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标杆的人生选择
——论庐隐小说《海滨故人》

2019-12-27

文山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爱情人生思想

白 鹤

(喀什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8)

庐隐以其独特的女性爱情观在五四文坛上独树一帜,她承受着新旧思想的冲击,并在“五四”这个特殊的时代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近乎完全地展露在世人面前,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困惑代表着那个时代大多数自觉自醒的女性共同的感受。中国千年来的父权统治,使女性严重丧失生存地位以及自身价值,封建思想的压制,造成女性思想被长期禁锢,五四的启蒙主义和个人主义猛烈冲击着知识女性的心扉,寻求独立,挣脱牢笼的渴望日益强烈。“娜拉出走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①,但是,知识女性的愿望并不是堕落或者回去,她们希望“不仅仅做个女人,还要做个人”。《海滨故人》中的五位女子出走后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尽管前路漫漫,未来不可知,但走出这一步,就已经成就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大步。

庐隐的小说《海滨故人》历来被认为是其自叙传抒情小说的代表,很多学者将其研究总结为一个“悲”字,他们关注文中女性的爱情悲剧,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时代悲剧和庐隐自身的人生经历之悲苦,从而证明时代与个人的交叉影响密不可分。本文从时代背景出发,结合庐隐自身的经历探寻其创作的初衷,细究文中五位女性的经历,探讨处于那个时代的女性在反抗后做出人生选择的积极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价值。

一、封建桎梏的崩塌

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有各种伦理道德的限制,“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性很多时候只是家庭图谋权力富贵的牺牲品,或者是政治的附属品,这是封建社会强加在女性身上的沉重枷锁。在父权制社会,女性一直处于被压迫地位,没有任何生存尊严与价值可言,而“五四”运动这一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给受压迫的妇女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五四时期,持续的留学热潮让新式知识分子成长,西方思想的涌入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封建思想,此时部分觉醒女性逐渐意识到:历史是残酷的,女子无才只能任人宰割。于是女性开始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在新式学校接受教育的知识女性率先突破旧家庭婚姻的束缚,极力抗争家庭包办婚姻,以个人独特的方式争取恋爱婚姻自主的权利。

随着自由思想的深入以及社会的发展,知识女性的思想越显成熟,她们自身思想觉悟的提高是其群体解放的真正力量,正如李大钊所说:“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三面’把我们解放出来,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抗拒冲突,使他们不得不任我们自己解放自己;不是仰赖那权威的恩典,给我们把头上的铁锁解开,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它打破,从那黑暗的牢狱中,打开一道光明来。”[1]

总之,“五四”新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极大地动摇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根基,新思想的涌入促进了妇女的觉醒,使女性形成自己的价值追求,从而提高了女性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

二、自身经历的文本折射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婚恋自由”,在这一时期往常被认为伤风败俗的男女恋爱成为时代的新宠,受自由思想影响的中国先进青年,在恋爱中都表现出他们积极的态度。

庐隐作为五四青年女性中的标杆,她的爱情之路遵从自己内心,因与表亲交好而私定终身,后来发现表亲不是自己想要寻找的爱人,勇敢提出解除婚约,奔走离家;因彼此欣赏,她恋上有妇之夫郭梦良,经过几番道德拷问与心灵独审最终冲破封建牢笼与郭在一起,婚后生活并不如意。郭患病去世,留给庐隐沉重的精神打击。即使庐隐经历了不幸的婚姻,但她才女的光辉不会被遮盖,比庐隐小九岁的李唯建苦苦追求与告白,再次使得这位具有先锋思想的女子打破陈规与心念之人结合,可惜天妒英才,红颜薄命,年轻的庐隐因难产而香消玉损。庐隐在短暂的人生旅程中所经历的一切,使她的文学作品密布着感伤阴云,她将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精神状态以自叙传的抒情手法展露在世人面前,迎合了“五四”浪漫主义思潮中主观情绪自由表达的风尚。

庐隐的小说大都是她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很少矫揉造作之篇。她将自己的情感经历掰开揉碎在文本中,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巧妙传达出自己的价值追求与心灵呼唤,庐隐的好友刘大杰认为:“《海滨故人》是庐隐前半生的自传,露莎就是庐隐自己。”《海滨故人》中露莎和梓青执着的爱情再现了庐隐和郭梦良相识、相知、相恋的全过程。露莎的幸福悲伤隐射着庐隐自身无可避免的情感体验,庐隐以独特手法深入人物内心,写出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复杂感受和情感波澜,通过人物的心理波动折射这一批女性在恋爱中所经历的甜蜜与煎熬。[2]

