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实践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9-12-27张娟
张 娟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之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道德情操,使他们具有上善若水的人文情怀、厚德载物的宽广胸襟、坚忍不拔的刚强毅力、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荣辱不惊的人生智慧以及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新方式,他既能有效地加强学生对“两课”教学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又能通过“第二课堂”和业余活动对学生进行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在高校中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实践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感染性的必然要求。
1 阅读实践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1 拓宽思政课教学的空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教学资料,这种教育资源打破了思政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拓展了思政课教学的空间。思政课教师向学生推荐中国优秀经典著作鼓励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闲暇阅读实践中体会经典著作中呈现出来的各种精神文化价值,这种阅读实践不仅丰富了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和正确的价值观,并能将大学生思政教育从封闭的课堂教学延伸到开阔的社会生活之中,拓展了思政课教学的空间,实现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2 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但是高校的思政课因教学内容枯燥、古板、理论性强而被认为是最无趣的课程。所以,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对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极为重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既能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思考,又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而提升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实践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推荐阅读书目给学生,指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并撰写读书心得、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交流会与讨论会,帮助学生拓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视野,让学生在阅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向上、向善、向好的精神力量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同时帮助学生夯实思政课的理论基础,感受科学理论的严谨性,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品质和增强综合素质,从而让思政课教学更有内涵性与趣味性。
1.3 强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思维活跃、观念新颖,注重个性独立与自主性是当代大学生的鲜明特征。单纯的理论讲授很难为学生们所接受,尤其是既定的结论灌输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与不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实践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方式,是一种隐形的教育资源,与纯理论讲授的方式相比更能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现状与个性,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不断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方式、政治素养进行熏陶和浸染,使之形成正确的“三观”和社会公认的态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这种阅读实践的隐形思政教育方式既能避免传统思政教育的灌输方式,又能破除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抵触心理,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2 阅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思政课教学中日益被思政课老师和学生认可并且被众多学校广泛采用,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及湖南大学都为学生列出必读书目,尤其是关于中国优秀经典著作的书目。基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实践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断地丰富和拓展,其运用成效也日益明显。虽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实践在思政课教学中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2.1 教师对阅读实践的认识和指导不到位影响了教学效果
思政课教师虽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实践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更注重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既定结论的讲授,而忽视了阅读实践在思政课教学中隐形的德育功能;更重视教师在阅读实践中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在线阅读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他们也会为学生列出需要阅读的中国优秀传统经典书目,但是却采取让学生自己阅读,放任不管的态度,缺乏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具体的监督措施。这些做法都严重弱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实践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无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2.2 学生的“浅阅读”和“功利性阅读”消减了阅读实践的作用
学生因普遍受到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阅读呈现出“浅阅读”和“功利性阅读”的主流化趋势,加之思政课的阅读内容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展开,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整体涉猎较少,对阅读内容不重视等问题,这成为制约阅读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
所谓的“浅阅读”就是大学生在阅读中只为读而读,他们并不去思考,采用的是不去理解含义的跳跃式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只为追求视觉快感和心理的怡悦。调研数字显示,在大学生借阅和阅读的书籍中有60%都属于非中国传统经典著作,他们的阅读呈现出娱乐化、世俗化和非文化的特征[1]。对中国优秀传统经典书目的阅读要求是大学生要细心品味、深刻思考、学以致用,从而发挥文化塑造人的思政教育功能,所以,这种“浅阅读”固化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弱化了文化育人的功效。
“功利性阅读”就是为了实际功效或利益而进行的阅读。研究表明,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及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造成了学生为了就业而读书。相关调研显示,学生为了更好地就业,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阅读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专业课技能等级考试或者社交、服饰美容等方面的书籍,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很少涉猎[2]。可以说,这种“功利性”阅读消减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妨碍了正确“三观”的树立,削弱了阅读的实际功效。
2.3 阅读形式和方式单一制约了阅读实践的发展
