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引导民主党派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
——以武夷学院为例
2019-12-27林元昌
林元昌
(1.武夷学院 统战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2.统战文化武夷山研究基地,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巩固党长期执政基础、推进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推进脱贫攻坚,精辟阐述了扶贫开发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将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和标志,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由此展开了规模空前、力度空前的脱贫攻坚工作,构建起我国贫困治理的新体系。2013年国务院出台“教育扶贫工程”,意在从人才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信息扶贫等多个维度提高贫困人口素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随着2020年整体脱贫期渐近,高校应坚持党的领导,汇聚起最广泛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力量,引导民主党派发挥好各自优势和特色,创新完善统战工作方式方法,提高统战工作能力和水平,以更坚定的意志和更有力的举措投入精准扶贫工作。
一、发挥高校民主党派独特优势参与精准扶贫的意义
(一)统一战线的工作优势有助于凝聚民主党派参与精准扶贫的政治共识
高校民主党派的意识形态丰富多元,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较为深刻和复杂,需要切实发挥党领导统一战线立主导、增共识的工作优势,切实增强民主党派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民主党派中形成参与精准扶贫的共同奋斗目标、正确前进方向、强大精神支柱,凝聚起精准扶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目标任务之一的政治共识。由此,民主党派才能在扶贫工作中真实了解农业、农村、农民现状和变化,真正将精准扶贫方针政策落实到贫困群众,真正实施谋之长远、行之有效的脱贫方案。政治共识是民主党派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成败得失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合作基础。
(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职能优势有助于在扶贫工作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民主党派人才荟萃,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黏合剂”和“智囊团”,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生命线[2],也是其职能优势。民主党派在扶贫工作中参政议政,既能贴近群众,体民情察民意,增进群众与民主党派成员间的互通和互信机会,又能促进民主党派身临其境地理解感受各级党委政府的基层工作方式、思路方法,争取民主党派对党和国家治理贫困问题的支持和拥护。这种扎根基层、紧贴群众的参政议政实践,将更有力地坚定民主党派的理想信念,锻炼民主党派政治把握能力、形势分析判断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多党合作能力,发展出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参政参到要点上,议政议到关键处。
(三)发挥民主党派联系广泛的特征优势有助于完善高校精准扶贫工作体系
民主党派具有广泛联系社会各阶层的本质特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能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阶层的力量,通过社会各界民主党派成员、社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延伸精准扶贫工作臂长,形成强大的精准扶贫合力,有助于补齐高校参与精准扶贫中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均存在短板,增强参与精准扶贫的力量,密切与社会资源联动,激发各界参与精准扶贫的意愿、热情与能力,利用各方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通过资源开发、市场开拓、合作共建、慈善捐赠等方式,既为高校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科学决策、建议和咨询,又为高校联合社会力量开展精准扶贫构建桥梁和纽带。
二、武夷学院引导民主党派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
(一)坚持党委领导民主党派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提升思想统一度
武夷学院现有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致公党、九三学社等7个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侨联、留学生同学会等统战团体,共有民主党派成员116人,占教工总数的11.6%;6名校领导中,民主党派成员1人,占比16%;51名中层干部中,民主党派成员6名,占比12%;274名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中,民主党派成员38人,占比14%;40名博士学历人员中,民主党派成员12人,占比30%[3]。他们工作在教学科研管理一线,主体意识强,追求自我实现,参政议政热情高,对教育事业感情充盈饱满,精力充沛,记忆力好,适应变革能力强,知识面广,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强,对扶贫工作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宏观问题和闽北贫困人口致贫成因及精准扶贫策略等微观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认知。但部分人员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全面,对经济社会大环境的理解稍显片面,这也造成中青年民主党派人员的思想波动性较大,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存在较大难度的现实情况。从而,学校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入手,多措并举务求从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上凝聚更广泛的民主党派参与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学校党委在服务扶贫攻坚中,坚持重大决策多形式征求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意见工作机制,并建立党委向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传达学习重要文件、邀请参加专题会议机制。党委统战部开展“一党派一特色”精准扶贫主题实践活动,并组织民主党派负责人召开民主党派工作座谈会,与各民主党派商议后“定目标、交任务、压担子”,逐步形成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同参与扶贫攻坚工作的格局。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在省内较早成立社会主义学院、知联会的优势,组织实施专题学习培训、主题教育活动10余期,重点结合学习传达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中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思想建设。