三、人物形象情感梳理

庐隐的《海滨故人》随着时代的浪潮出现在大众视野,文中的五位知识女性很快融入社会,成为“弄潮儿”,并将自己的婚姻恋爱观念付诸实践。她们在为自己争得恋爱自由、婚姻自由后,各自走上人生新的征程。

(一)露莎:爱而不能得,愿盼有佳音

小说以露莎的出现开头,“她在她们五人里,是最活泼的一个,总喜欢穿白纱的裙子,用云母石做枕头,清瘦的面庞和体格,但却十分刚强,脾气很爽快,但心思极深,对于世界的谜仿佛已经识破,对人们交接,总是诙谐的。”[3]254借宗莹之口,我们第一次听到了露莎小时候的故事:出生那天正赶上外祖母去世,便被家人以为不祥,更是引起母亲的不满意,母亲因为外祖母的去世而悲抑,致使露莎从小身体羸弱,又因家人冷漠而缺失家庭的关怀,这应该是这女子一生悲观情绪的缘由了。

露莎认为爱恋的结果不过是空,青年梓青则说“爱神”能够使他空漠的心开出灿烂的花,在以后与梓青的书信以及见面往来中,两人的心越来越近,若是两人就此发展下去也是好的,偏偏梓青已经在父母的包办下结婚了,因为与结发妻子没有实质的爱情,所以露莎是他爱情的寄托,梓青又想过与结发妻子离婚再和露莎在一起,可是露莎有她自己的想法:“身为女子,已经不幸!若再被人抛弃,还有生路吗?……所谓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不但我自己的良心无地自容,就是你也有些过不去,……好在我平生主张精神生活,我们虽无形式的结合,而两心相印,已可得到不少安慰,……若果天不绝我们,我们能因相爱之故,在人类海里,翻起一堆巨浪,也就足以自豪了!”[3]295露莎想以柏拉图式的爱情向世人宣告:真爱无论怎样都会以不容打碎的方式存在,虽然这对于别人或许是不公平的,但对他们个人来说,爱情是自私的,感情是不能强迫的;露莎更不想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另外一个痛苦女人的身上,她同情身为女人的梓青之妻,自己默默爱着,就算远走,对爱情仍旧抱有希望,对真爱依旧相信。

小说末尾,露莎给云青的信中又说道:“……沙与梓青非不能铲除礼教之束缚,树神圣情爱之旗帜,特人类残苛已极,其毒焰足逼人至死!是可惧而耳!……唯欲此中留一爱情之纪念品,以慰此干枯之人生,如果克成,当携手言旋,同逍遥于海滨精庐;如终失败,则于月光临照之夜,同赴碧流……”[3]303最后,我们仍不知道露莎和梓青的结局,露莎其实希望与梓青结合,但又不忍梓青为难,于是大义凛然选择不再纠结,将这一切交予时间处理,在漂泊中慰藉自己空虚的灵魂,或许两人携手归来,相守到老,或许他们再无缘分,遗憾终身。

(二)宗莹:不如父母愿,自主人生局

宗莹是“五人里面最娇艳的一个,极喜欢艳妆,也喜欢向人夸耀她的美和她的学识”[3]255。在朋友眼里,她思想近俗,但是很温和,待人很好。宗莹最喜欢和同学们谈情,她认为,人若没有感情,就不能生活了,“情是滋润草木的甘露,要想开美丽的花,必定要用情汁来灌溉。”[3]260

在露莎陷入情海之后,宗莹也迎来自己的春天。父母为宗莹介绍他们满意的女婿,宗莹却以志趣不相和为理由反对,宗莹自己心里想:“若果始终要为父母牺牲,我何必念书进学校,只过我六七年前小姐式的生活,……那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自然遵守,现在既然进了学校,有了智识,叫我屈伏在这种顽固不化的威势下,怎么办得到!”[3]270-271

