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析

2019-12-27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主体育人互联网+

彭 均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模式在各个领域迅速展开,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它是人们信息传递、思想交流的重要场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把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实现技术与内容的共融,共同推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增强网络育人的实效性。

一、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内在关联

(一)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之“形”

互联网技术既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当加以利用的工具,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具体场域,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条件。互联网所提供的环境是开放性的,也是隐蔽性的。这就给许多错误思想、观点的产生和发酵创造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在这个舆论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2]网民数量之多,所形成的影响之大,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但不能忽视这个群体,反而要充分重视对这个群体的思想、行为进行适当的引导,促使其网络行为规范化,以提高网民的网络素养。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发展,就要紧紧抓住网络信息技术的时代趋势,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的单一性、固定性,主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大胆创新教育新方法。不仅要主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灵活运用音视频、图片、动画等形式将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动化、形象化。还要建设好、运营好网站,将抽象的教育信息转化为网民可视化的教育内容,更要把深刻的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接地气的网络话语,充分吸引网络主体的兴趣点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进而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实现育人的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健康发展之“魂”

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不仅仅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持,技术只是网络空间的“形”,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给网络空间赋予“魂”。利用宣传思想工作的优势,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把网络打造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先锋阵地。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未曾放弃过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他们凭借着先天的信息网络优势,把互联网作为传播工具,借助网络攻击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质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在重大的历史节点上散布谣言,利用人民情绪,制造敏感话题,大力推销西方的价值观,蛊惑人民思想。而网络的开放性导致网络中充斥着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对网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面对这些风险,网络安全的博弈不单是技术博弈,还是理念和话语权的博弈。如何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如何传扬社会正能量、传播符合实际的有效信息,给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要让网络成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和为广大网民服务工具,只有在网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培养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实践性贯穿于网络的建设、运营的各个环节之中,才能够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于网络育人的实践之中

网络育人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要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最终都是要做人的工作,思政工作者的工作要紧紧围绕教育对象现状、关心教育对象的发展,为教育对象做好服务,搭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充分调动各种积极资源,大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加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3]网络为实现网络育人提供了具体的环境和操作的可能性。离开互联网,网络育人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思想政治教育则为网络育人提供了正确的价值标准,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只能流于形式,空谈口号。近年推出的“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文明进校园”、“网络征文”等各种活动都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提高网络育人的效果必须合理的发挥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自优势,使两者共同统一服务于“育人”的价值目标。

二、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网络传播内容失真

内容建设是“互联网+思政”的根本。[4]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伴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产生本意是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增强人们的生活便捷度。在生活中,人们经常用网络话语、网络行为代替现实话语和现实行为,如网络聊天、购物、学习以及网络宣泄等,网络能够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取得的享受。但是,“网络舆情背景下的信息传播体现“三无”特点:资讯无屏障、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5]这导致网络主体无法正确认识网络之于个人的地位,弄不清是个人在操作网络还是个人已经被网络所禁锢。沉寂在网络虚拟世界的美好之中而无法直面现实世界,出现较大的落差心理,从而导致心理疾病,尝试用虚拟世界的“生存法则”生存于现实世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缔结社会关系的过程就是人与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交往的过程。但是一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被虚拟化,就会导致人之间的关系虚拟化。长期如此,必然导致人的虚拟化,人不再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而成为网络的一端,形成人与产品的异化。同时,网络传播内容失真还体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检测不可靠。互联网技术是建立在一个个软件系统之上的,但是,没有任何一个软件系统是完美的制作,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推进,使得很多的网络数据成为检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这些数据能否代表真实的效果还值得商榷,况且无法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二)网络主体素质失衡

互联网时代,网络主体的素质失衡主要体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足以及社会责任感欠缺两部分。人不仅是世界的基础,更是社会环境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决定要素。如果人作为网络主体的素质出现失衡,将会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能大打折扣。

据《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大学生对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有责”的共识的认可度分别为85.9%、85.4%、89.5%。虽然认同度在增加,但是在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程度还差强人意。在个人层面,不能很好的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发展要求。同时,不能把个人行为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保证自己的实际行为能够推动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发展和实现。网络之中的各种思潮混杂,短频阅读成为网络主体的喜好,这就会导致网民对内容缺乏较为有深度、有逻辑的辨别和认识。网络主体多为青年,青年群体的思维活跃但不够成熟,自主意识较强但缺乏理性,当现实中的事实或问题在网络中呈现时,他们极易用不成熟、不理性的言论发表意见,以他们自己的言语去“批判”事情的发展,甚至发表一些极端性的观点,造成恶劣的网络效应。尤其是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如果不能正确的使用网络,处理好网络之间的人际关系,就会造成既对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发展无利,又对于实现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要求和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好局面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责任感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导向标。能够有效的指导、调控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青年。青年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主要的建设者,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责任感的强弱,不仅关乎自身的发展,更关乎国家民族之发展大计。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必然会促使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样才具备关心他人和关心社会的基本条件。然而部分大学生专注于专业课学习,关注自己的利益发展;在大是大非的关键问题上不敢表明态度,不敢对错误的思想潮流进行批驳;在面对道德和利益的两难选择的时候毅然的选择后者;在互联网中看到新闻事件的时候只顾看热闹,打发自己的时间。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还会鼓动其错误的继续发展。如有的大学生在网络中随意散布一些恐怖视频、传播一些违法的信息、还有一些大学生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的时候,站不住立场,被权色诱导而成为外国的情报员。这些行为都表明身处网络中的网络主体的社会责任感淡薄,没有把自己的言行同自己的未来发展、同国家的整体进步相联系,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更是缺乏对自己所承担时代责任的正确估量。