二是选送优秀统一战线成员参加上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及侨联、留学生同学会等统战团体培训,加强政治引领,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同心同行,扎实树立“扶贫点就是一线党校和锻炼的熔炉”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上的“求同”,增进民主党派人士提升精准扶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定位和时代价值,确立起精准扶贫工作思想的主心骨、政治的定盘星、行动的指南针。为各民主党派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打下思想政治基础。
三是校党委统战部在党外教师队伍中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号召大家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投身一线,到基层去,到贫困群众最需要的岗位上去。经统战部推荐,先后选派优秀党外干部到基层和南平市直机关挂职学习。如,选派援疆工作的民建会员薛盈洲老师被评为“援疆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援疆干部人才”荣誉称号。经推荐和协商,选派武夷山市人大常委、民建南平市委委员、校民建支部主委谢彬挂职市总工会,服务闽北贫困职工脱贫工作。选派校九三学社社员李诚晖到省级贫困县宁德市霞浦县挂职,服务省统战系统重点扶贫县脱贫工作。
(二)健全内外沟通协调机制提升精准扶贫工作的信息对称度
一是逐步建立健全统战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体系,对内校级层面主要依托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党委委员联系民主党派代表和党外高级知识分子工作制度的实施,安排校党委班子成员同党派成员交友联谊,实现党委班子成员与民主党派、无党派知识分子精准扶贫工作“一对一”沟通交流、推动落实的无缝衔接。二级学院层面实施统战工作进院系,明确二级学院党委书记是基层统战工作责任人,逐步建立健全统战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体系,配备二级学院统战委员,扭转统战工作在民主党派集中的二级学院空转的不利态势,筑牢民主党派参与精准扶贫的制度基础。作为党委同民主党派联系、交往和开展民主党派工作的职能部门的统战部,结合精准扶贫工作需要不断创新谈心工作方法,借助微媒体即时分享的优势,将统战理念搭载到微媒体中去,为统战成员及时传递精准扶贫信息,增强了精准扶贫信息粘度和价值,使每个统战成员都成为精准扶贫的信息当事人,提升了民主党派全员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是对外与办学所在地南平市委统战部及民主党派市委会、南平市直机关统战系统、南平下辖各县市区委统战部建立三级互通互联的民主党派精准扶贫工作对接联络机制,校地统战部门适时组织召开校地合作专题座谈会,明晰精准扶贫合作领域,商讨形成校地统战系统精准扶贫工作全面融合共商共建机制;定期组织学校民主党派成员和党外知识分子聚焦精准扶贫深入各县市进村入户调研走访,在调研中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提供有价值和决策依据的调研报告,同时注重将自身的研究成果结合贫困地区实际转换为生产力,进而推动当地脱贫致富。
(三)汇聚优势突出重点有效确保精准扶贫的实效度
一是充分发挥民主党派联系广泛的特点,整合力量、集聚资源合力搭建精准扶贫平台。瞄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专业优势,整合学校资源、优势互补联合省委统战部、福建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在学校设立福建高校首个“福建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构建了“新的阶层+高校”服务贫困优秀大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创业实践。与南平市工商联、南平市民族与宗教局联合共设共建“同心.海西春雨光彩助学”“金秋助学”等项目,争取资金20余万元支持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生成长成才,惠及贫困生两百余人次。整合汇聚民建组织和学校双方人才智力优势,积极争取民建福建省委的认可与支持,学校与民建福建省委会联合组建民建武夷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汇聚更广泛的校内外人才资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提供更好的政策咨询、发展规划、成果推广、人才培养等服务,其中对贵州大湾村所作的整体规划,坚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理念,充分尊重大湾村民风民俗等人文传统以及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合适脱贫的规划和措施,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理解认同和积极参与。以“海西春雨行动”为载体,联合南平市委统战部深入闽北贫困县乡村围绕美丽乡村、文化产业、电子商务等内容指导帮扶困难台胞、归侨和少数民族村民的脱贫。与致公党南平市委会、北京帆之都外语培训学校联合到省级贫困县政和县开展“送教入校”活动,义务为实验小学、官湖分校、铁山中心小学、石屯中心小学、镇前中心小学等5所小学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二是发挥参政议政优势,建言献策推动扶贫攻坚精准落地。学校民主党派中先后有2人担任南平市政协副主席、7人担任南平市政协委员、2人担任南平市人大代表、1人担任省政协委员、1人担任省人大代表。学校注重发挥这些在校外担任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民主党派成员在建言献策中的资源优势及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和掀起学校民主党派紧扣精准扶贫、服务地方开展卓有成效的精准扶贫建言献策工作。担任南平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市委主委、福建省人大代表的郭翠莲女士组织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会员组成调研小组,吸纳学校专家学者参与,先后提交了《关于要求实施对中央苏区县、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教师周转房补助资金的建议》《关于南平市留学归国人员服务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的调研报告》等二十余条事关老区教育发展、人才建设、产业发展等极富针对性、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得到了省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其中部分已经落地实施。如,在《关于将政和县作为福建省党外干部挂职锻炼实践基地的建议》调研期间,为避免调研工作的片面性,调研组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次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多个县市区的乡镇、村走访调研,倾听基层声音,收集各地干部群众诉求,听取对党外干部挂职锻炼实施精准帮扶贫的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建议与对策,把工作建立在扎实广泛的民意基础上,最终选定政和县作为实践基地,在整理形成初步建议稿后,又多次广泛向当地干部群众征求意见。该提案为福建省委统战部采纳,2014年福建省党外干部政和县实践锻炼基地正式建成,每年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均安排来自党派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和国企的党外干部、专家到政和县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帮助原中央苏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的政和县解决了脱贫攻坚的人才问题。此外,《关于将在山区、原中央苏区开办的新建本科学院的办学经费改由省财政拨款的建议》,促成了省财政厅下发《福建省财政厅关于下达中央苏区老区高校办学专项经费的通知》,安排4000万元支持福建省4所中央苏区老区高校发展,该成果获评“福建省统战理论研究成果优秀奖”;《建设创新公共平台,促进竹业转型发展》被南平市政协列为重点提案,由市政府和市政协分管领导共同牵头督办,促成了南平市在中国竹子之乡建瓯市成立了闽北科技研究院竹产业分院。