思政课教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实践的指导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走进图书馆,通过借阅书籍这种传统的形式开展教育,对网络等新媒体阅读形式运用不足。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运用,网络正以强大的冲击力和吸引力改变着大学生对传统阅读的思想观念及行为习惯。移动性阅读、点播性阅读、检索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已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这种新媒体阅读形式对传统阅读形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传统的阅读形式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无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欲望,制约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实践的发展。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也丰富和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形式,但这种阅读实践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且利用率不高。思政课的阅读实践教学主要采用自学、读书心得交流、读书讨论及读书竞赛的形式。学生自学如果缺乏教师的有效监督,就会流为一种形式,没有实际效果,而读书竞赛、读书心得交流及读书讨论因消耗的课时较多,又受到思政课课时较少的限制,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频率并不高。此外,阅读实践对图书馆等校园文化阅读资源的利用率不足,使阅读实践的类型和形式就更为单一。
3 阅读实践在高职思政课中的应用对策
3.1 树立正确阅读实践理念
3.1.1树立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阅读实践内容的确定者,阅读实践活动的组织者,阅读实践目标的制定者。
阅读实践内容的确定者是指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实践教学中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所以,教师在具体选取阅读书目中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阅读书目的选取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也就是选取的阅读书目一定要有助于学生对教学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的隐形思政教育的功能;二是阅读内容的选取要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兼顾阅读的人文涵养功能,也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而不断地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矫正自己的行为方式,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阅读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就是教师一方面策划和组织实施阅读实践教学的活动,例如教师策划并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心得交流、阅读竞赛、阅读交流等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对阅读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更好地增强阅读实践教学的效果。
阅读实践目标的制定者是指教师在阅读内容确定之后,要提出明确的阅读目标,也就是通过阅读实践活动要理解哪些重要的基本原理,解决哪些思想认识问题,提升哪方面的素质,只有这样做才能防止阅读实践流于形式,并切实收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3.1.2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阅读实践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中哪些要精读,哪些要泛读,哪些可以讨论与交流,哪些可以自我欣赏,从而将思政课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激发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信息辅助是本文与第一阶段实验的另一重要区别。信息辅助是为设计师实时提供整体演化态势网络图示信息,主要包括方案得分和引用情况,让设计师在选择引用对象时有一个整体性的参考,而不像第一轮实验只有每个方案的分析信息。这种信息参考的作用是否理想尚不得而知,也可能会导致早熟收敛,从而损失方案的多样化。因此,需要多次实验来进行对比观察。
3.2 坚持传统阅读实践类型与现代化方式相结合
3.2.1丰富阅读实践的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的阅读实践形式能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増强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阅读实践中的主体参与意识。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实践的形式。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举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知识竞赛帮助学生增强知识记忆和知识理解;可以组织阅读实践研讨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辨别是非,提高辨别力;还可以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们相互交流阅读心得,增强阅读理解、提升欣赏品味。
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学校的读书节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活动;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社团组织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节对中国文化阅读进行宣传,并举办汉服走秀、中国茶文化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3.2.2拓展阅读实践的方式 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因此,传统的阅读方式要不断进行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真正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的思政教育功能,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首先,利用移动平台拓展阅读实践领域。互联网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渠道。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平台建立师生间的互动式网络交流态势,将中国传统经典文学读物及赏析推介给学生,也可与学生进行在线答疑、阅读心得交流、学术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利用网络技术延伸阅读实践空间。除了移动阅读,网络阅读也是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利用高校的电子阅览室推送中国传统文化著作、免费下载电子书等方式引导大学生阅读倾向,满足大学生阅读需要。
3.3 坚持教师素质提升与学生能力提升相统一
3.3.2提升学生的自读能力 阅读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是大学生増强自学能力、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
首先,引导学生将“精读” “泛读”和“比较读”相结合。“精读”是一种有内涵、有深度的阅读,他要求读者不断地进行思考、总结和提炼,因而最有助于提升个人学识修养和品味。因此,对有质量、有影响力的国学经典书籍一定要采用“精读”。 “泛读”是为了获取重要信息而进行的浅尝辄止式的阅读方式。这种“泛读”的阅读方法既能帮助学生有效扩充知识储备量,又能让学生迅速捕获重要信息,为经典阅读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比较读”这种阅读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增强理论知识的信服力。因而,大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要善于灵活运用“精读”“泛读”和“比较读”,既提高阅读速度,丰富知识,又开阔视野,激发阅读兴趣。
其次,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做读书笔记不仅能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记忆与理解,感悟阅读的乐趣,还能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质。
总之,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的思政教育功能,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质,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时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好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