。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无意识情况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大学生消费的本意是满足自身物质、精神需求,选择消费产品的依据往往在于商品能否满足需求和对商品的喜爱程度。这些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仅仅把消费行为当成是满足自身需要的手段,其政治观和危机意识尚且有待完善,根本无法清楚看到隐藏在消费行为中的意识形态斗争。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现实中我国大多数商品的竞争力低于外来商品,消费者从实用和实惠角度考察的结果就是选择购买更优的外来商品。虽然单个商品中蕴含的西方政治、文化的符号意义不足以影响消费者意识观念,但大量的外来商品消费却能由量变引发质变,在尚未发觉的情况下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已造成影响。
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面对符号消费影响,高校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视自我内在需求,正确认识符号消费,从显性、隐形双向发力,牢牢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同时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实情况下,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场优势,建立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社会意识形态环境。
3.1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选择正当追求方式
价值观念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号消费以帮助大学生完成自我身份认同的方式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同样高校也应该从大学生客观需要入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其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我国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个取得伟大成就的人都要经历一定的成长过程。大学生作为成长过程中的社会群体,应当以发展的视角看待自身对社会的价值,正视自身社会角色。其二,引导大学生以自我能力完善的方式实现对自我价值感的追求。大学是人生中重要的学习阶段,全脱产并非意味着就不能实现价值,高校应该从辩证的视角来看待大学生的价值问题。长远来看,大学生努力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就是在为以后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作积累。因此,大学生要正确地选择自我实现的方法,通过学习来实现自我价值。
3.2 引导教育大学生认清符号消费概念,把控日常消费行为
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并不清楚自己消费行为包含的意义,作为教育者,高校应该在日常教学中积极为学生普及符号消费概念,提高大学生对符号消费概念的认知。在如何看待符号消费的问题上,高校既不能把符号消费视作洪水猛兽避之不及,也不能轻视符号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教育者应当引导大学生从符号消费角度理性思考消费行为,杜绝因追求奢侈、追求攀比而导致的消费。同时,要倡导大学生为自己的消费负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指导消费,把控学生日常消费中的奢侈浪费,努力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3 积极运用新媒体,牢牢掌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在与西方价值观的斗争中,如何运用好新媒体是教育工作的关键点和落脚点。高校应该积极运用新媒体,搭建队伍攻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将互联网变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线。因此,可以从显性手段和隐形手段两个方向出发开展工作。从显性教育出发,充分发挥政府和高校的组织优势,以新媒体运营常态化作为工作要求,以理论灌输、理论教育、公开性政治传播等作为基本方法,丰富传播手段和网络发声点,掌握新媒体话语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互联网上掷地有声。同时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从隐形教育来看,隐形教育可以将教育内容无声地渗透到环境、文化、娱乐、服务、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文化载体建设,注重对受教育者的情感熏陶,最终实现文化育人。
3.4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场优势,构建积极的社会意识形态环境
在当代中国,由于东西方各类思想交汇融合,以及我国社会中各种利益的调整和分化等原因,导致社会价值观出现多元化的情况。价值观多元化的负面影响使得社会主流价值观导向功能弱化,造成社会价值取向无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场优势,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领导地位,建立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社会意识形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