因为父母挑选的男子不是自己喜欢的,宗莹始终没有委曲求全。另外,她与青年师旭的感情很好,“两人每每都谈到深夜,有时携手于公园的松树荫下,有时联舞于北京饭店跳舞场里。”[3]287最终,在自己的坚持下,宗莹终与师旭结婚,为自己争取到了掌握幸福婚姻的机会,这也是她掌握自己人生命运的宣告。

(三)莲裳:因为遇到你,刚好不将就

莲裳与其余四人不同级,平常交接少,只是偶尔聚会几次,她总是无忧无虑,好像不解人间烦恼事,她只想寻求简单快乐的生活,所以最憎恨学哲理的人。

毕业后的莲裳去了天津女学校教书,在那里认识了一个张姓青年,不久她便与之恋爱并结了婚。由于“莲裳随遇而安的天性,所以无论处于什么环境,她都觉得快活”[3],结婚那天其余四人均来贺喜,在她们眼里“仿佛莲裳是胜利者的所有品,现在已被胜利者从她们手中夺去。”[3]283

(四)玲玉:爱自己所爱,终究要幸福

玲玉在五人当中戏份最少,她的感情之路开启于家人和朋友:宗莹为玲玉介绍了名为剑卿的亲戚,可剑卿与其他女子有婚约在先,家人则为她介绍了胡姓青年。最终,玲玉还是跟着自己的心走,选择了剑卿。

剑卿的婚约经过交涉终于和平解除,玲玉认为婚姻是两情相悦的结合,婚姻自由本是正理。可以说,玲玉的爱情之路很顺畅,夫家为她解除了不满意的婚约,父母没有横加阻拦,自己也没有遭受很大的精神痛苦,合心意的爱情是她自己的选择,她是幸运的人。

四、价值体现

《海滨故人》中塑造的青年女学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她们接受了新思想的教育,苦闷彷徨过,最终勇敢地选择了所向往的爱情生活,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价值

小说中的四位知识女性都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洗礼,虽然她们的恋爱经历以及结果相异,但自主选择对个体的生存价值做了最好的诠释。

露莎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打破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敢于将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情感说与他人,敢于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恋爱观:爱情不需要别人帮忙选择,自己的爱情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是真爱,精神上的又何妨?这是对封建思想最无情的讽刺,更是对旧社会女性必须遵从“三从四德”的强烈反抗。露莎是五四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标杆人物,她的所作所为在那个年代不被人理解,但却是思想解放后的女子追求自我爱情,寻求个性解放以及强调性别意识的标杆。在五四新思想盛行的时代,有很多和露莎一样苦闷和彷徨的女子,露莎的选择成全了自己的爱情,也为她们树立了榜样:爱情应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即使没有结果,也不后悔自己爱过,勇敢过。

宗莹、莲裳与玲玉都选择了与自己心仪的对象结婚,中间有与家人的抗争,有与封建礼教的斗争,但最终以胜利的昂扬姿态接受幸福的到来。她们的成功虽只是小部分知识女性的成功,但对于旧习俗思想来说却是极大的冲击,这是一个新时代女性群体强有力的宣战书:为自己的权利而战,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而战。

与其他女子不一样的是,姑娘云青的婚姻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因为父母不同意她和青年蔚然交往,云青秉持愚孝与蔚然断了联系。云青很清楚地知道是封建礼教使她丧失了拥有幸福的机会,千年来的封建愚孝观念使云青失去自我,她从未有为自己争取生活权利的行动,也不敢为自己的幸福勇敢一次,只能在冷清孤寂的夜里默默回想过去的丝丝温暖,这是对自己懦弱的惩罚,更是警醒了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女性:要学会理性反抗,不能将自己的未来一味地交予他人。

(二)社会价值

《海滨故人》成形于新思想涌流的时代,是五四的产物,更是显现社会进步的旗帜。庐隐是20世纪2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女性,她以大胆剖析自己生命体验的形式,为女性在文坛上争得一席之地,以自身之力,借助笔下个性鲜明的形象,极力呼吁女性地位,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她们的人生命运,引领众多女性在逐渐成长为真正独立的人的过程中,体现出个性生命的张扬,以及对自身思想进步的不断超越。

女性群体要求的独立解放是“五四”后解放运动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颗耀眼明珠。虽然这一路异常艰辛,磕磕绊绊,但依然不断进取,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注释:

① 摘自《娜拉走后怎样》,鲁迅于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的演讲。

猜你喜欢

爱情人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