(三)网络管理效果失实

人们由于自己的需要而产生了互联网,但是网络却不一定就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其一,监管不足。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隐蔽性导致网络信息大量的涌入网络,这些信息包含积极健康、有益于网民发展的内容,同时,也包含消极落后、阻碍网民发展的内容。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效果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受这些错误、落后、消极、腐朽思想的影响,缺乏对这些网络信息的监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中的作用发挥程度大打折扣。其二,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在实际中不断的提高网络监管人员队伍网络管理、监督和引导的能力,国家专门设立了职能部门如网络安全局,还有专门的网警,但是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信息的传播和发展,证明了这支队伍在维护网络安全、引导网络舆情方面还存在很多可以完善的空间,对网络发展的敏锐度还有所欠缺。网络意见领袖对于网民的思想发展、网络素养的提高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状是数量上的缺乏,而且他们在引导网民的思想行为方面更多倾向于娱乐播报,给网民带来的只是一种娱乐消费,实质上对于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引领却显得苍白无力。

教育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技术便利,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部分教育者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依旧推行和实施传统课堂,甚至对新的互联网技术产生排斥,最终导致教育效果的缺失和不足。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度依赖互联网。学习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互动中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如果过度的依赖互联网,只会导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相脱轨,思想政治教育空有其形式,没有实质的内容和效果。

三、互联网时代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引领网络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这一价值观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相契合,同我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相适应。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源泉。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网络主体之间、网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交流,都是一种价值观的反映形式。这样的互动过程是双向的,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担负着重要职责与使命的就是以大学生为主的网络主体。以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辨识力,对问题、现象等都能够有基本的认识和判断,但是过于强调的主体意识可能淡化这种本该具有的这种能力,大学生要主动通过培养网络规范意识,在出现各种社会热点和舆论的时候,不是盲目的跟风随流,而是认真思考、理性审视,发出理性之声、传播社会正能量,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同时,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本身不仅要自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其价值内涵,并自觉的作为指导实践行动的量尺。青年的价值取向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紧密相关,甚至直接决定着社会的前进步伐。而青年又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个时期的青年主见性强但三观尚未稳定,思维活跃但不够成熟。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他们接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的机会更大、时间更早,然而他们的理性精神以及辨别信息的能力又尚待提升,很容易被错误的思想所误导,这就需要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精心的栽培。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中去引领网络公德,滋养网络道德风尚,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二)以间接引导为手段,提高网络主体素养

由于在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主体的行为控制力度较小,直接对网络主体形成制约的管理尚不健全,而网络主体的网络意识淡薄,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其网络意识,对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采取无视甚至屏蔽的方式,采取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并不是要放弃直接引导的形式,而是在这个基础上更加注重间接引导的手段。用“软方法”进行引导,最重要的是加强对心理引导,帮助主体提高网络的辨识力,锻炼科学理性的思维。只有形成正确的网络意识,才能够在网络实践中作出正确的网络行为。很多网络主体正是由于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采取正常的态度和心态,进而导致心理自适力不够,而通过借助虚拟的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容易被网络中的一些错误思想所诱导,甚至自己在陈述自己观点的同时只是考虑到自身内心的想法是否得到倾诉,是否能够宣泄自己内心的压抑,而忽略了网络对于社会公众的客观影响。因此,首先应该对网络主体进行恰当和适时的心理引导。这样能够促使网络主体在生活中及时、自觉发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找到解决困惑的方法。

其次,教育是形成正确观念的主要途径。只有通过教育给网络主体灌输科学的观念,网络主体才会在实际的生活中自觉以正确的观念为指导,从而在网络中表现出正确的、理性的行为。因此,面对网络主体素质发展不齐,有必要适时的针对网络主体的思想、观念等进行互联网交互平台规则与规律意识的正确灌输,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互联网领域道德失范现象频发的问题,引导网络舆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最后,除了对网络主体进行心理疏导即心理自适力的提高以外,还应该注重加强网络主体自我辨识力的培养与提高,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就必须考虑到客体的心理发展现状。有些网络主体可能在心理是排斥甚至觉得这种教育活动可有可无的,认识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个人在网络中的影响,导致网络生态逐步遭到破坏,所以应该加强对网络主体这方面的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方式,“以关爱、对话、引导大学生面对新媒体的开放、自由,并激发他们以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来确认所接受信息的真伪、美丑,表层意义及深层意义。”[7]培养网络主体的理性思维,保证大学生在网络中的科学站位,从而间接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质量。

(三)以意见领袖引导为主力,加强网络管理

网络意见领袖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递观点,从而影响和引导其他网络行为人的网络个体。社会学家奥利弗·博伊德认为“在影响人们如何作出他们的决定上,个人影响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有效。”[8]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网络意见领袖的形成与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网络意见领袖拥有较强的新媒体应用意识与能力且具有广泛的公众影响力,网络意见领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不可小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增强实效性,就要主动发挥意见领袖在其中的引导作用,借助意见领袖的引导功能,使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承担实现统一。网络舆情的出现,一定会受意见领袖的影响,且意见领袖的看法和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网络舆情的走向,当网上出现新闻热点和新闻事件或是一些偏激的观点和看法时,对网络主体逐个进行引导和教育明显是不可能的,且教育效果往往也是差强人意,但是如果能对意见领袖进行引导和控制,那么效果就会截然不同,网络意见领袖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师,他们在网络中的言论必然会引起很多人的响应,甚至是模仿学习,形成现实反映在网路中的一股网络思潮,因此加强对意见领袖的培养至关重要。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对网络意见领袖的教育培养,保证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他们在制造与传播新闻的时候能将传播力扩散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注重加强意见领袖的主流价值观教育与引导,从意见领袖的选择培养到后续教育,要保持持续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意见领袖传播力扩散与社会责任承担的统一,真正实现对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引导。

猜你喜欢

主体育人互联网+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碳审计主体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