三是充分尊重扶贫工作规律,将“扶志”贯穿精准扶贫工作始终。如果说扶贫工作中经济扶贫是硬件,那么扶志与扶智就是软件,而这其中,扶志又具有根源性和长远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表述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扶志就是要首先解决贫困地区的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思想根源上无脱贫之志的内因性问题。唯有首先解决这个问题,外部的帮扶才能发挥作用,唯有树立系统性的扶贫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扶贫问题。扶志则要求我们善于调动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从思想上拔穷根,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向“如何脱贫”思考。为此,武夷学院统战部协调组织民主党派教师参与开展以精准扶贫主题的市民素质培训计划、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武夷书院讲坛和武夷书院?讲理堂等“扶志工程”,确定了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工作目标。五年来,“扶志工程”通过下乡进村、请客入校等交流渠道,先后在闽北多所党校、市民学校、家长学校、村活动中心等阵地,针对37个参赛行业代表、出租车、个体工商户、导游员与宾馆酒店从业人员、竹筏工、农民等群体围绕精准扶贫主题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并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为其开展礼仪、健康和科普的专题讲座,先后举办40余场次活动,受众20000余人次。学校发挥高校特有的办学优势,在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和鉴定方面支持扶贫扶志。承担起闽北老区、苏区各类成人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术人才、新农村建设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同时,在闽北的多个县市区都设立了夜大教学点,先后开设了适应闽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食品科学等13个本科专业;并与云南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生,为闽北苏区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管理、技术和研究方面的新型人才。先后举办6个工种的鉴定考试15场,参加鉴定考试的考生共计843人。
四是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人才和智力扶贫上的积极作用,深入基层培育形成接地气的精准扶贫服务品牌。学校鼓励和引导各民主党派组织及成员个人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及专业优势,深入扶贫一线特别是老区贫困县乡村输出适销对路的扶贫助困服务,逐步形成了学校民主党派精准扶贫的特色与亮点。如,整合吸纳多个民主党派智力资源参与学校和老区、苏区县武夷山市洋庄乡共同实施的“高校服务新农村精品示范实践基地”建设,争取希望工程资金25万港元建设老区200米人工草跑道运动场;完成了洋庄乡下辖四个村镇规划,指导其成功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挖掘洋庄乡三渡村永丰寺等地百年老枞之旅和浆溪休闲度假村、坑口红色遗址遗迹等文旅资源,完成红色、生态和古文化旅游规划编制;提供专业师资协助洋庄乡“双高普九”、老区校本教材开发、乡村艺术文化普及等工作。学校民建会员许亦善教授牵头组建精准服务师生团队,以项目服务为牵引,开展以农业旅游精准扶贫为核心的社会服务,先后为南平、三明、宁德、贵州等的29个乡村因地制宜策划乡村旅游业态、编制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设计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总体定位、提升乡村旅游景观环境,其中南平市的政和凤头楠木林、政和石圳村、建瓯小松镇湖头村“美丽乡村”、邵武大埠岗等都已初具规模,提高当地居民就业率,拉动当地旅游经济创收;同时协助南平、三明等老区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7家;对接国家农业精准扶贫项目,承接贵州黔西大湾村扶贫专项规划,对贵州大湾村所作的整体规划得到了民建中央主要领导以及思源工程基金会的高度评价。学校民进支部侧重大数据服务精准脱贫,在支部主任杨昇教授带领下积极服务南平市武夷新区智能信息平台建设,致力于“数字农业”“数字环境”“教育均衡信息化”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在物联网技术、三网融合技术基础上,拓展信息网络在农村、农业和城镇化中的应用,组织师生志愿者深入顺昌县洋墩乡等乡镇面向新型青年农民开展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品牌推介、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与技术指导,惠及500余人次;与企业合作指导武夷山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和村镇学校开展“一对一协同课堂”教学改革,其中武夷山市新丰小学“城乡协同课堂”获全国教育信息化大赛一等奖。
三、结语
依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17年首次发布的《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与武夷学院同类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我国普通本科高校中的占比已达到55.6%,且这类高校办学过程大都根植于地方、融入行业、依托基层、依靠群众,与地方经济社会事业指臂相连、鱼水情浓,具有参与精准扶贫的良好地缘优势。武夷学院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党委的统战工作和社会主义办学工作双重叠加形成的制度优势是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一大法宝,既可改变高校党政“单打独斗”的扶贫工作局面,在全校上下形成精准扶贫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合力,又拓宽了高校统战工作和精准扶贫工作的新思路,争取精准扶贫工作的更大成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社会主义大学应有的贡献。